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特朗普力推「大而美」法案,美國新能源市場對中企投資關緊大門

2025-06-11 18:35

2025年5月22日,美國眾議院以215票贊成、214票反對的微弱優勢通過了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下稱「OBBB法案」)。該法案旨在延長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一任期通過的《減税與就業法案》減税政策,提高貧困羣體獲得社會福利的資格門檻,同時大幅削減拜登政府《通脹削減法案》(IRA)中的清潔能源補貼。

該法案自提出就引發激烈爭議,民主黨指責法案將導致800萬至1370萬人失去醫保,並衝擊基層醫療機構;減税條款「劫貧濟富」,約半數減税收益流向年收入超40萬美元的高收入羣體;削減新能源相關補貼將導致清潔能源產業的主導權進一步傾向中國。不過民主黨的態度並不能決定法案是否通過,因為不論眾議院還是參議院,民主黨都是少數黨,法案能否通過關鍵取決於共和黨內的分歧。

共和黨內目前對該法案的爭議主要集中在減税條款偏向富人階層以及擔憂財政赤字激增導致債務危機的問題,博弈條款主要集中在低收入人羣獲得社會福利的門檻以及移民相關條款。法案中有關調整新能源補貼的條款是爭議最小的部分,即便是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在批評OBBB法案時主要火力也集中在預算赤字和債務危機,對新能源補貼調整談及不多。

OBBB法案中與新能源相關的條款集中在Make America Win Again(讓美國再次勝利)這一章節,該章節對IRA法案的新能源補貼條款進行了顛覆性調整,包括提前終止補貼、限制外國實體參與等。由於共和黨內對這部分條款的分歧最小,如果法案最終通過,這部分條款大概率將原樣保留,而這些條款將對中國新能源企業造成巨大影響。

根據法案的具體條款分析,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排他性條款全面收緊:OBBB法案通過股權比例、技術合作、資金流等多重維度,將中國企業排除在税收抵免之外。例如這次的法案中專門增加了有關許可協議的條款,如果一家企業和中國公司的技術許可協議金額超過100萬美元,那這家企業就將失去獲得補貼的資質。中國企業通過在美投資建廠、合資經營或技術授權尋求同等補貼待遇的空間已被壓縮殆盡。

二、補貼退坡的雙刃劍效應:雖然補貼退坡會導致美國新能源市場縮水,但對中國企業而言,競爭環境反而利大於弊。IRA法案中,中國企業因「原產地規則」和「關鍵礦物限制」本就難以獲得補貼,而OBBB法案的補貼全面退坡使日韓電池企業等依賴補貼的企業失去了不對稱的補貼優勢。在低補貼甚至零補貼環境下,中國企業的成本優勢將被放大,未來競爭中反而有望佔據主動。

五張表格釐清「大而美」法案新能源條款

OBBB法案對IRA及其他相關法案中新能源補貼條款的調整主要針對新能源車、風電和光伏,在覈能、綠氫,生物質燃料等領域調整不大。

新能源車是OBBB法案調整幅度最大的部分,除極少數豁免對象,全部新能源車有關的補貼均在2025年12月31日提前到期,和IRA相比,提前7年,基本等同於法案已經通過就立即執行,是補貼削減最快、幅度最大的項目。

風能、光伏相關的補貼調整比較複雜,住宅清潔電力相關的補貼調整幅度最大,節能家居改造、户用光伏以及新能源住宅項目的税收抵免都提前至2025年底到期,至少提前七年。

清潔電力發電、投資的補貼設定了新的門檻,法案頒佈后60天內開建,且2028年12月31日前投入運行的項目纔可享受抵免,調整幅度沒有新能源車那麼劇烈,但新增了不可轉讓税收抵免額度的規定,降低了補貼的實際力度。因為很多新能源建設和發電企業的實際利潤不會很高,其應納税額往往還沒有抵免額度高,所以轉讓抵免額度獲利是足額兑現新能源補貼的重要手段。

而先進製造業生產抵免中最關鍵的變化是更加嚴格的外國特定實體的抵免限制,法案中Sec. 112014條有關先進製造業生產抵免調整的規定中,專門新增了有關從外國實體獲得技術授權的規定,如果企業與被禁止外國實體簽訂技術許可協議,價值超過100萬美元,法案頒佈兩年后的納税年度將失去税收抵免資質。這一條款被認為是專門針對寧德時代與福特的技術授權模式打上的補丁,同時也防止未來其他中國企業通過類似方法與美國客户合作獲得相關補貼。

