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爾街傳統投行AGP如何成為加密資本化的重要推手?

2025-06-11 15:42

  2025年以來,加密貨幣市場再度升溫,加密資產與傳統資本市場的聯動性顯著增強。自比特幣在年初創下歷史新高並在五月突破11萬美元,併疊加多家機構型ETF獲批、「穩定幣第一股」Circle成功上市等利好,市場對數字資產的認知逐步從「風險資產」向「另類資產」演進。

  雖然整體監管仍存不確定性,但資本市場對幣圈企業的興趣正在升溫,尤其在北美市場,融資結構與參與機構逐步常態化。而在這場浪潮中,一家傳統華爾街投行的身影頻頻出現在交易中——AGP(Alliance Global Partners)。儘管該機構在主流投資界已有多年積澱,但其在加密、量子計算、AI等前沿領域的資本化的活躍度引發了外界關注,逐漸成為這一領域內不可忽視的參與者。

幫助比特小鹿Bitdeer 先后融資1.5億美元和10億美元AGP的「加密首秀」

  自Coinbase於2021年上市以來,加密資產首次進入主流視野。2024年末,Circle正式提交S-1文件並於2025年六月登陸紐交所,被稱為「穩定幣第一股」,此舉更是標誌着監管環境與市場情緒的微妙變化。

  與此同時,一批與區塊鏈底層設施相關的項目開始獲得來自傳統金融機構的關注。例如,由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分拆創立的比特小鹿(Bitdeer Technologies Group,Nasdaq: BTDR)在2023年完成了1.5億美元可轉債發行,用於擴展其數據中心和開發新型ASIC挖礦設備,為其股價隨后從6.46美元漲至26.1美元奠定了資金基礎。值得注意的是,牽頭券商AGP並非大型投行,而是一家中型機構。該交易也成為AGP試水加密貨幣資本化的首秀。

  這類交易還説明,在比特幣價格走強的大背景下,加密挖礦與基礎設施類企業逐漸脱離「高風險」標籤,進入更廣義的「科技股」邏輯之中。它們融資結構更趨傳統,甚至開始採用按市價發行(ATM)、私募股權融資(PIPE)等美股常用工具,藉此拉近與機構資金之間的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初,AGP再次協同多家券商,通過ATM方式,幫助Bitdeer完成規模達10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這一連續操作不僅展示出AGP的項目落地能力,也體現出其對亞太市場中加密企業資本需求的深刻把握。

幣圈項目多點開花傳統券商APG在大放異彩

  除了Bitdeer外,AGP還參與了多個加密相關融資項目:

●Rigetti Computing, Inc. (Nasdaq: RGTI)於2024年11月通過ATM的方式募資1億美元資金,從而使得這家全棧量子計算領域的頂尖公司獲得足夠資金繼續進行當前的科技發展和量子計算機業務策略。此次交易,是AGP繼Bitdeer之后,在更廣泛技術領域完成的一筆重要融資。

●Upexi,Inc.(Nasdaq:UPXI)於2025年4月年通過PIPE方式完成1億美元融資,資金用於Solana生態建設。此輪融資由加密交易公司GSR領投,吸引了包括Delphi Ventures、Big Brain、White Star Capital等多家機構參與,覆蓋美國、香港、迪拜和倫敦等地。

  正如Solana基金會總裁Lily Liu所説,這項交易標誌着將傳統金融機構與去中心化基礎設施連接起來的又一步。這也是AGP作為獨家配售代理商,在Solana幣相關項目上的標誌性的交易。

●SharpLink Gaming (Nasdaq: SBET)於2025年5月宣佈PIPE融資4.25億美元,並遞交了10億美元Shelf註冊。此次融資將幫助SharpLink實施其在公共市場上最大的以太坊(ETH)國庫策略,併成為全球最大上市ETH持有者。作為獨家配售代理商的AGP隨后又迅速幫SharpLink提交Form S-3並遞交了10億美元Shelf註冊。這次私募融資相當驚艷——4.25億美元全是普通股的結構,在當下這一充滿不確定性和相對低迷的市場環境下能夠順利完成融資,而且還能漲4倍,足見AGP的執行力和資金端資源的強悍。最厲害的是,這次推出的以太坊國庫策略,不僅僅是加密敍事,更把ETH當成「企業資產配置」的一部分。100多個機構參與,説明傳統資金的意願正在發生微妙轉變,慢慢從「避險資產」和「beta暴露」走向了「資本結構工具」的角色理解。

