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1 11:20
來源:財經讀數
今年以來,港股IPO總規模已經達98億美元,新股配售融資總額達149億美元,后者規模已接近2022年-2024年的三年總和,反映港股市場融資高度活躍
文|成孟琦
「多路資金湧入香港,推動港股IPO(首次公開發行)打新成為最近港股市場最火的賽道之一。」6月初,一位剛剛和客户喝完咖啡的中資券商高級客户經理總結道,因為業務繁忙,與《財經》的會面僅僅持續了20分鍾,期間她還要保持線上和客户溝通打新事宜。
根據瑞銀統計,截至2025年5月底,港股IPO總規模已經達98億美元,躍居全球第一。
「今年春節后,港股又重新熱鬧了起來。」多位香港金融從業者向《財經》表示。
「上一次港股打新牛市,出現在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那個時期有快手等公司上市,帶動新經濟行業爆火,打新賺錢效應也拉滿。但是距今已經過去四年多了,當中港股又經歷了三年的低潮期,所幸今年以來涌現了不少熱門股,打新賺錢效應又回來了,不少客户均會連續參與港股IPO打新。」上述高級客户經理提到。
今年,港股市場則掀起了一股「新消費」熱潮,其中,蜜雪集團2025年3月上市后不斷上漲,最新市值達2018億港元,並帶動古茗、滬上阿姨和奈雪的茶等新茶飲公司不斷修復估值。
「從1月懵懵懂懂打中了新股布魯可開始入坑港股,那是人生第一次參與港股IPO打新,也只打了一手,沒想到一抽就中,也沒想到布魯可首日就漲了40%,翻倍的時候賣掉了,沒想到后面還會繼續漲。」「00后」小劉目前正在香港讀研究生,對於打中今年累計漲幅最高的布魯可,自認為是有「新手光環」,他之后又乘勝追擊了蜜雪集團、滬上阿姨和寧德時代等大熱新股,即使加大了認購倍數槓桿,但卻沒有了一打就中的好運氣。
對於港股打新重回牛市,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多重因素推動的,包括2024年4月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五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A股上市公司赴港上市潮、中概股迴歸引發的想象空間等。
不過,更有業內人士提示,資本市場從來都追漲殺跌,目前港股打新火爆催生出例如跨境違規開户、高槓杆融資打新等高風險及不規範行為,投資者應審視個人資產狀況及遵守兩地法律法規,謹慎對待港股打新。
打新賺錢效應顯現
從數據看,今年港股IPO打新有多賺錢?
據萬得數據,截至6月10日,今年港股市場共迎來31家新上市公司,其中比優集團為創業板轉主板上市,不涉及公開發行。最終,在30家公開發售的公司中,截至6月10日,股價高於發行價的有19家,11家跌破發行價;以上市首日收市價計,跌破發行價的有9家,3家收平,18家收漲。其中,首日跌破發行價的,除了3月25日上市的南山藥業,其他均為1月和2月上市新股。
以截至6月10日的新股漲幅計,布魯可、映恩生物、蜜雪集團、古茗和腦動極光分別排名前五,漲幅分別為200.4%、185.8%、161.9%、159.5%及116.1%,漲幅超過100%的,還有舒寶國際和赤峰黃金,而這7只翻倍新股的中籤率從8%到100%,也就是説,打新時很多投資者並未猜對這幾隻新股之后的走勢,出現了「港股打新遺珠」。
而以上市首日漲幅計,只有映恩生物一家上市首日翻倍,漲幅達116.7%。除此之外,上市首日漲幅排名前五的還有蜜雪集團、容大科技、布魯可和滬上阿姨,漲幅均在40%左右。
也就是説,從首日40%左右的漲幅,到隨后幾個月超100%甚至200%的漲幅之間,投資者有不少入場時機。
「3月末的時候,媒體上出現很多促消費的文章,我自己也是泡泡瑪特的消費者,於是就在該股130港元/股左右時入手,后來漲到190港元/股就賣掉了,沒想到泡泡瑪特的上漲空間這樣大,沒忍住220港元/股的時候又下手了,準備一直拿着看看能漲到多少。」另一位「90后」投資者告訴《財經》。
不過,若論港股新股的賺錢效應,除了漲幅,還要參考每手股數。
據萬得數據,若假設投資者打中今年發行的新股,並以上市首日收盤價賣出,不計手續費,每手淨賺排名前五的分別為映恩生物、蜜雪集團、布魯可、寧德時代和恆瑞醫藥,每手分別可賺11039港元、8750港元、7395港元、4321港元和2220港元。
如若從IPO申購后一直持有到6月10日,那麼最賺錢的新股前五名分別為布魯可、蜜雪集團、映恩生物、古茗和腦動極光,每手分別可賺36285港元、32800港元、17580港元、6344港元和3740港元。如果是基石投資者,其投資均在億元級別體量較大,其賺錢效應更為可觀。
(數據來源:Wind)
誰在推動打新熱潮?
