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Fund Talk | 什麼值得投之大金融板塊

2025-06-11 20:02

一個前言:我記得我在挺早之前就對定投的行業做過一系列的梳理,並從中選出了一些值得定投的行業及具體品種,然而隨着市場的發展,特別是近些年來被動指數類產品的多角度全方位快速發展,投資的品種正在變得越來越豐富,這就對我們的基金投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哪怕僅僅只是投資標的的選擇都非常有必要做一個更新,是為什麼值得投之行業系列

這期是系列的第一期,主要聚焦大金融板塊的定投標的選擇。

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簡單來看下什麼叫做大金融板塊

從申萬行業的角度來看,大金融板塊主要包含銀行、房地產和非銀金融三個申萬一級行業,其基於流通市值的子行業分佈情況大致如下:

銀行板塊是大金融板塊的絕對權重板塊,其流通市值佔整個大金融板塊的比例超過6成,其中數量僅6家的國有大型銀行和9家的股份制銀行的權重佔比就高達51%。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板塊內佔比不高的城商行,其流通市值也超過萬億級別,已然超過不少申萬一級行業的流通市值規模了(比如下面的房地產)。

非銀金融是大金融板塊的另一大重要權重板塊,其流通市值佔整個大金融板塊的比例超過3成,其中證券保險兩大子行業是這個板塊的主要權重板塊,而包含了期貨、信託、資管、租賃等其他所謂多元金融的子板塊佔比僅有3%+。

至於房地產,肉眼可見的日漸式微,板塊的規模和個股數量日益減少,其權重佔比在整個大金融板塊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以上大致就是大金融板塊的一個基本概況。

從實際的ETF產品角度出發,因為子行業可以做一些組合,指數還可以由不同的指數公司發佈,疊加AH兩地市場,因此屬於大金融板塊的產品類型要比上面列舉的子行業類型要豐富得多。

限於篇幅,且因為本來我們就要做篩選,因此這里我就不全部列舉了(去掉了一些規模僅為千萬或小几個億,以及歷史數據不夠完備的品種),最后用來作為討論的指數大致如下:

1、金融(地產)類指數:主要包含180金融、上證金融(地產)、300金融(地產)、800金地和(中證全指)金融地產這些指數。

總的來説,不含「地」的180金融指數僅包含銀行和非銀金融這兩大傳統金融板塊,而含有「地」的后四個指數則基本還是以銀行和非銀金融為主,僅包含小比例房地產(比較類似上面那個圖的房地產比例)。

這里需要説明的一點是,房地產板塊理論上來説並不屬於金融板塊(所以單純跟蹤房地產指數的產品本文不做討論),只是與金融板塊密切相關,以至於市面上有不少金融地產類指數及產品。

有鑑於房地產在其中佔比極小,所以金融地產類指數本質上和金融類指數差別很小。

2、銀行類指數:主要包含中證銀行、800銀行和中證銀行AH(價格優選)指數

這部分本來沒啥好多説的,就是純銀行類的指數,只不過其中的銀行AH指數增加了一個AH兩市做價格優選的策略。

3、非銀金融類指數:主要包含證券公司、證券龍頭、800證保、300非銀

這部分也沒啥好多説的,前兩個指數是就是純證券類指數,后兩個非銀的主要是證券和保險,以及極小比例的多元金融。

4、港股類金融指數:主要包含香港證券、港股通非銀、港股通內地金融和H300金融服務(港股金融)

這部分其實也很清晰,主要包含證券,非銀和金融三類金融指數,無非是這些指數的成分股都是港股,且兩個金融指數的行業分佈權重佔比和A股金融指數比較類似,都是銀行為主非銀為輔的格局。

有區別的地方在於:不同於A股非銀金融一般以證券為主保險次之(前6后4或者前7后3),港股通非銀則是以保險為主證券為輔(前6后1),多元金融也因為第一大持倉港交所而有2成以上佔比。

5、金融科技指數

這個亂入的指數可能需要專門説一下,因為其完全沒有被包含在上述提到的大金融板塊中。

事實上從行業的角度來看,該指數的成分股絕大部分都是計算機行業的(佔比85%以上),只不過這些計算機行業的個股主營業務都和金融行業相關(簡單來説就是做銀保證等金融行業軟件的)。

具體限於篇幅我就不展開了(以后有機會可以給大家做詳細介紹),簡單給大家看個最新的十大持倉感受一下即可:

基於上面的理論(大金融基本概念)與實際(場內實際主流產品類型)的介紹,我們終於可以開始正題了。

第一步是相關性分析。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

1、前文就有提到,這里再次用數據證明:金融類和金地類指數的相關性極高(相關係數接近1),投資中幾乎可以同等對待。這部分場內規模最大的是金融ETF(510230),最新的規模有近50億。

2、擴展一些來看的話,銀行類指數和金融類指數的相關性也很高(畢竟銀行板塊是金融類指數的主要權重板塊),這也意味着金融類和銀行類指數某種程度上也可以歸為一大類做投資。這部分場內規模最大的是銀行ETF(512800),最新的規模在85億左右。