  這些項目表明,AGP不僅在傳統股權融資中具備紮實經驗,也逐步建立起服務加密企業的定價能力和投資者覆蓋面,其對「加密資產成為資本結構組成部分」的趨勢已有明顯預判和實操路徑。

SPAC領域的深耕與延展

  AGP對新興技術與資本市場結合的關注不僅體現在加密融資,也反映在其對SPAC的持續投入中。根據Pitchbook數據,2023年底SPAC募資數量較高峰時已鋭減近90%,但少數投行仍維持在SPAC領域的操作能力,並試圖將其作為海外科技公司出海的通道。彼時,AGP是其中少數持續發行SPAC產品的機構之一。在低谷期持續孵化項目、深耕與目標企業的對接合作,這為日后AGP的市場回暖埋下伏筆。

  今年以來,AGP的SPAC節奏明顯加快。1月14日,Ribbon Acquisition Corp(Ticker: RIBB)成功募資5,000萬美元;1月22日,Columbus Acquisition Corp(Ticker: COLA)完成6,000萬美元定價;4月30日,Lakeshore Acquisition III Corp(Ticker: LCCCU)募資6,900萬美元。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5月8日,AGP促成GIBO Group與BUJA完成正式業務合併,標誌着其SPAC戰略正式進入「完成交易閉環」的實質階段。

  AGP這種「逆周期」操作不僅體現了AGP對市場趨勢的敏鋭判斷,更凸顯出其堅持長期主義的戰略眼光。隨着2025年SPAC板塊出現回暖跡象,AGP憑藉早期深耕與團隊執行力,迅速展現出領先優勢,多個項目先后完成定價與上市,儲備項目管線也愈加豐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AGP在SPAC與新興產業結合方面具有前瞻性眼光,尤其擅長與加密貨幣、Web3、AI等科技賽道企業結合,推動「SPAC+科技」交易結構的創新與落地,為行業注入活力。

  筆者認為,雖然SPAC整體不如疫情期間的井噴式盛況火熱,但對於某些特定類型的跨境公司來説,SPAC仍可能是目前最現實的登陸路徑。關鍵在於投行如何控制目標匹配效率與資本管控風險。

亞洲業務崛起,華人女性高管成關鍵推手

  AGP近年在亞洲市場的快速崛起,離不開一位關鍵人物的推動——Karen Mu。她自2023年起擔任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亞洲投行業務全球負責人,主導AGP在大中華區與東南亞的市場戰略。憑藉其在中美資本市場的跨境經驗,Karen迅速搭建起覆蓋中國大陸、香港和新加坡的客户網絡,助力AGP在美股IPO、SPAC併購和私募融資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Karen的專業背景與多年積累的資本市場的資源為AGP帶來了大量來自亞太地區的優質企業客户,顯著提升了公司在亞太的市場影響力。她不僅協助客户設計美股上市路徑,還指導企業在合規、估值、投資者關係等方面做好海外資本市場對接。可以説,Karen的加入不僅拓展了AGP的地域版圖,也大大強化了其在全球中小企業投行業務中的競爭地位,使得AGP成為該領域首屈一指的券商。

  一直以來,Karen以其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和對市場敏鋭的洞察力,在華爾街以男性為主的環境中獨樹一幟。她深諳亞太企業的估值訴求和合規路徑,成為推動中小型亞洲企業進軍美股市場以及在上市后再融資的重要中介力量。

  當前中型投行在數字資產資本化路徑中的試探,值得更多關注。不同於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巨頭的大規模綜合部署,這些中型機構反而因體量靈活、內控機制簡化而更具試驗空間。

  AGP的崛起並非偶然。從其對SPAC周期的精準把握,到在加密融資領域的深度實踐,再到在亞洲市場的戰略性擴張,AGP已初步形成一套圍繞「科技資本化」主題的投行業務圖譜。在傳統券商中,其對新興行業結構性趨勢的理解、項目落地的專業能力以及對跨境客户的敏鋭響應能力,正在幫助其在競爭激烈的資本市場中確立獨特定位。

  AGP只是其中之一,也許還有其他類似機構,正在各自尋找切入點。但成功與否,仍取決於三個變量:監管進程是否放寬、項目質量是否持續、投資者信心是否穩固。

  時代在發生鉅變,數字資產市場本身即充滿波動,筆者認為,將其結構化接入主流資本市場仍是一個長期工程,而非短期投機機會。未來哪家機構真正建立起可複製、可持續的操作模板,或許會在下一個周期中,走出「非頭部」的另類勝者路徑。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