其他新能源相關領域的補貼調整幅度不大,主要是這些領域不少還都處在發展初期,補貼金額不高,且補貼方式也還有待完善,目前大幅度調整既無必要也無意義。

除了補貼退坡,OBBB法案對中國企業影響最大的其實是更加嚴格的外國實體排除條款。對被禁止外國實體的定義,以及外國實體不享受税收抵免的具體情況,OBBB法案都進一步明確了細則,收緊了中國企業迂迴的空間。

上述條款對中國企業最大的風險在於不確定性,多個條款對外國實體的認定存在巨大自由裁量空間。比如如何定義來自被禁止外國實體的物質援助,關鍵原材料、授權許可、關鍵配方、生產設備、重要技術等等,都可以被認定為物質援助,只要這些物質援助來自中國企業,那麼使用這些原料、技術、授權、設備的美國企業就會失去税收抵免資質。

中國光伏企業:美國市場難度繼續加碼

可再生能源諮詢機構InfoLink指出,若 OBBB草案通過,美國市場短期內可能出現搶裝潮,但隨着户用光伏補貼到期,以及清潔電力投資/生產税務抵免的條件收緊,美國光伏需求或將出現明顯下滑,整體而言將嚴重不利於美國中長期光伏需求。

彭博新能源分析師告訴《財經》,當前美國參議院仍有機會大幅修改法案,以放寬截止日期及中國相關的限制,且已有參議員表示願意用更為温和的方案。但如果最終仍然按照原法案施行,那麼2025年至2035 年期間,預計美國光伏累計新增量將比之前的預測下降約5%至690GW(吉瓦),其中住宅和商業光伏的下降會比地面電站更顯著。彭博方面強調,光伏當前仍然是滿足美國日益增長用電需求的最佳選擇,尤其是考慮到AI、數據中心等方面的需求。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警告稱,如果法案未經修改就通過,美國將有33萬個現有及未來的工作崗位面臨風險,有331家工廠可能因此關閉或取消建廠規劃。其中加利福尼亞州、得克薩斯州、佛羅里達州和伊利諾伊州等將受最嚴重的打擊,而大多數失業崗位將出現在特朗普2024年獲勝的州。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對OBBB法案影響美國光伏就業的預測 來源:SEIA

美國太陽能產業協會對OBBB法案影響美國光伏就業的預測 來源:SEIA

不過,美國葡萄太陽能創始人袁海洋表示,美國大多數的光伏工作崗位都在安裝環節,「而特朗普政府可能並不在意這些終端的就業機會,其基本邏輯是發展製造業及創造高端製造業的就業崗位,以及打壓新能源產業」。

除了提前終端補貼的到期日,根據OBBB法案,清潔電力投資/生產税務抵免(48E ITC /45Y PTC)項目如果從「被禁止外國實體」獲得物質援助(Material Assistance),則2025年底之后開始建設的項目將不允許在納税年度獲得抵免,如果納税人是「受外國影響的實體」,則在法案頒佈一年后開始建設的項目也不予抵免。

「物質援助」不僅包括「被禁止外國實體」生產的產品,還涉及其擁有的知識產權,總體來説在實操中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由於政府對此有一定的裁量權,這也給實際的商業運行帶來很大不確定性。

美國的光伏製造規模在過去幾年的確高速增長。伍德麥肯茲數據顯示,IRA的效果2024年開始顯現,2024年美國光伏裝機容量是2022年的兩倍多。同樣翻倍增長的還有美國光伏的製造能力,2023年底,美國僅有14.5GW組件產能,2025年初已超過50GW。不過在電池片、硅片等上游環節,美國目前依然高度依賴進口。

美國新增的本土光伏製造產能很多來自中國企業。IRA頒佈后,中國頭部光伏企業於2023年紛紛啟動美國建廠計劃。隆基與美國本土企業 Invenergy合資成立5GW組件廠,隆基持股49%,該工廠目前已投產;晶科能源在美國擴建了2GW組件產能,已實現滿產運營;阿特斯的5GW組件工廠已投產,正在建設5GW電池片工廠。上述頭部企業的工廠暫未有變動相關公告,但據《財經》瞭解,其中有企業正在考慮出售股權。

因為OBBB法案中有關「特定外國實體」與「受影響外國實體」的排他條款,限制中資背景企業取得製造端補貼。對於已經投資或規劃建廠的企業來説,需要調整股權與供應來源,甚至考慮撤資或轉型,而這也將顯著影響美國製造的本土化進程。

