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1 09:17
「小米家電線下渠道成本比友商低15~20個點。」在6月3日小米集團2025年投資者日上,小米集團合夥人、手機部總裁盧偉冰的一番話引得家電企業側目。早前,盧偉冰喊出「小米空調以2030年中國市場數一數二作為目標」就激起千層浪,引得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接連回應,火藥味十足。方洪波直言:「今年空調業必有一場惡戰!」
家電大廠為何力拼空調?
空調為何讓家電大廠如此緊張?行業專家表示,空調是綜合家電企業的戰略業務。
「在傳統家電中,空調品類利潤並非最豐厚的,但是市場容量是最大的。」奧維雲網(AVC)大家電事業部副總經理楊超告訴記者。奧維雲網(AVC)PSI監測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家用空調總銷量18977萬台,同比增長20.9%;其中,國內銷售總量9652萬台,同比增長6.6%。而同年國內洗衣機、冰箱和彩電的零售量分別為4297萬台、4019萬臺和3086萬台,僅為空調總體量的1/2~1/3。
2024年度財報顯示,空調業務在美的、格力等頭部家電企業營收中的佔比均在40%之上。其中,美的暖通空調業務的營收為1611.1億元,佔其當年總營收的43.3%;海信家電的暖通業務佔總營收的43.4%;格力電器空調業務的總營收佔比更是高達78.5%。
奧維雲網預測,2025年空調產業仍將保持穩中有進的發展趨勢,零售量規模在6010萬台,同比增長0.5%,零售額規模在2184.5億元,同比增長5.5%。行業專家告訴記者:「暖通空調業務是頭部家電企業的基本盤,更是全年營收的穩定器。」
家用空調「一户多機」的產品消費特徵、「國補」對空調品類補貼數量的提升也助推了家電品牌對空調市場的爭奪意願。
「家庭購買空調,可能一次性採購多臺,對於產品的銷量拉動是非常可觀的。」北京泛博瑞諮詢有限公司賈東昇告訴記者,在很多普通消費者家中,空調「一户多機」的情況十分普遍,從最新的家庭保有量來看,空調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居民平均每百户空調擁有量為145.9台,其中城鎮居民為171.7台,農村居民為105.7台。
產業在線分析師龍飛告訴記者,當前空調行業受「國補」政策拉動較大,有更多的市場增長空間。此外,考慮到「空冰洗」聯動銷售的因素,空調成為家電品牌爭奪的橋頭堡。
據記者瞭解,空調是唯一一個可以最高享受3台「國補」的家電品類。2025年家電以舊換新「國補」政策最新規定,考慮到空調在家庭中的特殊性,每位消費者可享受的空調補貼臺數從1台放寬至3台,每位消費者最高可獲得6000元的補貼。
巨大的市場體量和增長空間意味着更多的商機。楊超認為:「空調市場競爭格局還在持續變動中,相比彩電、冰箱品牌成熟穩定的競爭格局,巨大體量對新入局企業仍有吸引力。」記者觀察到,近兩年跨界佈局和銷售空調產品的品牌不在少數,包括追覓、華為等明星企業。
引發頭部企業「不適」
今年,小米空調成為空調企業的「眾矢之的」。在業內人士看來,原因主要在於小米空調品牌號召力較強、價格壓得狠、業務重要性提升等。
2015年,小米空調正式出道,與美的攜手推出了定價2699元的「i青春智能空調」。今年是其佈局空調產品的第10個年頭。
「在空調這個成熟產品市場中,小米較強的品牌號召力給予消費者更直觀的認知感受,巨大的流量轉化成為實在的銷量。」賈東昇表示。小米集團2024年財報顯示,2024年小米空調出貨量達680萬台,同比增長超50%。賈東昇坦言:「去年小米空調已經超過600萬套的出貨成績,比一個腰部品牌奮鬥幾十年的成績還好。這樣的成長加速度引起美的、格力等頭部家電企業的不適和高度重視。」
在產品定價方面,同行對小米空調的低價策略一向頗有微詞。以今年為例,其大1匹新一級能效家用空調掛機的「國補」后售價僅為1279元。這也倒逼頭部空調企業對標「小米」狠狠降價讓利,其中美的的子品牌華凌(1.5匹新一級能效空調掛機)、 格力的晶弘系列(大1匹新一級能效的家用空調掛機)的「國補」后價格均降至1200~1300元價格區間。
