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07 19:22
6月7日,高考作文題目出爐。經濟觀察報特別策劃「高考作文模擬考」,邀請了在中文生成領域表現突出的六款國產AI參與,它們分別是騰訊元寶、Deepseek、百度文心一言、夸克、字節跳動豆包、訊飛星火(排名不分先后)。
作文被視為語言表達、立意深度與思維靈活度的集中檢驗。這場模擬考不僅是一場趣味化測試,更是一幅2025年國產AI寫作力的橫截面畫像。
【測試規則與方法】為確保公平公正,所有AI使用完全相同的提示詞(Prompt),作文長度、寫作要求等也完全一致,輸出結果全憑實力。
【評價方式】三位評論人:文學評論家周澤雄;廣東省寫作學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創意寫作中心執行主任朱志剛;重慶市南開兩江中學一級教師李春梅;以及6款AI匿名互評,形成多維度的橫向測評矩陣,滿分60分,評價標準見全文最后。
【2025年全國一卷作文題目】:
閲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他想要給孩子們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騰,開不了口。——老舍《鼓書藝人》(見全國一卷閲讀II)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艾青《我愛這土地》
我要以帶血的手和你們一一擁抱,因為一個民族已經起來——穆旦《讚美》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作文1:在苦難中歌唱的民族脊樑(騰訊元寶生成)
風沙掠過龜裂的土地,捲起漫天塵埃,卻掩不住老舍筆下鼓書藝人喉間翻湧的悲愴;寒鴉掠過荒蕪的枝頭,銜走最后一枚枯葉,卻壓不垮艾青筆下詩人胸腔里灼燒的熾熱;硝煙遮蔽了殘破的屋檐,模糊了穆旦筆下農人佝僂的背影,卻遮不住一個民族在血與火中挺立的脊樑。三位作家以不同的筆觸,共同勾勒出一幅中華民族在苦難中堅守、在絕境中抗爭的精神圖譜。
歷史長河奔湧不息,文化根系深扎厚土。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在日寇轟炸的廢墟上顫抖着捧起三絃,琴絃震顫的不僅是《抗金兵》的鏗鏘鼓點,更是文明火種在戰火中的倔強傳承。正如三星堆青銅神樹在歲月中斑駁,敦煌壁畫在風沙中褪色,但匠人刻刀下的圖騰始終流淌着華夏血脈。敦煌研究院的修復師們,用數十年光陰填補壁畫的裂隙,讓飛天衣袂重新舒展於數字洞窟;故宮文物醫院的匠人,以毫釐之技喚醒沉睡的青銅器,讓斑駁銅鏽化作文明對話的密碼。這些「沉默的鼓書藝人」,用一生詮釋着艾青筆下「為什麼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深沉——那是對文化根脈的守護,是對精神家園的皈依。
血色黎明中,總有人以身軀丈量信仰的高度。穆旦詩中「帶血的手」,是西南聯大師生穿越湘黔滇的草鞋印,是錢塘江大橋炸燬前茅以升顫抖的扳手,是西南山坳里用身體接住墜落炸彈的戰士。敦煌莫高窟的常書鴻,在巴黎畫壇嶄露頭角時毅然西行,用半生風霜守護洞窟;西南聯大的華羅庚,在牛棚閣樓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稿紙上的公式比彈孔更密集。他們如同艾青筆下「用嘶啞喉嚨歌唱的鳥」,明知風雨會撕裂羽翼,仍選擇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發出最后的清鳴。這種以血肉澆灌理想的精神,讓三星堆金杖上的魚鳥紋飾穿越三千年時空,依然閃耀着不屈的光芒。