港股打新的熱潮,從1月上市的布魯可開始,此后,蜜雪集團、寧德時代與恆瑞醫藥等消費、新能源與醫藥龍頭陸續在港上市,帶動港股市場掀起打新潮。
從此輪港股打新潮的特徵看,包括A+H上市擴容、打新人數增加、IPO逐步向機構投資者傾斜、散户配售比例降低等新趨勢。
對於港股IPO募資總規模,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亞洲區副主席朱正芹告訴《財經》,截至2025年5月底,港股IPO總規模已經達98億美元,接近2024年全年港股IPO融資額(113億美元);新股配售融資總額更達149億美元,規模已接近2022年-2024年三年總和,反映港股市場融資高度活躍。
隨着寧德時代及恆瑞醫藥在5月中下旬成功登陸港交所,2025年港股IPO募資額躍居全球第一。朱正芹預計,如無意外,2025年全年香港市場的IPO融資規模和再融資規模將維持強勁態勢。
談到A+H上市擴容,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中國股票資本市場主管胡凌寒表示,「其實我們在2024年底就隱約察覺到這股潮流,今年這一趨勢更加顯性了,幾乎所有板塊的龍頭企業都在考慮A+H上市。在目前的A+H項目中,很多是體量相當大的企業,行業分佈也越發多元。譬如寧德時代屬於新能源行業,恆瑞醫藥是醫療健康企業,東鵬飲料來自消費行業,韋爾股份則是半導體龍頭。」
朱正芹進一步闡述道,「A股公司H股上市集中到來,影響可能更加深遠。中國經濟體足夠大,創新也足夠多,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一茬企業冒出來陸續上市。當相關產業鏈足夠大以后,子公司的分拆又將帶來新的IPO儲備資源,比如此前的騰訊、京東、阿里。如今港股增發的便利性也很高,中國證監會已簡化了企業境外再融資的流程,實行事后備案制度,可以預見港股的再融資制度也將越來越活躍。」
展望港股行情,華泰國際提到,近日中美元首通話釋放積極信號,關税摩擦影響或進一步減弱,出口鏈壓力緩和下中國增長預期或抬升,尤其是在此前並未跟隨其他貨幣升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及人民幣資產均有補漲空間,短期市場風險偏好提振下看好港股相對全球市場的收益表現。建議配置消費潛力修復行業,如互聯網消費,醫藥,大眾消費如個護、乳品及農林牧漁等。
對於港股市場2025年下半年的表現,中金公司研報提到,當前中國整體仍需修復但有結構亮點的宏觀與市場環境,都更有利於港股,這是因為不論是提供穩定回報的分紅,還是作為結構性機會主線的新消費、AI(人工智能)科技,甚至是創新葯,港股都更有優勢,這也解釋港股市場為何跑贏。與此同時,國內過剩的流動性但又缺乏好的資產的矛盾,推動南向資金不斷湧入,只要這一「矛盾」存在,國內資金仍有長期配置需求。預測年內相對確定的南向增量資金為2000億-3000億港元,全年累計流入可能超萬億港元。不過,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期待長線外資尤其是歐美資金大幅迴流不現實,但交易性資金與區域資金對於優質個股依然有配置意願。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今年已過近半,但港股打新「盛宴」還在進行中。
據萬得數據統計,截至6月10日,目前還有158家公司遞表狀態顯示為「處理中」,其中不乏東鵬飲料、牧原股份、三一重工、韋爾股份、賽力斯這樣的行業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