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3 12:28
CDR的破冰不僅將優化A股行業結構,更將推動境內外估值體系融合
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公司,在深交所發行上市存託憑證,允許符合條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且在境內註冊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深交所上市。
在6月12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在對《關於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下稱「意見」)中,涉及「H+A」的政策條款作出了進一步闡述。
哪些企業有望獲益?Choice數據顯示,除有望直接在深交所上市的200余家企業外,剩余的2377家港股上市公司或可以通過CDR發行在深交所上市。
對於紅籌股而言,目前在深二次上市規則已日益清晰。目前滿足深市主板紅籌股二次上市2000億元市值要求的企業有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團-W 等14家;有望按照紅籌股上市標準二申報的有翰森製藥、信達生物、京東健康等30余家。這些港股企業也有望成為通過CDR發行二次上市的「種子選手」。
儘管政策東風已至,跨境監管協調、外匯管理及市場流動性等實技術性問題仍存。業內人士認為,CDR的破冰不僅將優化A股行業結構,更將推動境內外估值體系融合,但其能否真正激活紅籌回A浪潮,仍需觀察后續配套細則的落地成效。
哪些巨頭能得CDR在A股上市先機
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31日,港股上市公司共有2627家。
從地域劃分來看,其中,有250家註冊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含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更適合直接在深交所上市。第一財經記者據choice數據粗略梳理,註冊地在粵港澳大灣區(含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港股上市公司共有250家,其中註冊在廣東省的企業有48家,註冊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企業有202家。截至6月12日發稿前,上述250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合計爲14.46萬億港元。這部分企業有望直接在深交所上市。剩余的2377家港股上市公司或可以通過CDR發行在深交所上市。
若將上述250家註冊地在粵港澳的港股企業合併計算,港股現有的2627家企業,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企業是註冊地位於港澳及內地的港股上市企業。記者據choice數據統計,這類企業共有581家,其中包括農夫山泉、蜜雪集團、老鋪黃金等多家熱門消費品牌。
第二類企業是紅籌企業。記者以「辦公地」在中國內地、「註冊地」搜索,顯示這類公司共有796家,總市值為18.28萬億元。其中,辦公地在廣東的上市企業有198家,市值高達6.03萬億港元,佔據市場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其余紅籌股辦公地分佈在北京市、上海市、武漢等地。其中辦公地在北京、上海的港股上市公司市值分別為5.19萬億港元、2.23萬億港元。
第三類是純外資企業,這類企業在港股市場中的數量雖然眾多,但業內普遍認為,通過CDR發行在深交所上市可能性較小。
業內認為,通過CDR發行在深交所上市可能性較大的是第一類、第二類企業。這些企業同時還需符合深交所二次上市相關規則。
以佔比最大的紅籌企業為例,根據深交所主板要求,已在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申請發行股票或者存託憑證並在交易所上市的,應當至少符合下列標準中的一項:①市值不低於2000億元;②市值200億元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在同行業競爭中處於相對優勢地位。
上述企業中,符合市值在2000億元以上的共有14家。
多家互聯網巨頭均在此列。其中,騰訊控股、阿里巴巴-W、小米集團-W、美團-W、網易-S的市值摺合人民幣分別為4.36萬億元、2.07萬億元、1.28萬億元、8050億元、6061億元。
除此之外,市值在200億元以上、2000億元以下的企業有68家,剔除房地產、社會服務、美容護理、食品飲料、傳媒、公用事業等行業的企業外,屬於科技類企業,且有自主研發能力的僅有38家公司。
其中,市值最高的是小鵬汽車,總市值摺合人民幣1424億元。不過,小鵬汽車採用的是特別表決權架構。而具有表決權差異安排的企業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或者存託憑證並在深主板上市,還需要滿足以下標準之一:①預計市值不低於200億元,且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②預計市值不低於100億元,最近一年淨利潤為正,且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10億元。
