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10 19:17
時隔40個交易日,港股又進入牛市了。
截至6月9日,港股通互聯網指數、恆生科技指數、恆生中國企業指數自4月低點以來均漲超20%,紛紛步入技術性牛市。
今年的港股儼然是一副牛市的派頭,一季度港股通互聯網指數大漲23.63%,領跑全球主要指數。
中途雖突遇「4月對等關税」的風波,如今又重返牛市,跟蹤港股通互聯網指數的港股互聯網ETF(513770)二季度以來合計淨流入6.88億元,規模直接突破50億元!
港股這次確實令市場驚艷。
那這次,有何不同?
1
南向資金創紀錄爆買港股
往事流轉,雖已經年,仍感慨萬千。
2021年1月19日,一句「跨過香江去,奪取定價權」引爆港股熱潮。
正是2021年1月19日,南向資金單日淨流入超過265億港元,創下了彼時的港股通開通以來的歷史新高。
在南向資金的暴力湧入下,恆生指數在2021年2月升至31000點高位。
隨后外資減持、互聯網行業監管收緊、美聯儲加息,港股開啟連續三年陰跌模式,無人再提「奪取香江定價權」。
如今,香江,正燈火輝煌。
有人在這光影流轉中心有余悸,有人早已順着光的方向果斷出手。
3月10日,南向資金淨流入296.26億港元,一舉刷新4年前創下的歷史新高(265億港元)。
一個月后的4月9日,南向資金無懼「對等關税」引發的恐慌,單日爆買355.86億港元,是南向資金首次淨買入超300億港元,可謂意義重大。
截至6月9日,南下資金今年累計淨買入6200多億元,為歷史同期最高。
這一數值同樣高過了從2014年-2023年的10年間任一年份的總額,相比去年全年的淨買入也僅差1000多億元。
這一次,「香江的定價權」已初見端倪。
2025年以來,南下資金成交額佔港股主板比例屢超50%,單日淨買入屢破2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
同時,由於美元的快速疲軟,港股正迎來一場久違的流動性盛宴。
5月初,當港幣升值觸及7.75強方保證線時,香港金管局果斷出手,向市場投放近1300億港元,是2020年4月以來首次啟動結錢周期。
這一操作效果立竿見影,1個月期HIBOR利率從4月底的4.06%斷崖式下跌至0.6%附近。
銀行間利率的驟降,恰似一劑強心針直抵市場脈搏,資金成本低了,股市的活躍度隨之提高。
中信證券認為,中長期來看,資金持續流入的背景下,金管局為穩定聯繫匯率制度可能會不斷的增加基礎貨幣投放,可能會導致港元流動性進一步充沛。
綜上所述,經過三年的減持,外資基金對中國配置比例處於歷史低點,也即導致港股連續下跌的第一點因素已不是問題。
更具歷史性轉變的是,港股市場正掀起回購熱潮,阿里巴巴、騰訊在2024年都完成了1000億的回購,是當之無愧的回購之王。
進入2025年,港股繼續掀起回購熱潮。截至6月9日,港股累計回購798.36億元,其中港股互聯網ETF(513770)的第三大權重股——騰訊控股回購290億港元,繼續是港股第一回購之王,美團、快手等企業回購金額也位居市場前列。
2
砥礪4年,互聯網巨頭迎來鉅變
解決了第一個問題,隨即引出第二個問題:
南向資金的史詩級湧入,買了什麼?