一些光伏龍頭已經出售美國工廠。天合光能2024年建成5GW組件產能后,在特朗普就任前夕出售給美國企業FREYR,並在交易完成后獲得19.08%的FREYR股份。據晶澳科技赴港IPO(首次公開募股)文件,3月28日,晶澳已與第三方買家簽訂協議,出售JA AZ 100%的股權,JA AZ的唯一業務即晶澳在亞利桑那州建設的光伏組件製造工廠。

OBBB法案對中國光伏企業無疑是一場政策寒冬,衰退的市場預期導致在美國投資的產能面臨投產即過剩的風險。收緊的外國實體排他條款基本封死了中國企業獲得同等補貼條件的所有通道。

最令企業痛苦的還是這種大起大落的政策環境,從IRA到OBBB,兩部法案的新能源條款南轅北轍,在新能源相關領域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巨大分歧難以彌合,這就表示今后類似的政策過山車很可能重演,這樣的政策環境下,即便沒有嚴格的排他性條款,中國光伏企業都需要謹慎考慮在美投資的風險。

美國市場對中國光伏企業是難以割捨的利潤奶牛,2024年報顯示,晶澳科技美洲地區的毛利率達到31.43%,晶科能源在美洲地區的營收約佔其總營收的25%,毛利率達到26.2%。前述企業的美洲地區口徑或包含巴西等市場,天合光能直接披露了美國業務,毛利率達到34.16%。在光伏國內業務普遍虧損的情況下,高利潤的海外市場不容放棄。

一位光伏企業高管告訴《財經》,可以明確的是,繞道第三方輸入美國的方式將難以為繼,本地製造是必然趨勢。但中國企業還要注意控制風險,規模不能太大,同時要不斷提升應對美國政策變化的靈活性。

OBBB法案中的很多條款是否能執行到位也是存疑的。美國試圖在排除中資的前提下實現光伏產業鏈本土化,卻低估了中企在技術、成本、供應鏈上的不可替代性,現在美國光伏工廠的主要部分,本質是中國技術+美國產能的組合,而OBBB法案的「去中國化」要求可能導致本土產能因技術斷檔陷入低效化,反而延緩清潔能源目標的實現。最終可能因政策反覆透支行業信心,既無法實現真正的本土化,又錯失能源轉型的歷史機遇。

中國電池企業:美國市場優先級下調

OBBB法案的實施將導致美國新能源車和儲能市場在全球地位的下滑。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 《全球電動車展望2025》(Global EV Outlook 2025)和《世界能源投資2025》(World Energy Investment 2025)當中的數據,2024年美國電動車銷量同比增長10%,但市場份額僅為11%,遠低於中國(50%)和歐洲(25%)的水平。

若OBBB法案通過,7500美元補貼退出將加速市場衰退,高盛、Cox Automotive、J.D. Power、Rho Motion多家機構對美國2025年電動車銷量佔比的預測集中在9%~12%之間,而之前普遍預期在15%左右;IRA時期,IEA曾經給出2030年美國市場電動車的樂觀銷量預期,高達950萬輛,而2025年2月,J.D. Power根據最新政策變化,已經將2030年美國電動車銷量預期調低至420萬輛。而中國和亞洲市場仍將維持至少15%~20%的年均增速。2025年1月—5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總銷量435萬輛,同比增長34%。

儲能領域亦面臨類似趨勢,IRA原有條款允許儲能項目獨立申請投資税收抵免,推動美國2024年大型儲能裝機達到29GWh(吉瓦時),同比增長72%。OBBB法案不僅取消該抵免,還禁止將儲能系統接入享受補貼的可再生能源項目。這導致儲能項目的經濟可行性存疑,瑞銀測算,取消投資税收抵免將使美國大型儲能項目內部收益率(IRR)從12.8%降至8.3%,在當前高息背景下,幾乎不具備投資價值,2025年即便有補貼退坡前的搶裝效應,但因為時間緊迫,新開項目幾乎沒有可能在年底前完工,所以對2025年的儲能投資增速預期直接減半。

