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一單IPO項目,33人輔導,保代就有十幾人

2025-06-11 21:34

日前,視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視涯科技)發佈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工作完成報告。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份報告中籤名的國泰海通輔導人員竟多達33人,其中還有十幾名保代。如此龐大的輔導人員陣容,在多位資深投行人士看來都是比較罕見的情況。

公開信息顯示,這33人基本來自原海通證券。隨着2025年合併完成,目前國泰海通的保代人數接近800人,排名行業第一。

33人共同輔導一家企業

最近,視涯科技發佈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輔導工作完成報告引發業內關注。

這份報告的與衆不同之處在於,在最后的輔導人員簽名環節,有多達33人簽名。也就是説,視涯科技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輔導機構國泰海通一共派了33名輔導人員來為該公司提供服務。

根據協會披露的信息,這33人基本上來自原海通證券,且大多是研究生學歷,有不少人近幾年才入行,其中甚至多達十幾名保代。

從公告來看,視涯科技項目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輔導人員與2025年新增人手有關。1月和3月,輔導工作小組分別新增3人、22人(其中2人目前已不在輔導小組)。而在2024年10月的輔導備案報告中,輔導工作小組成員只有10人,且只有3名保代。

對於視涯科技IPO項目的輔導人員規模,多位券商投行人士看過后都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較為罕見的情況。「一般不會有這麼多人簽字,不清楚這樣操作的目的是什麼。」某投行人士稱。

某大型券商投行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確實是第一次見,估計是因為兩大機構合併后人員有冗余,但又無法考覈。因為現在業務非常少,大家又都想在業績中有所體現,乾脆就籤個字吧。」

某頭部券商資深投行人士表示:「這種情況應該比較特殊,我估計是因為他們(國泰海通)用不了這麼多人,他們擔心被裁,然后就在這個項目里儘量多掛名。因為這家公司(視涯科技)規模不大,收入也比較少。」

公開信息顯示,視涯科技估值超百億元,為合肥新增獨角獸公司之一。不過,由於投入較大,截至2024年末,視涯科技尚未盈利且最近一期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

記者查詢其他幾家由國泰海通輔導的公司近階段發佈的輔導工作完成報告,未發現上述輔導人員超過30名的情況,幾家公司的輔導工作小組的人數通常在10名以內。

保代人數出現向下拐點

雖然視涯科技的輔導人員數量過多可能屬於個案,不具有普遍性,但由此牽出「保代過剩」話題的討論卻並不少見。

2020年,業內保代總人數一度出現爆發式增長。以上述視涯科技輔導工作小組為例,團隊中十幾名保代的執業登記類別變更為「保薦代表人」(簡稱保代)的時間大多為2020年后,有2名保代的變更時間為2024年。

然而這些年業內不乏保代可能過剩的聲音,自2024年以來,券商投行業務明顯下滑使得這一問題格外凸顯。

從各大券商2024年年報來看,行業投行收入大幅下降已是普遍現象。2025年一季度,上市券商投行業務淨收入合計67億元,在低基數效應下同比小幅增長5%,但仍在低位徘徊。

與此同時,IPO持續趨冷也逐漸影響到IPO的前期環節。據Choice數據統計,2025年1~5月,輔導備案的擬IPO公司有122家。相比之下,2022年、2023年、2024年同期輔導備案的擬IPO公司分別為422家、333家、232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投行人士紛紛改行,考公、赴上市公司任職等都是熱門選項。此外,此前多年保代人數持續增加的趨勢也在2025年出現拐點。據Choice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末,行業內保代總數為8812人,同比增加180人。然而,2025年以來,保代人數開始明顯下降,截至6月9日,保代總數為8503人,較2024年末減少了309人。

目前,保代供求關係過剩的形勢仍未根本扭轉。2024年A股市場完成發行的IPO有102個,與2018年幾乎持平(當年IPO為103個)。不過,截至2018年末,行業內保代總數僅為3678人。

2025年港股市場IPO較為活躍,融資額重返全球首位。「有些券商內部已經在號召考香港的證券從業證書了。」上述投行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不過,對於投行人士而言,要參與港股項目,從業人員需參加港股市場的相關考試,申請相關牌照,甚至可能需要在香港工作,對一些從業者而言構成了一定挑戰。

另外,在一些投行人士看來,2025年以來,港股IPO市場其實並沒有大家看起來那樣火爆。「港股今年到現在為止才發了30單IPO,融資金額一共是700多億港元,其中僅寧德時代IPO就達到350億港元。除了少數明星項目,其他不少是非市場化發行,也比較難,所以,今年港股IPO看起來很熱,但好項目也沒這麼多。」上述資深投行人士表示,「相比之下,今年1~5月,A股IPO還發了42單,但在審覈上,A股會更嚴格。」

封面圖片來源:公司官網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