僅從銷售層面看,小米的「低價走量」策略取得了成功。奧維雲網數據顯示,在2024年空調線上渠道,小米已經憑藉12.92%的市佔率殺進線上渠道第三名,僅次於格力(市佔率為25.26%)和美的(市佔率為24.49%,不包含華凌),而在2025年這一數字增長至13.41%。
5月22日,小米集團宣佈家電業務正式升級為戰略核心業務,其中空調板塊的動作更是引人注目。盧偉冰展示了小米在空調市場的雄心,他稱「小米空調以2030年中國市場數一數二作為目標,對標全球標杆。」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正在推進其家電業務由代工模式向自研自產轉型。小米透露,小米武漢智能家電工廠提前完成送電調試,預計2025年底投產后年產能將達600萬台,還將聚焦家電核心技術的研發。外界認為,這座工廠的建成,將進一步推動包括小米空調在內的家電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再上新臺階。
對此,賈東昇點評道,小米空調的打法在業內已不是祕密:「在產品高速擴張期,利用委託生產的方式專注於一個品類,形成一定的銷售基礎和品牌認知后,小米開始進行橫向的產品擴展,當銷量大幅起勢后開始自建生產線並完成體系化建設,並且奪回產業鏈自主權和成本定價權。」
空調大廠掀起「反擊戰」
調整產品SKU(最小存貨單位)、發力產品「兩端」、挖角空調資深高管重組事業部……面對來勢洶洶的小米,空調大廠已經掀起「反擊戰」。
美的和海信的動作最受關注。
「戰術上重視小米,戰略上不害怕小米。」方洪波的發聲底氣十足。美的除了針對小米撰寫超十萬字的研究報告外,還從產品策略到用户運營對其進行系統性拆解。美的在空調產品品類上,對標小米較為明晰的產品分類,進行精簡。方洪波直言將重點發力「兩端」產品,一方面美的要往上走,促進產業轉型、做高附加值的產品;同時,「不能坐視小米蠶食這個市場而不反應,我要往下走,拼成本,要跟他們干」。近期,美的旗下的華凌對標小米大降價。在京東平臺「618」大促期間,在大1.5匹新一級能效變頻空調掛機這一品類上,華凌「國補」后售價不到1200元,已經低於小米的1439元定價。
海信則重新整合空調業務以求突出重圍。
2024年海信家電財報顯示,暖通空調業務收入超過400億元,佔比超過40%,其利潤率更是所有業務中最高的,達到了28.55%。行業專家分析認為,暖通空調是海信家電營收的基石,是海信家電無法割讓的核心利益。
小米出擊商用空調市場,讓海信空調感受到更大威脅。在國內空調市場,海信空調業務整體處於第二陣營,與美的、格力差距較大,在線上渠道小米已經憑藉12.91%的市場份額領先海信。憑藉海信、日立、約克品牌的協同銷售,海信在商用中央空調錶現優異。今年2月,小米高調進軍中央空調領域,推出米家中央空調Pro,15999元起即可入手,憑藉高性價比和智能互聯繫統,一度銷售斷貨。
今年5月,海信集團新設立了統籌公司旗下所有空調業務的空氣產業事業部,協同推動海信、科龍的家用、中央空調業務,以及海信日立空調業務發展。在美的與海信達成戰略合作的大背景下,邀請美的集團原副總裁、美的空調業務原負責人殷必彤出任事業部總裁一職。海信空氣產業事業部在前不久正式亮相併發出了明確的積極進攻信號。
奧維雲網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在線上渠道市佔率實現了5.42%的增長,格力線上渠道市佔率則同比下降2.14%,顯然小米「搶走」了格力的市場份額。在今年「董明珠健康家」北京首店開業儀式上,董明珠直指某些企業以低價競爭,並指出這些企業存在偷竊技術、挖角人才的行為,表面上裝扮成科技領導者,聲稱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外界認為這是在暗諷小米。此外,在產品定價方面,格力也下調了其1.5匹空調至「國補」后約1900元,刷新價格新低。
(家電網® H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