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3 18:01
來源:證券市場周刊市場號
文 | 尚揚
今年以來,相較於A股市場的結構性牛市,港股的表現顯然更為優異,恆生指數年內累計上漲近20%,同期滬指僅小幅上漲了1.52%。業內人士認為,港股正在走確定性牛市,且本輪行情恆生指數有望劍指3萬點。個股中,此前歷次港股牛市累計漲幅均跑贏指數的個股可以重點關注。
港股牛市行情確立
個股中,港股市場年初至今167只個股漲幅翻倍,佔全部港股比重的6.34%。其中4只個股半年時間即斬獲了逾10倍漲幅,漲勢最猛的粵港灣控股、HSSP INTL分別累計上漲2739.16%、2589.98%。A股市場中同期實現翻倍上漲的個股合計119只,佔全部A股比重的2.2%,漲幅最高的聯合化學累計漲幅為404.29%(見表1)。
目前,恆生指數距離今年3月19日的高點已經近在咫尺,《趨勢大時代》主講人彭祖表示,港股正在走確定性牛市,且本輪行情恆生指數有望劍指3萬點。具體投資方向,讀者朋友也可掃描下圖二維碼免費觀看。
「如果你之前沒有關注港股,建議你可以覆盤看一看,港股的邏輯還是比較簡單的。即使不做港股,覆盤研究也能給你帶來啓發,因為很多龍頭公司對A股也是有映射的,研究港股也有助你更好的投資A股。當前港股已經從‘轉山的一頭,到了牛羣成批出來的時刻了’。」彭祖如是説。
港股市場中,彭祖更看好新消費、創新葯、高股息、互聯網四大板塊的機會,且不難發現,同一行業,港股市場的表現也均優於A股。年內,港股創新葯成份股累計大漲超80%,相對漲幅最小的港股通高股息成份股也累計上漲了20.45%(見表2)。
新消費龍頭泡泡瑪特繼續刷新歷史新高,而早在去年年底,彭祖就明確表示,泡泡瑪特是新消費的王者,其玩偶是除了茅臺酒外另一個需要搶,並且還有溢價的商品(見圖1)。
創新葯這條主線今年以來筆者也反覆提及,但彭祖表示短期不太適宜介入,等調整完、新拐點出現后再上車更安全。
港股的高股息,四大行、匯豐、保險、移動、周期的龍寡頭公司均在不斷刷新高點,頭部互聯網公司更是不需要擔心,資本開支在邏輯就在。
稀缺性催化港股牛市
借鑑2012年-2014年港股佔優時期可以發現,本輪港股表現更佳是源於部分港股資產更具稀缺性。2012年-2014年,移動互聯浪潮快速發展,聚集中國大部分互聯網巨頭的港股能較好地映射產業變革,在經濟弱復甦的背景下更具吸引力,股價漲幅也更為可觀。而當前,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時間節點,儘管宏觀層面缺乏向上的彈性,但產業層面的深刻變革正在發生,順應當前產業發展趨勢的新消費、AI應用等港股稀缺性資產更受市場關注。
當前,港股部分資產與AI應用、新消費等產業趨勢相關度明顯更高。
具體來看,互聯網:港股軟件服務及傳媒總市值佔科技比重為55%,而在A股科技板塊中僅佔24%,代表性個股包括騰訊和阿里巴巴等AI資本開支較大的互聯網龍頭;新消費:港股新消費板塊總市值佔消費比重超過60%,而A股對應板塊僅佔約10%,背后一方面源於美團、京東等電商零售集中在港股上市,另一方面也源於泡泡瑪特、老鋪黃金、蜜雪集團等新消費股在港股中佔比較大;創新葯:港股醫藥股中的創新含量更高,進一步從創新葯+CXO指數成份股在醫藥板塊中的佔比情況來看,港股佔比約為57%,高於A股的31%,更具有稀缺性,代表性個股如信達生物;紅利:港股紅利股多為AH兩地上市股,其稀缺性主要體現在港股紅利相較於A股更具有優勢,代表性個股包括工商銀行、中國移動、農業銀行等。
另外,結合南下資金來看,今年以來已合計流入6811.38億港元,佔2024年全年淨買入8078.69億港元的84.31%。個股中,阿里巴巴、騰訊控股、中國移動、美團等15家公司,南下資金的最新持股市值相較年初增加超過了百億。
18只港股近五次牛市均跑贏恆指
自1990年5月以來,港股恆生指數共經歷了8輪較長時間的牛市(見圖2),歷次都有一眾公司跑贏市場。
而觀察近年來的走勢,有22家公司最近三次牛市,累計漲幅均較恆生指數更優,18家公司在近5次牛市中累計漲幅優於恆生指數(見表3),完整數據可掃碼免費獲取。
例如中國宏橋,公司是一家主要從事生產與銷售鋁製品業務的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液態鋁合金、鋁合金錠、鋁母線及鋁合金加工產品。同時,公司還通過其子公司從事鋁礬土貿易、融資租賃、環境保護與監督業務。
身為全球鋁業龍頭,公司2024年度股息率超過10%,即便在遍地高股息的港股市場,擁有如此高股息率的公司也並不多見。所以中國宏橋也成了二級市場的「香餑餑」,加上近期利好不斷,6月12日,公司以16.2港元/股再次刷新階段新高。
再比如一家保險股,近5輪牛市的區間漲幅均始終強於恆生指數。保險資金作為市場最稀缺的耐心資本、高能資本,憑藉其長久期、跨市場運用等特點,能夠很好地契合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需求,為科創企業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務。
科技金融作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首篇,體現了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引領作用,保險機構也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公司表示,近年來,加大了科技保險和投資支持,發揮保險資金長期穩定優勢,持續完善對上海三大先導產業及科技型企業的保險服務供給,重點佈局醫療健康、先進製造、人工智能等戰新產業,服務企業超1萬家,科技投資規模突破千億元。
(文中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作為買賣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