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2 16:24
(轉自:IPO熱點)
近期,廣州遇見小面餐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遇見小面」)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請書,招銀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關於本次IPO募資金額用途,遇見小面表示擬用於以下方面:拓展餐廳網絡、擴大地理覆蓋範圍及加深市場滲透;通過升級整個餐廳網絡的技術及數字系統提升公司的信息技術能力;用於品牌建設及進一步提高客户忠誠度;用於對上游食品加工行業潛在公司的戰略投資與收購;以及用於一般公司用途及營運資金。
若成功登陸港交所,遇見小面將成為「中式麪館第一股」。
85后學霸夫妻賣麪條
遇見小面的故事始於11年前。2014年,宋奇、蘇旭翔和羅燕靈三位85后創始人,在廣州體育東橫街開設了第一家麪館。這三人均是是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85后學霸,其中宋奇和羅燕靈為夫妻關係。
他們以重慶小面為主打產品,憑藉對川渝風味的獨特理解和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迅速在消費者中樹立了良好口碑。
重慶小面以其麻辣鮮香的獨特風味,在全國各地久負盛名。遇見小面不僅還原了這一經典味道,還通過現代化的餐廳裝修和服務體驗,吸引了眾多消費者。
作為中式麪館連鎖品牌,遇見小面不斷在模式、供應鏈、產品等方面調整與創新,成功擺脫了連鎖快餐產品單一、客單價較低、越開越虧的惡性循環。據調研顯示,以重慶小面、酸辣粉為主打,遇見小面幾種產品的線下銷量位居國內連鎖餐廳領先地位。此外,遇見小面把單品快餐店轉型成了帶着川渝標籤的美食集合店,顧客來店里可以選擇面、粉、冒菜、米飯、小吃、冰粉等多種菜品。
不過,跟餐飲業整體客單價下降的行業趨勢相同,遇見小面的平均消費金額近年來也有所下降。
據招股書披露,遇見小面的餐廳訂單平均消費額由2022年的人民幣36.1元降至2023年的人民幣34.0元,並進一步降至2024年的人民幣32.0元,主要由於遇見小面主動降低菜品價格及為顧客提供更物美價廉的用餐體驗,以吸引顧客及增加整體銷售額。
招股書顯示,遇見小面營收與淨利潤規模都穩步增長。2022年至2024年,遇見小面分別實現收入4.18億元、8億元、11.54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66.2%;年內利潤分別為-3597.3萬元、4591.4萬元、6070萬元,成功扭虧為盈。
2022年至2024年連續三年,遇見小面的重慶小面、豌雜麪和酸辣粉線下銷售量在所有中國連鎖餐廳中排名第一。按2024年總商品交易額計,遇見小面是中國第一大川渝風味麪館經營者及第四大中式麪館經營者。
餐廳數量方面,2022年至2024年,遇見小面分別新開設了43家、92家、120家自營和特許經營餐廳,門店總數則從2022年底的170家增加至2023年底的252家,並進一步增加至2024年底的360家。遇見小面在招股書中透露,公司計劃分別於2025年、2026年、2027年開設約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自營和特許經營新餐廳。
融資歷程
作為一家連鎖的小面餐飲企業,遇見小面從成立之初就獲得了資本加持。
據瞭解,早在2014年,首家門店開業三個月后遇見小面就獲得了天使投資,當時獲得了天圖資本200萬元和投資人顧東昇100萬元的投資額。
此后在2016年,僅有10家門店的遇見小面又迎來了兩輪融資,分別來自九毛九和聯想弘毅投資旗下的百福控股,融資額在3000余萬元。
2021年,遇見小面又再獲碧桂園創投、水餃連鎖品牌喜家德、百福控股等兩輪過億的融資。值得注意的是,遇見小面的幾輪投資都是「內行」,既有投行圈中知名創投的認可,又有來自餐飲業內資本的青睞與加持。金融資本添柴加薪,築牢供應鏈根基,產業資本調鮮增味,助力打通生態閉環,為這碗小面注入了跨越周期的底氣。
遇見小面在上市前的股東架構中,控股股東宋奇、蘇旭翔通過淮安創韜、淮安遇見好人合計持股約53.28%。其它股東中,其中百福控股通過奇昕持股約17.16%、顧東昇持股約7.73%、九毛九通過品芯悦谷持股約6.50%、碧桂園通過匯碧二號和一號分別持有約5.08%和3.97%的公司股份等。
赴港上市意義與挑戰
遇見小面若能成功上市,將獲得大量資金,為其門店拓展計劃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助力其加速全國乃至海外市場佈局,實現規模化發展。
從行業角度出發,遇見小面若成功上市成為「中式麪館第一股」,將提升中式麪館賽道的關注度,為行業發展注入信心,吸引更多資本關注,推動中式麪館行業朝着標準化、連鎖化、品牌化方向加速邁進。
此外,遇見小面作為川渝風味麪館的代表,上市有助於川渝美食文化的傳播,讓更多消費者瞭解和喜愛川渝風味麪食。
然而,其上市之路也挑戰重重。市場競爭層面,中式麪館賽道競爭白熱化,不僅有和府撈麪、陳香貴等同行競爭,快餐巨頭如肯德基也在加速佈局麪食領域,遇見小面需不斷強化自身差異化優勢,突出獨特的川渝風味和用餐體驗,以穩固市場地位 。
盈利方面,雖然遇見小面營收和淨利潤呈增長態勢,但2024年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4.2%,且主動降價策略雖提升了客流量卻影響了客單價,如何在保證銷量的同時提升盈利能力,平衡好成本控制與產品品質、服務質量,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市場拓展上,下沉市場和海外市場是遇見小面未來發展方向,但下沉市場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品牌認知度和消費習慣存在差異,海外市場則面臨文化差異、運營成本高、品牌知名度低等難題,如何克服這些障礙,順利打開新市場是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