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四年鉅虧200億元、裁員九成 易居中國深陷債務泥潭

2025-06-13 11:29

「業務斷崖式下滑,影響無處不在。」6月11日,易居(中國)企業控股有限公司(02048.HK,以下簡稱「易居中國」)一位內部員工向中國房地產報記者坦言。

該公司2024年年報數據顯示:全年實現收入37.98億元,與上一年度相比下滑14.58%;淨虧損12.73億元,虧損規模同比擴大2.71%。自2021年起,該公司已連續四年出現虧損,累計虧損額超過200億元。員工規模方面,2018年該公司上市時員工數量為24218人,至2024年底減少至1770人,裁員幅度超過90%。

更嚴峻的是,審計機構(核數師)對財報罕見地「不發表意見」,直指其財務數據失真、透明度不足及持續經營能力存疑。境外債務重組步履蹣跚,資產負債率飆升至驚人的479.68%,流動比率低至0.11,現金儲備幾近枯竭。

這家曾經的房地產代理行業「航母」,如今淪為行業深度調整的犧牲品。其深度綁定恆大、萬科等大客户的商業模式,曾在市場繁榮期帶來豐厚利潤,卻在房企「暴雷潮」中遭遇致命反噬。

這場生存危機,不僅暴露了易居中國的積弊,更為地產服務行業敲響了警鍾。

審計機構罕見「緘默」

易居中國的財務狀況呈現顯著下滑態勢。2024年,其營業總收入為37.98億元,與2019年達到峰值時的90.95億元相比,降幅超過一半;歸屬母公司淨利潤已連續四年為負值,2024年虧損額達12.73億元,銷售淨利率降至-37.68%。值得注意的是,審計機構對該公司的財務報表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此類情形在審計實踐中較為少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公司財報信息質量的質疑。

一位財務專家分析,此類情況通常源於三方面原因:財務報表失真(如收入確認混亂)、財務透明度嚴重不足(關聯交易或重大訴訟未充分披露)、以及對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深度懷疑。

易居中國的資產負債率已飆升至479.68%,股東權益/總負債低至-77.45%,流動性幾近凍結。其貨幣資金僅能覆蓋3.56%的流動負債,近三年經營現金流淨額持續為負。

深層次問題直指內部管理失序。鏡鑑諮詢創始人張宏偉指出:「虧損擴大與其客户結構直接相關。」

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觀察人士補充道:「恆大曾貢獻最高達35%的營業收入,其暴雷導致約40億元應收款淪為壞賬,但易居中國未及時充分計提減值,暴露出嚴重的內控漏洞。」

華北區域一位資深房地產銷售負責人認為:「其風險應對能力薄弱,收入結構過於單一——90%以上依賴新房銷售,缺乏二手房等多元業務作為緩衝。」財務數據顯示,2024年一手房代理服務收入僅佔4.55%,數字營銷服務雖撐起54.8%的營業收入,但也因房企客户萎縮而下滑。

審計機構的「緘默」,實為對易居財務治理失效的控訴:在房企「暴雷潮」衝擊下,應收賬款管理失控、成本費用覈算混亂,最終將公司拖入資不抵債的深淵。

綁定開發商模式埋下禍根

易居中國的興衰皆繫於其「深度綁定開發商」的商業模式。2024年,萬科作為單一最大客户貢獻了25.3%的收入(9.63億元)。回溯2017年~2020年,恆大佔比長期超30%,最高達35.1%。這種深度捆綁在市場繁榮期創造了暴利——巔峰時恆大單客户年貢獻近20億營業收入。然而,恆大暴雷后,鉅額佣金拖欠成為壓垮易居的關鍵導火索。

前述華北房地產銷售負責人直言:「這種模式本質是場豪賭,風險把控能力薄弱。新房銷售波動劇烈,過度依賴頭部房企等於將自身命運拱手相讓。」2021年后,伴隨恆大等股東客户暴雷,易居中國營業收入斷崖式下跌,從2020年盈利4.39億元驟變為2021年鉅虧122.65億元。

這一模式暴露的風險為全行業敲響警鍾。華南某知名地產研究機構分析師警示:「易居中國的困境已脱離行業整體趨勢——即便市場進入修復期,其債務危機仍在惡化。這警醒地產服務企業必須分散客户,避免單一依賴。」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易居中國涉及恆大的應收款項約35億元~40億元,佔總應收賬款比重高達約50%。過度集中導致‘業績劇烈波動’。」

該分析師建議,企業需轉向更均衡的客户結構,增加國企及中小開發商客户。現實中,易居的慘痛教訓已被同行汲取:頭部代理公司紛紛收縮三四線業務,聚焦核心城市,並積極拓展二手房市場以稀釋風險。

「缺乏二手房收入支撐,單純依附開發商,抗風險能力幾乎為零,」前述華北房地產銷售負責人強調, 當萬科也陷入困境時,易居中國的「股東-客户」雙重綁定模式,徹底淪為致命枷鎖。

轉型存量市場成背水一戰

為尋求生機,易居中國祭出激進成本控制手段。2024年薪酬開支同比削減43.1%,員工數較上市時裁減90%,僅余1770人;同時積極推進境外債務重組,試圖修復資產負債表。但這被廣泛視為「斷臂求生」的無奈之舉。

一位華東房地產區域銷售高管表示:「裁員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會嚴重削弱企業活力。代理行業最大成本是人力,縮減規模雖能短期止血,卻難治本——核心問題在於其商業模式受環境劇烈衝擊。」

前述不願具名的觀察人士觀點更為犀利:「成本控制屬於被動調整。若虧損持續、現金流耗盡,退出市場是極高概率事件。」一組數據印證危機:2024年,易居經營現金流淨額/流動負債僅-2.08%,債務重組進展緩慢。

能否絕地重生,取決於商業模式能否徹底重構。張宏偉認為,債務重組完成后或存轉機:「代理業務輕資產屬性是優勢。一旦重組完成,聚焦一二線城市核心業務,業績有望在一兩年內反彈。」但這需要戰略轉型作為前提——從依附新房轉向存量市場運營。

一位資深房地產分析師強調:「房地產已進入存量時代,盤活資產、提升效能纔是核心。易居中國必須徹底轉向二手房和數字化服務。」事實上,易居中國曾嘗試「天貓好房」等線上創新,但前述華北房地產銷售負責人指出:「線上流量成本高企,難敵安居客等平臺;線下又受開發商拖累,最終兩手皆空。」

張宏偉提出另一種思路:「可以克而瑞大數據業務為支點,剝離風險較高的代理板塊並尋求獨立上市。該業務盈利穩定,且正探索AI應用,具備資本市場想象空間。」

然而,轉型存量市場需要長期投入。前述華東房地產區域銷售高管說出了自己的擔憂:「進軍二手房領域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長期規劃,易居當前的現金流能否支撐如此漫長的投入期,存在巨大疑問。」

易居中國在年報中寄望於「市場復甦獲益」,但若轉型迟滯,這家昔日的行業巨頭,恐難逃退市或破產的命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