根據小鵬汽車公佈的2024年財務數據,當年總收入達人民幣408.7億元,但目前尚未盈利,淨虧損57.9億元,不符合前述財務要求。
與小鵬汽車一樣採用差異表決權的還有中通快遞-W、地平線機器人-W、蔚來-SW、商湯-W、萬國數據-SW。其中,地平線機器人-W、蔚來-SW、商湯-W2024年的經營溢利分別虧損21.44億元、 218.74億元、45.29億元,也不符合前述財務要求。
因此,較為符合條件的僅有34家企業。其中市值居前的分別為翰森製藥、信達生物、京東健康、藥明生物、康方生物,最新市值分別為1567億元、1190億元、992億元、773億元。此外,在廣東省上市的港股企業中,比亞迪電子、金蝶國際、晶泰控股也被認為是回深二次上市的 「潛力股」。
深市存託憑證有望破冰
近年來,港深兩地資本合作日益密切。
深交所推動了不少企業赴香港二次上市。寧德時代(03750.HK)於5月20日登陸港股市場,以410億港元集資額,暫時成為年內全球最大IPO。此外,美的集團、順豐控股等行業龍頭赴港二次上市,也輸送了大量優質資源。
「A+H」上市潮持續升溫。在過去12個月里,以老鋪黃金(06181.HK)、蜜雪集團(02097.HK)、毛戈平(01318.HK)為代表的「新新消費勢力」登陸港股,股價狂飆。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10日,共計190家企業在港交所排隊,多數來自內地。
相較之下,港股企業在深交所二次上市的案例較少。2018年之前,A股市場的上市公司要求必須註冊在中國境內,包括註冊在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均可在A股IPO,2018年政策進行了調整,開始放行紅籌企業A股IPO,多家紅籌公司在科創板掛牌,但對於註冊在境外(包括港澳)的外資企業並無A股IPO先例。
從制度上,深交所承接在港企業發行CDR上市規則已相對清晰。
早在2018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證監會《關於開展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試點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允許試點紅籌企業按程序在境內資本市場發行存託憑證上市;具備股票發行上市條件的試點紅籌企業可申請在境內發行股票上市。」2021年9月,證監會發布的《關於擴大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範圍的公告》,將試點行業範圍從原來的7個擴大到14個,尤其是具有國家重大戰略意義的紅籌企業申請納入試點不受行業限制。
此次政策強調,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存託憑證,允許符合條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且在境內註冊的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標誌着CDR有望在深交所「破冰」。
對於CDR能否在深交所成行,帶來紅籌股二次上市高峰,業內觀點不一。
一名投行人士對第一財經説,紅籌股回A股上市目前的規則是邀請制,採用CDR模式進行,已經有多家紅籌公司在科創板掛牌。此次政策新風向下,有利於更多紅籌股回A股主板上市。
「粵港澳大灣區港股企業在深交所上市,能夠豐富深市上市公司行業矩陣與企業類型,推動估值體系優化升級。」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指出,企業迴歸深交所上市將引入國際資本定價邏輯,為A股市場注入新的估值參照。這有助於提升A股市場估值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促進市場定價機制的完善,增強A股市場對境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仍存在難點、堵點。
「H回A」也面臨一定難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所所長劉佳寧近期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目前存在三類難點。一是跨境制度差異推高合規成本。二是跨境資金流動受限。港股募資以港元或美元為主,迴流境內需符合外債額度、結匯用途等管理要求。三是市場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素。大型紅籌企業迴歸可能對A股存量資金形成虹吸效應,需配套引入長期資金。
「關於存託憑證(CDR),國內市場已經嘗試推廣多年,但成效一直不明顯。這次重啟試點,我認為主要目的是探索一條可行的路徑,為未來吸引優質海外企業在A股上市積累經驗。」吳海峰認為,這種模式在國際市場已有成熟案例,比如當年阿里巴巴等中概股在美國上市採用的就是存託憑證形式。現在應該借鑑這一經驗,通過CDR試點吸引更多優秀的海外企業來A股上市。
吳海峰也認為,此次政策更多是釋放一種開放信號,為未來吸引海外企業在國內上市鋪路。香港、境外公司通過存託憑證(CDR)形式進入內地市場,后續發展動能還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