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從「看磚頭」到「看專利」,廈門國際銀行省內科技金融貸款增速突破65%的祕密|做好五篇大文章調研行

2025-06-10 22:53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付樂 上海報道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付樂 上海報道

對於手握先進技術的科創企業,常由於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的缺失,在融資路上障礙重重。

廈門國際銀行鍼對這一痛點,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科創貸」等產品,並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實現信貸評審從重資產向重技術的轉變,提升了信貸靈活性。在其評估體系中,一張專利證書的價值已悄然超越一棟廠房的估值。

6月10日,廈門國際銀行有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隨着我行對各個行業的研究不斷加深,鼓勵的行業方向從起初的4、5個已逐步拓寬至目前的53個,其中不乏科技領域前沿行業,比如人工智能與算力、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半導體相關、生物醫藥相關等。選擇這些行業是爲了積極響應國家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工作部署,並相應制定了一套行業評估模型。

評審員「沉下去」,科創貸「活起來」

以往傳統銀行貸款評估,多依賴抵押物和財務指標。而科技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三無」困境,沒有足夠抵押物、缺乏穩定現金流和長期信用記錄。

「科技型中小企業通常輕資產且初創期易虧損,按傳統授信思路,持續虧損企業難以通過信用評估。然而,初創期過后,其成長潛力藴含巨大商業價值。」上述有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廈門國際銀行改變了以財務數據為核心的傳統評價機制,針對科技企業不同發展階段,構建了全新量化評價模型,形成了一套全面的信用風險評估體系。

如何解決科技企業因數據匱乏,導致授信模型不準?

「絕大多數科技企業處於創業期,規模小,從金融機構常規數據採集角度看,確實存在公開財務和經營數據不足的挑戰。」上述有關負責人解釋道。

廈門國際銀行在原有財務盡調基礎上,引入外部知識產權數據並輔以人工審覈,進一步完善風險評估。例如通過專利、論文、獲獎信息評估企業技術研發的持續性和能力;通過資本市場融資輪次、節奏、規模、投資人層級等信息判斷市場認可度;通過賬户收支結余等信息分析和跟蹤企業經營狀況。

針對科技型企業「研發投入大、資金需求旺盛、實體資產少且無抵押」等融資難題,廈門國際銀行在產品體系、信用審批機制、供應鏈金融等方面持續創新,探索出獨具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務路徑。針對科技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該行提供覆蓋「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

上述有關負責人指出,在准入審覈方面,鑑於科技型企業輕資產特性,審覈必須結合行業特徵及實際經營邏輯,不能只看資產負債表數據。為此,廈門國際銀行推行評審人員「下户走訪」模式,讓評審員深入企業一線實地盡調,更全面、真實地瞭解企業情況。

在產品方面,廈門國際銀行鍼對科技型企業與傳統企業不同的經營模式,優化調整了評審邏輯。

對於輕資產、融資難的種子期科技型企業,廈門國際銀行推出「增信基金貸款」「快e貸」等產品,簡化手續、加快放款,並針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推出「科易貸」,助力企業夯實基礎,快速成長。與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相比,處於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技術逐漸成熟,但在技術研發、生產規模擴大、市場拓展等方面的資金需求更為迫切,而固定資產相對有限,融資難題依舊突出,該行推出「知識產權質押貸」,幫助企業將「無形資產」轉化為「真金白銀」,進一步提高信貸靈活性。而成熟期的科技型企業已具備一定的品牌優勢,該行則推出「技改貸」「科創貸」等產品,重點支持行業優勢明顯、輻射帶動作用大、創新能力強的優質科創類企業。

2023年,中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廈門國際銀行啟動產業專業化2.0工作,目前廈門國際銀行產業專業化佈局的新興賽道已超過70條,諸如新能源、半導體、生物醫藥、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一系列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被納入服務範圍。在產業專業化的驅動下,廈門國際銀行公司貸款快速上量,2024年公司類貸款實現淨增近200億元。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金融是「五篇大文章」的首要任務。伴隨產業專業化深入,廈門國際銀行科技創新類貸款也迅速放量。截至2024年末,廈門國際銀行福建省內科技金融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幅超過65%。同時,該行加大數字經濟領域信貸投放,福建省內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貸款余額增幅近30%。