新時代的鼓點,正在文明的土壤中萌發新芽。當「數字供養人」在雲端點亮敦煌壁畫,當故宮文創讓《千里江山圖》化作年輕人案頭的茶具,傳統文化正以穆旦詩中「温柔的黎明」般的姿態重生。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推行「點亮紫禁城」計劃,讓沉睡的文物在燈光中甦醒;河南衞視《唐宮夜宴》用科技復活盛唐氣象,使穆旦筆下「佝僂的人民」化作屏幕上靈動的飛天。這讓人想起老舍在戰火中堅持的鼓書表演——形式在變,但文化血脈中奔湧的赤誠始終如一。正如三星堆考古現場,90后修復師用納米材料加固青銅神樹,讓古老文明與現代科技完成跨越時空的對話。
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回望那些在戰火中傳唱的鼓詞、在廢墟上書寫的詩行、在硝煙里挺直的脊樑,我們更能理解:一個民族的真正強大,不在於摧毀的力量,而在於守護的執着;不在於征服的疆域,而在於文明的韌性。當敦煌的星光照耀着三星堆的青銅,當故宮的日晷投影在數字洞窟的牆壁,我們看見,那些被血與火淬鍊的精神基因,正在新時代青年的脈搏中澎湃跳動,奏響屬於這個民族的最強音。(字數:1126字)
文學評論家周澤雄點評:一篇手法嫻熟、AI氣息撲鼻而來的作文。由於命題本身——鼓勵謳歌民族精神——具有慫恿聯想、弱化思考的傾向,對於尤其擅長對特定知識庫實施洗劫式引用的AI大模型,實屬手到擒來。它在多維向量空間里毫不費力地遨遊、採擷,通過高頻展示高考生無法悉數掌握的知識點,它毫不費力地就填夠了字數——還收不住腳,多寫了幾百字。知識點以密恐的方式在字面上嘯聚,觀點卻只聞跺腳,不見推進。
廣東省寫作學會副會長朱志剛點評:這一篇展現了AI對內容材料引經據典的強大能力,開頭還有想象性細節,但也存在一些材料在前后文反覆使用的累贅多余之感,敦煌、三星堆、故宮的事例全文使用頻率太高。令人遺憾的是,那些與個人息息相關的真實生動的案例幾乎不見,缺少鮮活的細節真實。
重慶市南開兩江中學一級教師李春梅點評:本文聚焦文化傳承與民族韌性,使用三星堆、敦煌等素材,兼具歷史深度與文學性,立意較為深刻,素材運用較為豐富。語言善用比喻營造畫面感。但段落間邏輯銜接欠緊湊,如文化守護到信仰昇華缺過渡,結尾「兩個百年」時代關聯泛化,可具體到青年對傳統的傳承實踐。
作文2:在無聲處發聲(DeepSeek生成)
老舍筆下鼓書藝人心中翻騰卻開不了口,艾青詩里鳥雀願以嘶啞喉嚨歌唱,穆旦筆尖詩人慾以帶血之手擁抱同胞——三幅圖景如重錘擊心:當表達成為負重前行的枷鎖,那從靈魂深處迸發的聲音,便成了時代最悲愴的鼓點。
表達之困,常源於外部重壓的層層裹挾。鼓書藝人眼前硝煙瀰漫的亂世,正是無數人喉頭被扼住的冰冷現實。這窒息的沉重,魯迅先生早已凝練為「吟罷低眉無寫處」的千古長嘆。當表達通道被鐵幕封鎖,當萬馬齊喑成為常態,心靈便只能蜷縮於逼仄角落,在無聲中獨自翻騰,任那千言萬語在胸口激盪成無聲的漩渦。
然而,縱使喉間染血,心中呼喊亦不曾斷絕。艾青筆下那隻鳥以嘶啞之喉執着歌唱,正是靈魂在重壓下不屈的象徵。這聲音源於生命深處最堅韌的根系,是源自良知的清泉在石縫間奔湧不息。正如屈原行吟澤畔,字字泣血,那《離騷》的絕唱豈非嘶啞中迸發的千古鳴響?當塵世的喧囂與污濁試圖淹沒一切,正是這源於生命本真的聲音,如暗夜中不滅的星辰,成為最純粹的光明。
如此艱難的表達一旦掙脱束縛,便如穆旦筆下那「帶血的手」,最終凝聚成喚醒民族的磅礴力量。沉默中的低語與壓抑中的嘶鳴終將匯聚為驚雷。馬丁·路德·金博士在種族隔離的暗夜中發出的「我有一個夢想」,起初不過是一個靈魂的吶喊,最終卻匯聚成推動歷史轉舵的洪流。這印證了魯迅先生的預言:「石在,火種是不會絕的。」每一個在無聲處響起的靈魂之聲,都是燎原星火的初燃;當萬千細語匯成洪流,便足以撼動堅固的山巒。
當表達成為心靈的重負,那穿越窒息的歌唱、那血染的擁抱,卻正是人性深處不滅的火焰。在沉默的絕境中發出的聲音,或許微弱如風中之燭,卻足以刺破最深的黑暗。當萬千細語終於匯成洪流,便似魯迅先生所預見:「於無聲處聽驚雷」——那是我們共同靈魂在沉寂深淵中迸發的第一聲驚雷,宣告着生命尊嚴的不可征服。
縱使喑啞,亦要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縱使無聲,亦要聆聽彼此心靈深處的雷鳴。(字數:784字,不符合「不少於800字」要求)