不同於上一次,南向資金這次更為理性,科技巨頭+高股息+新消費多策略佈局,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阿里巴巴、美團、騰訊,年內淨買入規模高達932.15億港元、325.05港元和297.76億港元。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資金湧入互聯網巨頭的背后:一方面是政策對平臺經濟的轉向,另一方面是手握重金、匯聚人才的巨頭在AI上具有先發優勢。
2023年7月,懸了三年的靴子終於落地;2025年2月,時隔六年再次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最大的變化是參會的科技企業的含量很高。
不可否認的是,平臺經濟不僅為擴大需求提供了新空間,同時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引擎。
正如歷史上每輪行情都有主導產業,如05-07地產、12-15科創、19-21新能源,當前新舊動能轉換中,AI產業浪潮正引領市場開啟新的一輪周期。
如今放眼全球,AI除了看美國,就是中國。
3
資金蜂擁進港股互聯網ETF(513770)
年初在DeepSeek引領中國資產重估敍事的大背景下,港股互聯網巨頭一馬當先,引爆整個港股。
今年一季度,騰訊、阿里、京東、美團等頭部企業實現收入利潤雙增長,在資本開支高增的加持下,港股科技巨頭更受益於AI產業敍事,業績有望加速釋放。
港股互聯網ETF(513770)跟蹤的中證港股通互聯網指數,由於重倉港股互聯網龍頭,阿里巴巴、小米的權重超16%,騰訊權重超15%,美團超10%,遠超同類指數,成為本輪港股科技行情的高效投資利器。
Wind數據顯示,4月9日至今,中證港股通互聯網指數累計漲幅20.9%,明顯優於恆指、恆科指的同期表現。
密切跟蹤該指數的港股互聯網ETF(513770)最新規模已經突破50億元,來到50.84億元,創歷史新高。
規模的水漲船高一方面得益於跟蹤指數的強勢上揚,港股通互聯網指數今年累計上漲超27%,去年「9·24行情」以來飆漲超50%,彈性十足。
另一方面,資金加速借道港股互聯網ETF(513770)及其聯接基金(A類 :017125;C類: 017126)佈局這波 「東方科技浪潮」 的爆發。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9日,該ETF近10個交易日有6日獲得資金淨申購,合計淨流入1.55億元,年內淨流入規模高達11.26億元,位居同類標的前列。
截至6月10日,港股互聯網ETF(513770)年內日均成交額6.26億元,支持日內T+0交易,不受QDII額度限制,規模、流動性雙雙穩居同類產品前列。
4
小結
自4月7日單日大跌17%后,港股再度迎來技術性牛市。
如果從港股通互聯網指數2024年2月的最低點498.08點起算,截至今年3月7日的1133.5點位,最大漲幅超110%,即便是今日的收盤點位1017.22點,區間漲幅也超80%。
即便如此,目前港股通互聯網指數的市盈率為22.73倍,處於近十年14.3%的歷史分位,目前仍低於全球其他多數主要市場。
拉長時間看,這輪港股上漲並非一路坦途。
昨日實際上是港股通互聯網指數自2024年2月觸底后的第四次技術性牛市了。
如此頻繁的技術性牛熊轉換意味着高波動率,疊加外圍關税談判的懸而未決,又給投資平添難度。
然而,這次與四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了。
2022年美國暴力加息后虹吸全球流動性,2024年9月美聯儲開始四年來第一次降息,最后一次降息發生在去年12月18日。
全球央行的貨幣寬松周期並未就此停止,市場依舊預期美聯儲今年會降息三次,中信證券預判下半年有望看到中美歐在經濟和政策周期上再次同步。
在美元敍事出現松動的大背景下,香港的自由金融市場體制+港元掛鉤美元的聯繫匯率制度天然有承接全球流動性的優勢。
由於美元資產波動性加大,年初DeepSeek的火爆疊加美國針對全球的「對等關税」,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全球資金看待中國資產的長期態度,外資存在極大的全球股票再平衡的動力。
也就是説,隨着中國科技敍事的推進,外資迴流中國資產的概率極大提升。
更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今年掀起的「A+H」上市熱潮,今年以來,港股IPO募資總額已突破776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激增逾7倍,遠超2023年水平。
港股目前匯聚多種稀缺優質資產:閃耀全球的創新葯、古法黃金、潮玩盲盒、平價奶茶,以及有望承接美股的中概股。
因此中信證券給出的下半年策略的第一條就是:首先是提升港股配置比例!
如今大家應該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機會永遠屬於那些率先打破固有認知邊界的人,能屹立潮頭的也是那些相信未來會更好的探路者。
上下滑動查看完整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基金管理人依照恪盡職守、誠實信用、謹慎勤勉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財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過往業績不預示未來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並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港股互聯網ETF(513770)屬於股票型基金,風險與收益高於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與貨幣市場基金。本基金為指數基金,主要採用完全複製策略,跟蹤標的指數市場表現,具有與標的指數、以及標的指數所代表的股票市場相似的風險收益特徵。本基金還可投資港股通投資標的股票,還需承擔匯率風險和港股通機制下因投資環境、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投資於權益類基金存在較大收益波動風險。投資ETF將面臨標的指數波動的風險、基金投資組合回報與標的指數回報偏離的風險等特有風險。ETF聯接基金通過投資於目標ETF跟蹤標的指數表現,具有與標的指數以及標的指數所代表的證券市場相似的風險收益特徵。基金有風險,投資者投資基金前應認真閲讀《基金合同》、《招募説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瞭解產品情況、費率結構、各銷售渠道收費標準及聽取銷售機構適當性意見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品種進行投資,投資須謹慎。上述內容僅反映當前市場情況,今后可能發生改變,不代表任何投資意見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