「精選行業賽道是產業專業化戰略的關鍵。」上述有關負責人指出,針對核心企業產業鏈上下游的小微科技型企業,廈門國際銀行強化產業鏈、供應鏈融合,形成訂單貸、動產質押、電子債權憑證、預付款融資等全體系供應鏈融資體系。2024年,廈門國際銀行在產業專業化領域,全年累計投放貸款1100億元,其中面向小微企業的貸款淨增212億元。

構築跨境金融新範式

2017年,廈門國際銀行收購集友銀行控制性股權,完成了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銀行業機構的戰略佈局,深化了「以內地為主體、以港澳為兩翼」的戰略,成為國內城商行中首家擁有全功能港澳附屬銀行機構的銀行。這使其能為「出海」中資企業提供「國際結算+國際貿易融資+外匯避險+現金管理+跨境投融資」的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

在服務中資企業「出海」過程中,廈門國際銀行關注境內外貿企業客羣需求,利用內外貿一體化綜合服務方案支持企業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走出去」。

「我們在海外收付款規模較大,年收匯約4000萬至6000萬美元。我們為下游客户美國康寧承運合同收匯,康寧按月付款結賬,每月收款約30至40萬美元。通過SWIFT系統發起支付時,銀行電文缺乏具體貨運單據、報關單等信息,與實際承運信息無直接關聯。部分銀行因此無法關聯交易完成收匯,廈門國際銀行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上海格林福德法定代表人許樹羣對本報記者表示。

「我行華僑金融部及市場部門與客户溝通后決定,先行開户,並通過系列操作確保交易的真實性、合理性和邏輯性。」上述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多次實地查看客户收款的SWIFT電文、CASS系統電文以及實際承運的報關單、發票編碼、與康寧的往來郵件等,確認業務擁有紮實的實際基礎且均為真實交易后,在合規前提下成功辦理入賬。

「跨境金融業務一直是我行上海分行重點發展板塊之一,我們持續在資源配置、團隊建設、產品創新上加大投入,業務規模和市場影響力穩步提升。截至目前,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公司跨境金融業務余額突破百億元,業務規模佔比達20%。」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國家外匯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期聯合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從提高跨境結算效率、優化匯率避險服務、強化融資服務、加強保險保障、完善綜合金融服務等五方面提出18條重點舉措。該政策對上海加速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更好服務企業「走出去」意義重大。

當前,跨境金融正經歷從「便利化」向「生態化」變遷,需構建更高效、協同的跨境金融服務體系。

在息差收窄、傳統存貸業務創收收縮的背景下,跨境金融對銀行穩定收入、開闢新增長點至關重要。一方面,跨境金融拓寬了廈門國際銀行的業務邊界與客户羣體,憑藉在跨境結算、貿易融資、外匯交易等方面的專業服務,吸引了不少企業客户。另一方面,跨境金融創新空間廣闊。藉助金融科技,廈門國際銀行推出跨境金融數智平臺「跨境e站通」,實現跨境業務線上化、智能化辦理,在提升效率的同時,吸引了更多具有高頻交易需求的外貿企業。同時,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金融對外開放政策帶來的市場機遇,也為跨境金融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在跨境金融方面,廈門國際銀行未來如何落子?

上述相關負責人指出,廈門國際銀行仍將貫徹科技金融與跨境金融相結合的發展思路,將數字化貫穿於跨境金融業務全生命周期。通過跨境金融服務地方外向型企業,推動貿易投資便利化,為地方經濟的國際化發展注入金融活力。

首先,進一步推動跨境金融業務數字化。結合銀行「客户旅程優化」工作,梳理尚未實現數字化的業務,分析客户營銷、客户申請、業務受理、業務辦理、業務審批、增值服務等全流程各環節是否存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的數字化可能性,並加快推進數字化進程,強化為跨境金融客羣提供的線上化便利舉措。

其次,以數字化思維推動跨境金融場景創新。將數字化思維與風險控制措施相結合,打造數字化風控模型,為跨境金融場景創新提供基礎。例如,基於跨境動產質押融資業務模式,實現與跨境物流企業、跨境電商、跨境支付結算機構等主體的多方合作與系統對接,通過數字化獲客、審批、貸后管理等舉措,為跨境供應鏈相關企業提供便利化融資服務。

最后,強化跨境金融業務數字化管理理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全面、實時的跨境金融業務管理體系,實現風險監測和預警體系標準化,實現數據反饋及時化、可視化,實現境內外三地機構間客羣共享與業務管理線上化,進一步推動跨境金融業務多維度管理的數字化。

責任編輯:馮櫻子 主編:張志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