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科學歷史人物研究的當代價值(圖)

2025-06-09 05:04

轉自:天津日報

  由河南大象出版社出版的《中外著名科學家傳記(五卷本)》,收集了《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40多年中所發表的200多位科學家的學術評傳,在國內外的科學家傳記類書籍中別具特色。這套書的出版,是中國科學史界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在全世界的出版領域,名人傳記歷來都是非常受讀者歡迎的出版物。不過,因為科學家特別的專業門檻,導致科學家傳記與其他領域的傑出人物傳記的寫作產生了很大的差別。通常來説,沒有經過本專業科學訓練的作者,是很難撰寫出深刻且生動的科學家傳記的。因此,20世紀50年代以來,歐美的科學史界形成了一股重要的學術潮流,由職業的科學史家撰寫傑出科學家的傳記。從1970年起,吉里斯皮主編的《科學傳記詞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簡稱DSB)陸續出版,這部鉅著,邀請了全世界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史家和科學家撰寫有史以來已故的偉大科學家的學術評傳,至今仍在繼續。

  《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於改革開放伊始,「科學家傳記」是該刊40多年來從未中斷的固定欄目,每期刊登一篇傑出科學家學術傳記的研究論文,在國內所有的學術期刊中獨樹一幟,只此一家。這些文章,很多都是被廣大讀者津津樂道的精品佳作。作為這個欄目的忠實讀者,我覺得這套書有如下幾個特點值得向讀者推薦。

  首先,塑造中國現代科學開拓者的羣像。在國際科學史界影響廣泛的DSB,對中國科學家的介紹很少。《中外著名科學家傳記(五卷本)》共收錄了46位中國科學家的學術評傳,幾乎均為中國近現代科學開拓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是DSB沒有列入的。這套書對20世紀的中國頂級科學家羣體進行了權威的、大規模的介紹,生動地展現了近現代科學在中國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引領作用的中國科學家的集體畫卷,是對DSB的重要補充。

  其次,嚴格篩選的學術原創。改革開放以來,國內不少重要的出版機構,組織出版了各種類型的大型科學家傳記叢書。不過,當時的出版社基本上都是將叢書的編輯出版作為一個項目,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任務。因此,爲了趕時間,很多傳記都是編譯西方發達國家已有成果的急就章。而這套書收集的文章,全部是《自然辯證法通訊》經過嚴格的學術評審,每期一篇所刊發的原創作品。歷經40多年的堅持不懈、細水長流、精雕細刻,基本上都是經得起考驗的學術精品。

  最后,傳主的研究專家。好的科學家評傳的作者,必須是傳主的研究專家,這是科學史界的共識。這套書的很多傳記的作者,與傳主都有直接的交往,有些甚至是師生,例如範岱年與王淦昌、胡昇華與錢臨照,他們多年與傳主接觸,能夠深刻概括傳主的學術地位與學術成就,其作品不僅情真意切,而且翔實準確。對於國外的科學家,這套書很多作者都是傳主及其學術領域的研究專家。例如,第一冊收錄的48篇歐美數學與物理大師的學術評傳,多篇出自胡作玄、鄧明立、王淑紅等三代師承、一脈相傳的近現代數學史家之手,其專業性值得信賴。

  中國文化素來有治史的傳統,太史公也早有名言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按司馬遷的説法,歷史學的目的就是爲了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究竟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過去做了什麼、現在與將來應該怎麼做。科技史本質上是一門歷史,所以其目的也是要弄清科學技術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是哪些人在什麼物質條件下和精神追求中構建瞭如今龐大的科技知識體系,這就與我們今天所強調的科技創新和科學家精神發生了密切的關聯。法國數學家龐加萊説:「如果我們想要預見數學的未來,適當的途徑是研究這門科學的歷史和現狀。」要體會科學家精神、理解科技創新的背景與動力、展望未來科技的發展趨勢,閲讀科學家的學術評傳是一條方便且有效的途徑。

  恩格斯説過:「任何一門科學的真正完善在於數學工具的廣泛應用。」這句話的意思是:科學的歷史大約是各種學問不斷數學化的過程。完全基於數學語言構建的科學,被稱為精密科學。科學史學科誕生之初,科學史家基本上專注於闡釋精密科學的歷史。不過,精密科學本身對讀者的科學素養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讓公眾理解精密科學的發展史,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近年來特別支持這樣一個觀點:儘管只有精密科學史的科學史是遠遠不夠的,但沒有精密科學史的科學史,就不再是科學史了。因此,對於科學史學科來説,精密科學史的研究始終應該佔據最核心的位置。任何一套科學家傳記叢書,大部分傳主從事的領域都是精密科學,通過閲讀精密科學家的學術評傳,可以更加精準地學習精密科學的發展歷史。

  這套書的三位主編,王大明、劉兵、李斌教授,長期負責《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的「科學家傳記」欄目。在他們的主持下,該欄目持之以恆、集腋成裘、自成體系、蔚為大觀。現在,由他們將40多年來刊發的240篇中外傑出科學家的學術評傳結集出版,真是一樁美事。

  (作者為西北大學科學史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