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聯想控股:共踏中國人工智能產業「主升浪」

2025-06-13 13:39

來源:瞭望   作者:謝鵬 張海鑫 陳榮

從北京北四環聯想控股總部大樓頂層向外望去,會看到互聯網時代早期的明星企業搜狐,也能看到如今人工智能(AI)的「頂流」深度求索(DeepSeek),還有中國科學院的多個科研院所,以及中關村繁忙而活躍的街景。

聯想控股董事長寧旻經常站在這里,感受着澎湃而來的科技創新原動力,思考如何能讓公司始終在科技前沿保持競爭力。

如今,一個關鍵時刻正在到來!「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使得AI行業門檻大幅下降,行業重心迅速轉向垂直應用」,寧旻説,這對中國企業是「大機會」。

作為在AI行業有着長期佈局同時正在積極推動AI應用落地的企業,聯想控股的思考和經驗,也為落實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堅持自立自強,突出應用導向,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引,推動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佔領先機、贏得優勢,提供了一種實踐思路。

聯想控股外景圖

聯想控股外景圖

持續伴跑的「眼光」

1999年,26歲的劉慶峰拒絕了外部邀請,和夥伴一起創辦公司,科大訊飛由此誕生。然而,這羣躊躇滿志的「技術男」創業之初,便遭遇如何把技術轉化為具體商業模式的難題。

「科大訊飛的核心創業團隊是一羣有遠見和格局的年輕人,既有技術背景,又有產業抱負。」寧旻回憶,「當時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投資(君聯資本前身)也剛剛成立,初衷就是用聯想多年來創業、發展積累的經驗和資金,支持更多的科技型創新企業更好地發展壯大。因此,我們兩家企業一拍即合。」

這樣,聯想投資把第一個「寶」押在了科大訊飛上,聯想控股長達25年在硬科技領域的投資佈局也就此展開。

「科技創新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往往難以在短期內獲得明顯的回報,需要有長遠眼光,需要長期穩定且有耐心的資本,陪伴硬科技‘長跑’。」寧旻這種認知的背后,是從中小企業發展而來的聯想控股對創新型公司攻堅克難的深刻理解。

在陪伴科大訊飛成長的過程中,聯想控股從商業模式、戰略策略、資源對接等多個方面支持幫助企業。2008年,科大訊飛成功上市。在近年的AI大潮中,它開發多年的智能語音技術又被視為人機交互的重要入口,其股價一度創下新高。

25年的時間里,聯想控股與很多個「科大訊飛」相遇,聯想控股體系累計投資了上千家科技型企業,涉及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眾多前沿領域,而作為國內最早關注和佈局AI領域的企業之一,聯想控股也站在了很多AI「獨角獸」的身后——「國產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智駕芯片市場的龍頭地平線,憑藉機器視覺技術聲名鵲起的曠視科技,國內「大模型五虎」之一的智譜AI……

聯想控股體系AI領域代表企業

聯想控股體系AI領域代表企業

「經過長期佈局,我們體系內AI相關企業的數量已經超過了270家,實現了‘基礎層-技術層-模型層-平臺層-應用層’的全棧佈局。」聯想控股助理總裁、資產管理部董事總經理紀朝峰介紹,「特別是推動AI技術落地應用方面的企業,就有140余家。」

以用為要的「思辨」

聯想集團的合肥產業基地,展示了AI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成效:通過AI驅動的「尖峰製造模式」實現了柔性生產,滿足個性化定製需求;AI智能排產系統將排產時間從6小時縮短至1.5分鍾,產品交付效率提升20%以上;智能倉儲和物流系統使空間利用率提升3倍以上。

同時,作為全棧智能佈局的AI解決方案與服務提供商,聯想集團的高性能計算集成方案也幫助吉利汽車、三一重工等製造業龍頭在生產、測試等環節中實現了成本、效率的明顯優化。

基於AI智能排產,聯想集團合肥產業基地主板車間正在進行產品自動化測試

基於AI智能排產,聯想集團合肥產業基地主板車間正在進行產品自動化測試

百圖生科,聯想控股旗下君聯資本被投企業,其構建的xTrimo生命科學系列大模型,可以設計全新蛋白質、發現治療新靶點等,是創新生物醫藥領域的重要突破。

在微生物分析、醫療檢測中,聯想控股旗下聯想之星投資的匯像科技通過AI和圖像分析,對細胞和生物樣本的數量、形態、成像特徵等指標進行自主分析和整合,替代以往需要人的肉眼觀察和判斷的過程,使得檢測效率和準確率都得以提升。

