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破解Circle百倍估值:為什麼穩定幣發行不是門好生意?

2025-06-12 17:15

  文章來源:Odaily星球日報

  原文作者:曹樂玏

  原文來源:金融狗奇遇記

  短短 5 天,穩定幣 USDC 發行商 Circle 的市值從 69 多億漲超 200 億美元。 Circle 的漲幅,創始人 Jeremiah 和團隊可能也沒有想到。跟亞洲美元基金交流下來的印象是,Cirle 在合規穩定幣賽道的唯一性是超額認購的核心。

  毋庸置疑, Circle 是一個先驅者,早在 2024 年 7 月,Circle 在歐洲 MICA 框架下成為第一家合規穩定幣公司。創始人 Jeremy 當時在瑞士的閉門活動上分享了 MICA 只是合規合法性的第一步,筆者還是很信服的。2024 年末 TRUMP 上臺后,市場明顯開始加速。2025 年逐步落地的美國 GENIUS ACT 和香港穩定幣條例,Circle 都承擔了佈道者和推動者的角色。同時,Circle 是世界範圍內出入金合作銀行最多的穩定幣公司,其中不凡系統性重要銀行(GSIB)。

  當市場在蜂擁買入 Circle 的時候,Circle 最重要分銷渠道的 Coinbase,股價卻在同期表現出與 Circle 不符的平淡走勢。這背后引出了一個核心問題:在穩定幣這條賽道上,真正的價值究竟掌握在發行商手里,還是流量渠道手中?本文將深入拆解 Circle 的商業模式。

  加密世界的「匯兌中心」

  如果將加密世界想象成一片離岸羣島,比特幣就像島上流通的黃金,價值隨潮漲落;而穩定幣則像一張可隨時兑換美元的儲值卡,讓你既能在島上買椰子,也能回到大陸的超市刷卡結賬。

  發行這張「儲值卡」的 Circle 公司,扮演的正是匯兌中心的角色:你存入 1 美元,它就在保險庫里鎖入等值的現金或短期美國國債,同時在區塊鏈上鑄造出 1 枚 USDC,以此確保數字島嶼與現實銀行系統之間的通道始終暢通。

  穩定幣的「宋江投誠」之路

  在探討 Circle 之前,我們有必要先釐清一個認知:加密資產(如比特幣)的誕生,常被視為對傳統貨幣超發的一種抵抗。然而,穩定幣——特別是與美元 1: 1 錨定的穩定幣——則走上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果説比特幣是試圖在體制外另起爐灶的「梁山好漢」,那麼合規穩定幣更像是「接受招安」的宋江。它通過將儲備資產大部分投入短期美國國債等現實世界資產中,為美國財政部做蓄水池,而換來合規性和合法性

  這種「投誠」使其成爲了連接現實世界法幣與加密世界的關鍵橋樑,但其本質也從一種顛覆式貨幣創新,轉變為對現有金融體系的補充和「補貼」。

  穩定幣能否「拯救」美債?一個不可能三角

  在美國穩定幣法案(GENIUS Act 2025)的推進過程中,「穩定幣拯救美債」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愛國主義」敍事。然而,這在商業邏輯上或許站不住腳。

  我在此提出一個穩定幣的「不可能三角」,即一項穩定幣方案很難同時滿足以下三點:

  • 對發行人好: 商業模式可持續,利潤豐厚。

  • 對儲備資產好: 能大規模、無風險地支撐某類資產(如美債)。

  • 對用户好: 零風險、高收益、低費用。

  所謂「穩定幣利好美債」,其前提是市場對美債有無限的需求和信心。但如果美債自身面臨兑付或信任危機, 1: 1 錨定的穩定幣必然受到衝擊,信任鏈條會瞬間斷裂。這就像一家信託公司,將評級為低風險的客户資金拿去投資了高風險的房地產項目。一旦底層資產暴雷,上層的金融產品也無法倖免。在穩定幣法案要求每月審計披露的背景下,美債固有的風險很難被隱藏。

  Circle 的商業模式與估值之謎

  Circle 的核心盈利模式主要有兩點:

  1. 利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 USDC 持有人不獲得利息,Circle 將儲備資產投向短期美債等並獲取利息,息差完全歸自己所有。

