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1 11:54
作為第一家在公開市場宣告債務違約的房企,從2021年就開始推進債務重組的華夏幸福,歷時4年,如今可能真要破產了。
但在破產重整之前,華夏幸福的大股東華夏控股,顯然還有自己的小算盤。
作為曾經的產業新城巨頭,華夏幸福的債務重組方案自啟動以來就因為資產處置路徑、債權人權益分配等問題,頻頻引發爭議。
最新的一篇文章,揭開了華夏幸福重組困局,225億元的「置換帶」交易「神操作」難免惹爭議。
這篇文章最為核心的兩個信息:
1、 4年債務重組,華夏幸福近2200億債務清償進度緩慢,現金實際清償比例不足5%。
2、華夏幸福近期推出的225億置換帶交易被認為有「特別照顧」、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之嫌,股東大會上對於這個交易議案,股東各方意見分歧巨大。
在「保交樓、保穩定」的底線要求下,房企任何化債方案,都難以讓所有利益相關方滿意。
華夏幸福此次出於化債安排引發債權人不滿的資產交易,不是一次簡單的利益拉鋸。
艱難的化債任務下,有人卻在暗中掏空「華夏幸福」。
01、「置換帶」爭議交易
4月30日,華夏幸福發佈實施「置換帶」方案並受託清收及處置運營的公告。
公告內容比較長,大家可以找原文來看。
給大家總結一下:
華夏幸福為置換廊坊銀行225.75億債權,用旗下11項實物資產及應收款,作為底層資產裝入全新的兩家公司(廊坊泰信、廊坊安尚),並將這兩家公司100%的股權以2元價格轉讓給廊坊銀行。
廊坊銀行將這些資產委託給華夏幸福及其子公司運營,為期8年,運營處置收益歸廊坊銀行,且設置考覈目標。華夏幸福要是沒達到考覈目標,就需要現金補足。
這一設置意味着,華夏幸福對廊坊銀行的債務仍有清償責任。
也就是説,原本廊坊銀行跟華夏銀行其他的債權人一樣,只能根據華夏幸福債務重組方案中進行統一的清償安排。
但經過這一步所謂「置換帶」交易,廊坊銀行原本的普通債權變成優先債權,率先獲得華夏幸福優質資產及相關受益。
不禁讓人追問,廊坊銀行何以成為「特定債權人」?何以得到「優先清償」的特權?
02、僅存的優質資產「被偷走」
此次交易之所以引發其他債權人不滿,爭議的核心就在於:交易對手廊坊銀行,並且被交易資產是華夏幸福少得可憐的優質資產。
曾經,廊坊銀行也是王文學龐大商業版圖中的重要部分,本就與華夏幸福的大股東華夏控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從債權人的反饋來看,這筆交易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置換帶」交易資產處置對其他債權人是否公允?
正如財新所説,華夏幸福與廊坊銀行一直深度綁定。
廊坊銀行曾經為華夏幸福通過非關聯方進行間接融資,王文學及其華夏控股曾經也曾干預廊坊銀行的管理。
沒有暴雷之前,華夏控股曾經是廊坊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截至2025年2月,華夏控股仍舊位列廊坊銀行第四大股東。
但廊坊銀行與華夏幸福的超過220億的債權,此前並沒有進行關聯交易披露,但卻經由華夏幸福的債務處置和安排獲得實質性的優先清償。
與之相反其他債權人歷時4年得到的現金清償比例不足5%,其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2)華夏幸福大股東華夏控股,是否有掏空上市公司資產之嫌?
對債權人來説,華夏幸福旗下尚未處置的資產纔是債務重組最有價值的部分。
畢竟出售資產回籠現金纔是債務清償的重點。
在過去4年里,華夏幸福通過出售資產回籠資金約60億,但這些金額不全是用來償還債權人的,也包括完成保交付、穩經營等維持公司日常經營的必要開支。
如今,華夏幸福通過置換帶交易,將優質資產轉移至廊坊銀行,最終受益方也包括華夏幸福背后的華夏控股。
作為上市主體的華夏幸福卻已經逐漸空殼化。
3)是否涉及破產重整前的定向以資抵債?
債權人認為,華夏幸福所設計的「置換帶」交易實際是定向的以資抵債,且發生在企業準備破產重整前夕,明顯違背了「同債同權」的原則。
對於這起交易的涉及各方來説,各股東之間的激烈博弈從議案表決中就可見一斑。
5月中,華夏幸福召開了股東大會。會議審覈通過了一些常規議案和一項涉及債務重組的相關議案。
在股東表決結果中,常規議案表決通過率在99%,而涉及債務重組的議案的通過率只有55%。
03、大股東精準抽身?
自 2021 年債務危機爆發以來,華夏幸福的債務重組進程呈現出複雜的資產騰挪與利益博弈,而大股東華夏控股及實控人王文學的操作軌跡始終伴隨市場質疑。
華夏幸福這場持續近五年的重組,在大股東華夏控股和王文學一系列運作之下,正在演便成為 「以時間換空間」 的戲碼:
以債務重組之名行責任規避、掏空公司之實。
早在2024年1月,華夏幸福以11個產業新城項目公司股權及 152.27 億元債權設立 255.84 億元信託計劃,抵償 240.01 億元金融債務。
信託受益權按1:1比例抵債,但債權人獲得的股權在兩年內估值從 500 億元縮水至 100 億元,實際償債率低於40%。
更關鍵的是,信託資產仍由華夏幸福指定主體管理。
這與廊坊銀行此次的置換帶交易設置何其相似。
截至目前,華夏幸福仍有超過200億元債務逾期,股價在面值退市邊緣徘徊。
而金融債權人,尤其是信託計劃的投資者們更傾向於出售資產抵債的希望,也正在一步步落空。
推出債務重組至今,華夏幸福債權人的權益一直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在債務重組推進了4年之后,現金兑付比例寥寥無幾,公司優質的資產還不斷被置換出上市公司主體,大股東的化債誠意已經大打折扣。
且在財新一文中,對此次「置換帶」在資產交易的雙方,交易背景重重穿透之下,大股東掏空上市公司的意圖已經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