在此背景下,中國電池企業正重新評估美國市場優先級,首要表現就是投資收縮。

面對OBBB法案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中國電池企業紛紛對美國項目進行戰略性收縮。寧德時代與福特的技術授權合作項目原本計劃通過技術授權的方式,讓寧德時代的技術在美國市場得到應用。但如果OBBB法案通過,新的外國實體排他條款對這種合作模式構成了威脅,項目推進將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綜合媒體報道和公開信息,國軒高科的美國電池工廠縮減了產能,正極材料工廠暫停。遠景動力原本計劃擴大產能以滿足美國市場需求,但考慮到市場前景和政策風險,也在放緩步伐。億緯鋰能正重新評估其北美計劃,對繼續在美國大規模投資持謹慎態度。中國電池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全面趨向收縮,更加註重風險控制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而且收縮不止限於電池製造環節,上游原材料同樣面臨收縮壓力。韓國電池企業此前爲了加快量產磷酸鐵鋰電池,計劃向中國採購磷酸鐵鋰正極材料。但OBBB法案通過后,美國市場的電池需求增速將放緩,韓國電池企業是否還需要進行大額投資是個問號。另外,採用中國成熟供應鏈有可能觸發「接受被禁止外國實體物質援助」的審查。

儘管投資環境惡化,但中國電池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卻因補貼退坡而增強。在低補貼場景下,中國電池的成本優勢顯著。當前中國國內製造電池的成本已經低於80美元/KWh(千瓦時),而美國國內生產電池的成本在120美元/KWh左右,即使加上超過70%的關税,中國電池產品憑藉多樣化的產品類型和強大的交付能力依然擁有不俗的競爭力。

此外,中國電池企業在歐洲的產能逐步釋放,2024年寧德時代德國工廠已經實現盈虧平衡;2025年6月遠景動力法國工廠正式投產,遠景動力英國工廠和寧德時代匈牙利一期工廠計劃年內投產;2026年,寧德時代匈牙利二期和西班牙工廠計劃投產。中國電池企業的歐洲產能2026年將超過100GWh,通過歐洲向美國出口電池成為可行路徑。

還有國軒高科及多家電池材料企業在摩洛哥建廠,藉助摩洛哥與美國簽訂自貿協定的條件,將這里作為對美出口的新通道,既規避了政策和關税壁壘,還能提升中國電池企業海外產能的利用率。

中國電池產品競爭力增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主要競爭對手韓國電池企業受補貼退坡的傷害更大。韓國電池企業高度依賴IRA補貼,根據韓國電池企業的財報數據,2023年,在美國建有工廠的LG新能源和SK On兩家企業獲得的IRA補貼合計超1.5萬億韓元(約11億美元),2024年合計超2萬億韓元(約14.7億美元),IRA補貼已經成為韓國電池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

LG新能源在財報中明確表示,IRA補貼是其北美市場擴張和利潤增長的關鍵驅動力。韓國電池產業協會表示,IRA補貼直接影響韓國企業的投資決策。因為這種對補貼的高度依賴,OBBB法案的補貼退坡對韓國企業的打擊遠大於中國企業。LG新能源首席執行官權暎壽表示,「失去補貼,將導致我們在北美的電池成本至少比中國高35%。」

雖然中國電池產品的競爭力因補貼退坡反而增強,但只要OBBB法案通過,美國電池市場增速減緩,甚至萎縮是難以避免的趨勢。同時不斷收緊的外國實體排他條款也對中國企業越來越不友好,政策不確定性造成的風險越來越難以承受,中國電池企業重估美國市場勢在必行。

OBBB法案對美國新能源市場產生了多重負面影響。從市場層面看,補貼的取消和政策的不確定性抑制了市場需求,使得新能源市場的發展勢頭受阻。

美國試圖擺脫中國供應鏈,然而中國在新能源領域擁有完整且高效的產業鏈,脱離中國供應鏈必然導致美國本土製造成本上升。美國的新能源製造業難以在短時間內建立完善的供應鏈體系,這將影響其新能源產品的生產效率和技術的迭代速度,導致持續落后。

從全球影響力角度,隨着美國新能源市場的萎縮和技術發展的受限,全球綠色轉型話語權將進一步傾向歐盟與中國,同時中東、拉美、非洲等新興市場的全球影響力也將顯著提升。

對中國企業來説,美國市場關緊大門短期內一定會造成顯著損失,不論是下滑的市場需求,還是大概率受損的在美投資,都會給中國企業造成沉重負擔。但這也會逼迫中國企業戰略聚焦,把重點放在歐洲、中東、亞太、拉美、非洲等其他市場。過去美國市場的高利潤是中國企業無法放棄的蛋糕,而未來如果這塊蛋糕價錢越來越貴,還經常不定期漲價,那放棄蛋糕,去找饅頭、燒餅就是必然選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