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支持世界環境日 凌雄科技匯聚行業精英 「全綠以赴」共議可持續發展

2025-06-10 21:47

  今年6月5日是第54個世界環境日,也是我國第11個環境日。

環境日既是對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對可持續發展路徑的實踐迴應。事實上,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變革與框架,而在這一進程中,企業,尤其是行業中的先行者,扮演着關鍵的引領角色。

為凝聚力量、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國內DaaS(Device as a Service,設備即服務)行業領軍企業——小熊U租母公司凌雄科技(02463.HK)於6月5日舉辦「全綠以赴——以科技創新賦能可持續發展」環境日主題論壇,並聯合行業協會、產業鏈上下游及關聯企業,共同探討綠色低碳經濟的新模式與新路徑。

「綠色轉型註定充滿挑戰,但只要我們堅持科技創新、開放協作,就一定能讓每一份低碳努力,匯聚成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凌雄科技董事會主席胡祚雄呼籲。

踐行循環經濟,2024年淨碳減排8.3萬余噸

近年來,我國各級部門,加速在各自領域制定可持續發展相關政策和規則,如財政部正式印發《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滬深北交易所發佈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等。

這些政策、規則和要求,釋放出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鮮明信號。而在IT設備領域,減碳更是尤為重要:根據碳信託對消費電子產品的綜合評估顯示,一臺主流筆記本電腦的製造碳排放量的中位數就約有300公斤。此外,目前企業IT設備存量持續增長、設備更新周期不斷縮減,更多IT設備都將面臨淘汰,其中隱含的碳排放量巨大。

「2022年全球電子垃圾6200萬噸,妥善回收率僅22.3%。」會上,凌雄科技集團合夥人華寶城表示,DaaS模式是循環經濟在IT領域的創新實踐、企業低碳轉型的「隱形推手」。

為打破IT設備「生產-廢棄-再生產」的高碳線性經濟模式,凌雄科技將循環經濟理念與公司發展戰略融合推進,創新性地構建了涵蓋設備回收業務、設備訂閲服務及IT技術訂閲服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業務模式,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從設備獲取到綠色處置的一站式解決方案,以完整的業務閉環生態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的同時,通過業務之間的協同性,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最大化提升設備的使用率。

據悉,凌雄科技每年從中國排名前100名的互聯網大廠等單位回收百萬台級二手IT設備(如辦公電腦、服務器等)。所有回收的IT設備,都會集中進行綠色處置。經過凌雄科技整備翻新的IT設備,使用壽命能夠有效延長3~5年,有效減少單台設備年均碳排放量,進而降低社會碳排放量。其2024年ESG報告指出,報告期內,凌雄科技延長了141萬台翻新設備的使用壽命,為社會貢獻的淨碳減排量超8.37萬噸。

「我們堅信,每多回收一臺IT設備,整個社會就減少浪費一臺IT設備;每多租賃一臺IT設備,整個社會就少生產一臺IT設備,每一臺IT設備都可以成為綠色低碳的種子。」華寶城表示。

打造行業標準,構建可持續發展生態

凌雄研究院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DaaS行業持續穩步增長,年複合增長率超32%,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大關。隨着未來市場逐漸擴大,綠色減碳更是需要行業各環協同發力,如何引導細分行業走往健康可持續發展方向,成為頭部企業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行業標準化是具有框架性質的「四梁八柱」工程之一,其對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作用巨大:規範行業各主體市場行為,提升行業透明度,更好地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在DaaS行業同樣如此。作為業內領軍企業,凌雄科技用自身業務模式和實踐經驗,為行業提供了重要參考的同時,也在行業標準化建設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首先,電子設備的快速迭代帶來科技進步,但也導致大量IT設備過早淘汰。為進一步推動IT設備回收再利用的規範化,凌雄科技牽頭制定了全國首個《辦公電腦回收再使用規範》團體標準,並參與起草了已發佈實施的國家標準《二手電子產品可用程度分級規範》(GB/ T45656-2025)。此外,凌雄科技參與制定的《服務器再製造技術規範》行業標準,以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要求第3部分:服務器》國家標準也即將發佈實施。這些標準的制定與實施,給IT設備流通和再製造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其次,DaaS行業涉及租賃、回收、技術服務等多個環節,缺乏統一標準易導致混亂。為此,凌雄科技聯合賽迪研究院、中國中小企業協會發布了國內首份《企業辦公電腦租賃標準化發展報告》,並參與編制了兩項已發佈實施的《企業信用評價指標》《企業信用評價報告編制指南》國家標準,為行業提供了可操作規範,增強市場透明度的同時,對提升行業認知度和規範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DaaS行業的真正突破還需要跨界協作,如在產品設計之初便重視回收屬性、二手流通平臺上建立信任機制等,這仍需要各界共同努力,將‘綠色’從口號變為可落地的解決方案。」胡祚雄表示,綠色轉型不是一家企業的「獨奏」,而是需要產業鏈、政策端、公眾認知的「交響樂」,本次論壇正是希望搭建一個開放的平臺,讓科技的力量、商業的智慧與政策的導向同頻共振。文/張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