聯想控股策略規劃部董事總經理魯東海介紹,除了技術儲備和行業佈局,聯想控股還可以藉助已有的產業平臺、業務流程和客户體系,為AI企業提供真實、連續、複雜的驗證場景,更好地發揮自身在產業上的優勢。

「AI成功的關鍵,既在理論發展、技術進步,又在現實應用‘落地開花’。新創AI企業最容易遇到的挑戰,就是無場景、無客户、無反饋,出現技術空轉。優秀的技術創新大多數都是在反覆的應用中打磨出來的,」寧旻説,「聯想控股想做的正是讓底層技術的突破與產業商業場景應用深度耦合。中國數據資源豐富,產業體系完備,應用場景廣闊,市場空間巨大,這些正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面對在算法、底層架構和芯片研發等領域已經佔據先發優勢的美國,中國AI技術突破也要結合實際,揚長補短」,聯想控股副總裁、創新發展中心董事總經理於浩補充説。

「不然你永遠只能成為追隨者,曾經的‘百模大戰’,如今大多偃旗息鼓,證明‘以追為始’的盲從邏輯不成立。應該‘以終為始’,看清楚自己有什麼,想清楚自己要干什麼,專心做事。」

賽迪智庫發佈的《2025年中國AI產業發展形勢展望》顯示,2024年生成式AI在中國的應用率高達83%,位居全球第一,超越英美等發達國家。展望2025年,中國AI市場規模將突破7000億元,大模型技術和生成式AI將加速投入應用,推動智能製造等領域實現重要突破。

「中國會成為技術突破的‘奇蹟發生地’!」寧旻指出,「因為我們有龐大的應用場景,中國是全球主要的AI技術試驗場。短期看,AI行業總體處於高投入低迴報階段,但未來勢必迴歸商業邏輯,應用導向,用户側價值變現也將反哺AI基礎研究。」

「當然,AI應用要依靠芯片、算力等基礎技術和數據等原料,應用越是繁多,基礎技術的重要性也就愈發凸顯。」寧旻強調。

因此,在狠抓應用落地的同時,聯想控股在基礎研究方面也在持續投入。在AI產業鏈的基礎層,聯想控股體系投資佈局了30家AI芯片企業、10家傳感器企業和3家服務器企業。

在寧旻看來,基礎研究與應用落地必須協同共進,才能助力中國AI產業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底層技術的突破為產業場景應用提供了堅實支撐,而豐富多樣的產業場景應用則為底層技術持續進化指明方向、注入活力。

耐心資本的「品格」

「找有價值的標的,做時間的朋友」,這是寧旻對聯想控股的要求,因為資本有耐心,創新纔會有信心。

在陪伴硬科技「長跑」的路上,長期的價值創造永遠是聯想控股的追求。「我們要幫助科學家和初創人跨越‘死亡之谷’」,同時還負責聯想控股前瞻技術研究院的於浩補充説。

「死亡之谷」有兩個階段:一是從新興技術構想提出,到完成概念證明的過程;二是從實驗室原型到實現產品化商業化。在這兩個階段中,科技企業發展前景不明,收益難料,需要有實力、有定力的企業和機構助力。

「在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中,我們重點關注已經完成了實驗室驗證的技術,明確該技術能給產業鏈帶來怎樣的潛在價值,預估補齊產業化落地所需投入的資源,藉助聯想控股平臺補齊科研團隊短板;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我們相對側重成熟度更高的技術,選擇剛需場景,依託聯想控股體系產業觸達渠道,加速技術驗證,設計產業化路線。就是儘量把科技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填得淺一點」,於浩説。

「當然,聯想控股在長達25年的投資佈局中,也踩過坑,遇到過一些階段性困難,」寧旻坦言,此外全球經濟不穩定因素增加,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也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調整,以適應變化,尋求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寧旻也提到,價值投資不能只靠資本自身,也需要更好的外部政策環境。他建議,可以通過創新基金設立、税收優惠等方式,降低企業的投資難度。另外通過推動創投基金、股權眾籌、創新型債券等多元化融資渠道的完善,為頭部科技企業提供更多的投資選擇和退出途徑。

寧旻説,在推動AI產業發展上,綜合運用知識產權、財政税收、政府採購、設施開發等政策,做好科技金融文章,中國大有可為,有關方面也在大力推動。

寧旻特別提醒,AI技術發展必須考慮安全問題。近日,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旗下推理大模型o3首次「不聽人類指揮,拒絕自我關閉」,敲響了警鍾。

「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層出不窮的概念,有時候也需要慢下來,靜下來,在市場中甄別哪些纔是真正有利於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向善科技。」寧旻這樣強調。(文/謝鵬 張海鑫 陳榮)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