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1 16:31
2025年6月8日至9日,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和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在上海復旦大學和華東政法大學召開了海洋社科重大課題學術交流會,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高艷教授主持會議,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祕書長、海上絲路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潘新春教授級高工、復旦大學胡令遠教授、武漢大學楊澤偉教授、復旦大學韋宗友教授、華東政法大學王勇教授、上海海事大學郭冉教授、華東政法大學孟令浩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王聯合教授、復旦大學義烏研究院張寧研究員、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羅倩教授、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海上絲路部項目主管李學峰、中國海洋發展研究中心祕書王倩等參加會議。
復旦大學、武漢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分別介紹了《印太戰略框架下美國南太政策動向及我對策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申遺問題與對策研究》《海底電纜鋪設與保護的國際法問題研究》《海洋命運共體視域下區域「開發規章草案」中承包者權利保護研究》《BBNJ協定執行后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等課題的情況,會議對課題內容進行了熱烈討論,對課題中的各項成果予以積極肯定,並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
潘新春對五個課題所開展的調研、收集的資料、取得的成果、提出的觀點、形成的建議等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同時,對課題研究下步工作開展,提出了要求和建議:
關於海底電纜鋪設與保護問題研究
海底光纜是世界信息傳輸最重要的載體,要緊緊圍繞我國海底光纜的發展,加強開展對全球重要的國際海底光纜的運行現狀、已建年限、存在問題,以及國際海底光纜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開展對各沿海國家和國際海底光纜鋪設的相關制度研究;開展對新鋪設海底光纜如何與各沿海國家新設立的海洋保護區、國際公海保護區、國際海底礦區、BBNJ協定相適應的研究;開展對在當下地緣政治複雜情況下如何開展國際海底光纜鋪設國際合作的研究,提出富有針對性的具體建議。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申遺問題研究
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我國與外界交往並做出貢獻的重要見證,要積極聯合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開展對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址和歷史資料的調查,共同研究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認定標準,共同開展申遺工作,提升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同時,要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最佳典型案例,為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在共建「一帶一路」沿海國家合作開展的「推行海洋空間規劃,助力藍色經濟發展」海上絲路項目和推介中國基於「和合理念」和自然解決方案的海洋空間規劃,提供可借鑑的經驗。
關於印太戰略框架下美國南太政策問題研究
南太平洋區域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部分,要加強開展對南太平洋島國人民期望改善生活的訴求,以及海洋漁業、海洋旅遊、海洋礦產、海上風電、海水淡化、海洋災害等的研究;開展對太平洋島國論壇、太平洋島國發展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合作與發展論壇等區域組織所開展的工作及影響力的研究;開展對中國海洋發展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在太平洋島國實施「小而美」項目的成效研究,提出我國各個機構在太平洋島國實施「幫扶項目」的集零為整、形成合力的建議,不斷解決太平洋島國人民十分關注的提升海洋養殖技術、升級漁業捕撈裝備、加快民俗產業發展問題,以及有效防禦海洋災害等問題,切實增強當地人民的獲得感,不斷增進當地人民對我國的信任度與期待心。
關於海洋命運共體視域下區域「開發規章草案」中承包者權利保護問題研究
國際海底礦產資源是人類的共同遺產,合理開發國際海底礦產資源和有效保護國際海底生態環境是人類的共同責任,在研究「開發規章草案」中,要提出堅決維護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合同的承包者的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活動的權利,也要明確承包者在開採過程中必須採取措施保護海洋環境,避免對海底生態系統造成破壞,以確保其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
關於BBNJ協定執行后對中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
BBNJ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最重要的協定之一,對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養護和可持續利用,遏制公海日益嚴峻的生物多樣性危機,將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加強開展對BBNJ協定可能對我國的海洋調查、海洋捕撈、海底礦產開採、深海空間站建設、交通運輸、海洋軍事等的研究,提出我國適應BBNJ協定的法律制度和技術裝備的建議。同時,要加快開展對BBNJ協定的四大職能即海洋遺傳資源、區域管理工具、環境影響評估、能力建設和海洋技術轉讓研究,相關機構要儘快開展實質性的工作,用科學數據和有效工作來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
在活動期間,潘新春應邀出席了2025深海發現之旅暨聯合國「海洋十年」進校園活動,出席了「2025年世界海洋日大型海洋科普活動」啟動儀式,出席了「中國國際海洋水下機器人大賽--創意設計賽道」頒獎儀式等活動,李學峰一同出席以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