  2. 支付與清算手續費: 通過其企業平臺 Circle Mint 批發 USDC。若企業客户需要當天將 USDC 換回美元(T+ 0),Circle 會收取 0.1% – 0.4% 的通道費。這可以理解為「跨境支付錢包 + 7 × 24 小時結算」的組合服務。

  然而,這門生意也面臨着「監管緊箍咒」。無論是美國的《GENIUS Act 2025 》還是香港的《穩定幣條例(草案)》,都禁止發行方「短錢長投」(用短期負債購買長期資產)或加槓桿。這意味着 Circle 無法像傳統銀行那樣,利用貨幣乘數效應來創造利潤。 反之,美國和香港的方案都准許傳統銀行下場發行穩定幣

  一個業務受限的「類銀行」,其市盈率(PE)卻一度高達 147 倍(截至 2025 年 6 月 9 日),而傳統金融巨頭摩根大通的市盈率僅為 13 倍。投資者追捧的到底是安全的息差,還是Web3敍事下的想象空間?這背后的估值邏輯值得深思。

  核心驅動力:天下苦「SWIFT/VISA 們」久矣

  我一位朋友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穩定幣就一個主題——天下苦 SWIFT/VISA 們久矣。」

  傳統的跨境電匯網絡就像百年鐵路,不僅費用高昂(動輒 20-40 美元),而且流程不透明,耗時可達 3-5 天。相比之下,基於區塊鏈的美元代幣就像新建的磁懸浮列車:雖然也要安檢(合規),但票價透明,速度以秒計算。並非所有人都關心共識算法,但幾乎人人都對高昂的手續費感到切膚之痛。這種朴素的「降本提速」訴求,正是 USDC 等穩定幣得以迅速滲透的根本驅動力。

  當然,在加密錢包之間轉賬的費用極低,可一旦要將數字資產落地為銀行賬户中的法幣,依然躲不開傳統體系的合規摩擦。例如,從新加坡匯款 200 美元至美國,匯出行收 40 新幣,收款行再扣 10 美元,最終到賬可能只剩 150 美元。這筆費用名義上是 SWIFT 費用,但大頭實則是銀行在反洗錢(AML)與反欺詐上付出的合規成本。

  因此,從加密錢包到銀行賬户,合規成本是必然存在的,關鍵只在於由誰來承擔。

  Circle 的戰略與渠道的現實

  Circle 在 2023 年底關閉了面向散户的法幣兑換服務,這恰恰說明了零售端合規與反洗的成本之高,是所有金融科技公司共同的痛點。

  它的應對策略是推出近期推出 Circle Payment Network,不再直接服務散户,而是將機構與企業客户串聯成一個分發網絡,由這些機構和企業的合作銀行負責最終的出入金。這是對於傳統 SWIFT 模式的創新,去掉了中轉行模式,把合規和反洗成本轉加給了網絡參與方。

  但更現實的問題是渠道。Circle 雖被貼着「加密概念股」的標籤,但其利潤表的數字顯示,高達 58% 的營收需要作為「分銷和交易成本」分給渠道夥伴,而 Coinbase 是其中最大的受益方。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故事一樣:誰掌握了流量和場景,誰就拿走了價值鏈中最大塊的蛋糕。

  上市以來,Coinbase 與 Circle 的股價走勢分化(俗稱「剪刀差」)不斷擴大,也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渠道方賺取真金白銀,而發行方負責講述宏大敍事。

  穩定幣發行是一門「看似簡單,實則壁壘高深」的生意:監管成本日漸趨同於商業銀行,卻缺失了銀行賴以生存的貨幣乘數。利息收入完全受制於美聯儲的利率政策,難以穩定預期。渠道流量若被 Coinbase 這類平臺扼住咽喉,發行方只能靠高額分成換取市場份額。

  因此,對於大多數企業和機構而言,單純靠「發幣」營收並非明智之舉。真正的機會在於利用穩定幣這一高效的金融工具,賦能自身的業務場景。至於具體如何操作,我會在下篇文章《老闆問我,公司怎麼參與穩定幣?》中詳細探討。

  利益相關: 筆者是穩定幣相關從業人員。

  (轉自:星球日報)

責任編輯:朱赫楠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