3、非銀金融(包含證券)的4個指數因為都以證券為主,所以相互之間的相關性很高(相關係數都在0.9以上),投資時可做歸併處理。這其中,跟蹤證券公司指數(399975)的兩隻產品——證券ETF(512880)券商ETF(512000)是這部分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兩者場內規模均超200億,前者更是接近300億。

這部分還有個因吹斯汀的地方在於:非銀金融類指數和以銀行為主的金融(地產)類指數的相關性竟然還都挺高(0.8以上至0.9以上不等),但非銀金融類指數和銀行類指數的相關性明顯變得較低(最高在0.7+,最低不足0.6)。

4、港股類金融指數相互之間的相關性也是比較高,但其和A股絕大多數(包含銀行類、非銀金融類在內的)金融類指數的相關性都不高,除了帶有一部分港股的銀行AH優選指數,這個指數和港股通內地金融的相關性為0.8573,已經屬於較高的範疇。這部分場內規模最大的是香港證券ETF(513090),最新規模已經快接近80億了。

5、至於亂入的金融科技指數,和銀行類指數的相關性很弱,和金融(地產)類指數的相關性也較弱,和非銀金融類指數的相關性則略強(都超過0.6),和純證券類兩個指數的相關性則相對較強(都接近0.7),我認為這也是后續討論到用這個金融科技指數替代證券指數的一大前提。

目前市場有三隻產品跟蹤金融科技指數,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金融科技ETF(159851),最新規模在44億左右。

第二步是波動性分析。

有鑑於我們對行業主題類指數的投資方式主要是定投,因此波動性在這里不僅很重要,並且與常規投資波動越小越好相反,我們會更喜歡用波動大的品種來做定投(以實現獲取較高收益率的投資目標)。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結果來看:

1、不管是金融(地產)類指數還是銀行類指數,其波動率幾乎都都是較小的。

這點我估計大家也都能理解,事實上銀行板塊幾乎是全市場所有行業中波動率最小的板塊。舉個例子來説,大家認知中波動率較小的紅利策略類指數就大多含有較大比例的銀行股。

這一點在港股金融類指數中也同樣有所體現,港股通內地金融和H300金融服務的各維度波動率比之香港證券和港股通非銀均明顯要小很多。

2、非銀金融中波動率最大的無疑是證券類的兩個指數,其近十年的年化波動率甚至高達33%+。

同樣的,香港證券也是港股指數中波動率最大的指數,甚至從近五年的幾個維度來看,香港證券的波動率比A股證券的波動率還要大,也難怪反彈的時候不少小夥伴都有感覺港股證券明顯要比A股證券的彈性要大。

3、毫無懸念,金融科技在每個維度中都是波動率最大的,高彈性的證券(金融科技的金融主要是證券或者基金投資行業相關)疊加同樣高彈性的計算機(金融科技的科技則主要是計算機中的軟件)果然產生了更大彈性的板塊。

更進一步來説,我們關注高波動(或者也叫高彈性)品種本質上更關注其反彈(包括是否能反彈以及能反彈多大),因為這是定投能取得高收益的最重要前提:跌得多還不是大問題,只要后續能反彈,以及反彈幅度夠大就行(定投的另一個好處是不用反彈到前高即可盈利)。

就這一點限於篇幅我也不多展開了,簡單給大家看兩個階段的圖。

上圖是最近一輪市場反彈中(2024年9月至今)幾個主流證券類以及非銀金融指數的反彈情況。

很明顯,金融科技和香港證券是其中反彈幅度最大的,這還是建立在本輪證券以及非銀金融並不是市場主流攻擊板塊的基礎之上。

上圖則是近十多年來(2014年12月31日至今)上述幾個主流證券類及非銀金融指數的波動情況。

這里我就不提2015年當時互聯網金融熱火朝天時期金融科技指數短期暴漲8-9倍的神蹟了,僅就后續各階段的反彈程度而言,白色線所示的金融科技的反彈幅度明顯都要高於其他指數。

講到這里,大金融板塊的定投標的選擇基本結束,最終的結論是:以后我們將用更具彈性的金融科技指數替代原來常規的高彈性指數證券指數

文章的最后,再提一下之前説過的騰訊理財通【搶百萬理財金】活動,目前活動依然還在火熱進行中,還沒領過理財金的小夥伴,可以點下面小程序領取。

如果上述頁面無法訪問或顯示已搶光,也可以手動參與流程供參考:

1、打開微信搜索【騰訊理財通】小程序;

2、在小程序搜索欄輸入【南方基金】,可直達活動現場。

你可以憑手氣抽一個體驗金(貌似以500~10000元為主),在幾個可選基金里面選一個看好的,投資一個月,如果賺了收益歸你,如果虧了則跟你沒關係。

我之前就領了1000塊,所以就買了個彈性較大且調整基本到位的南方恆生科技(另外兩隻分別是南方上證科創板芯片和南方紅利低波50),反正就是博一下,虧了又跟我沒關係,萬一賺了呢。

(轉自:小5論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