文學評論家周澤雄點評:難得的是,這篇文章找到了一個主題:表達之困,不僅扣緊主題,還能不斷遞進。雖然它沒能讓主題變得醒目和亮眼,但至少達成了初始目標:寫得像一名高考生。知識點的運用符合學生的腹笥,它甚至沒有出現幻覺,引用了魯迅確實説過的話。這個AI通過自我約束,拼接出了具有學霸品質的作文。末句「縱使喑啞,亦要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云云,讀起來規整,正能量充盈,卻幾乎沒有嵌入思維難度,同時又相當討巧,正是尋常「學霸」的強項。
重慶市南開兩江中學一級教師李春梅點評:本文精準搭建了「表達困境—靈魂發聲—力量匯聚」邏輯鏈條,魯迅等素材支撐「微聲成驚雷」論點,語言兼具思辨性與文學性。但馬丁・路德・金案例其本質是種族覺醒,與材料的「民族覺醒」存在維度差異,要精選素材並深入分析以增強適配度。對材料中穆旦「民族已起來」要加強呼應,本土案例集中於歷史文人,缺近代抗爭史實,可以聯繫數字時代青年發聲場景增強現實針對性。字數稍顯不足。
作文3:以歌為刃,以血為墨(百度文心一言生成)
鼓書藝人喉頭翻湧的唱腔,嘶啞喉嚨里迸發的吶喊,帶血手掌托起的黎明——三段跨越時空的文字,在歷史長河中激盪出相同的迴響:真正的歌唱從不在錦繡華堂,而在咽喉將破的時刻;永恆的詩篇從不用硃砂為墨,而以赤子之血書寫。
當鼓書藝人面對孩童欲言又止,我們看見的是知識分子在時代夾縫中的精神突圍。老舍筆下的方寶慶,抱着月琴穿行於戰火紛飛的北平,三絃琴絃上跳動着市井百姓的悲歡。他深知説書人的聲音在槍炮聲中微弱如螢火,卻仍要為孩子們留下文明的火種。這讓我想起西南聯大的教授們,他們在防空洞里講授《詩經》,在茅草屋中推導相對論,用知識的微光照亮矇昧的深淵。真正的歌者從不問「值不值得」,只問「該不該」,正如黃河縴夫在絕壁上也要刻下《九歌》的韻腳。
艾青筆下那隻嘶啞的鳥兒,正是中華民族最動人的精神圖騰。當它用傷痕累累的喙啄破黎明前的黑暗,我們聽見了聞一多在李公朴追悼會上的最后演講,看見了林覺民《與妻書》中「亦以天下人爲念」的赤誠。這些聲音或許沙啞,或許微弱,卻如同敦煌壁畫中飛天的箜篌,在歷史的風沙里千年不絕。今天的我們站在科技與物質豐裕的潮頭,更應警惕那些精緻利己的「完美聲線」,真正動人的永遠是帶着生命熱力的歌哭。
穆旦筆下帶血的擁抱,將個人命運熔鑄進民族覺醒的洪流。焦裕祿在蘭考沙丘上種下的泡桐,王有德在毛烏素沙漠中繪就的綠洲,都是用生命丈量大地厚度的詩行。這讓我想起敦煌研究院的樊錦詩,五十載寒暑讓青春化作莫高窟前的白楊;想起「天眼」之父南仁東,用二十年光陰在貴州深山鑿刻星辰。他們的手掌或許佈滿老繭與傷痕,卻托起了整個民族的精神海拔。當個人生命與集體命運同頻共振,帶血的印記便成為最美的勳章。
從茶館戲臺到星辰大海,從《廣陵散》絕到量子計算,中華民族始終在歌唱中前行。那些未完成的唱段,那些嘶啞的喉嚨,那些帶血的擁抱,共同編織成文明的經緯。當我們接過歷史的麥克風,不必追求完美的聲線,只需讓每個音符都浸透生命的温度,讓每句歌詞都鐫刻時代的烙印。因為最動人的歌聲,永遠誕生於咽喉將破的剎那;最壯麗的詩篇,必定寫在帶血的手掌之上。(字數:865字)
文學評論家周澤雄點評:這個AI與「作文一」頗為相似,也有本質不同。它對主題的把握不夠明晰,對例子的選擇相當草率,結論顯得似是而非。將「《廣陵散》絕」這種充滿個體悲劇的古典才子式抗爭,與屬性絕然不同、注重團隊協作的現代「量子計算」撮攏在一處,並含糊歸納成「中華民族始終在歌唱中前行」,屬於既錯認了「民族」,又錯怪了「歌唱」。它暴露了AI寫作的一種內傷:文字的每一個腳步都不失優雅,身形卻茫昧無着,像在夢遊。
重慶市南開兩江中學一級教師李春梅點評:本文立意創新,將「歌唱」隱喻為精神抗爭之刃,焦裕祿、南仁東等當代素材與歷史人物形成傳承閉環,「帶血手掌托起黎明」等表述極具張力。建議其中「歌刃」的隱喻能結合鼓書藝術等材料具象元素解析,結尾「時代麥克風」號召空泛,可細化為青年參與非遺活化、紅色故事宣講等具體行動。
作文4:在時代洪流中奏響民族強音(夸克)
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站在街頭,望着熙攘人羣卻開不了口。喉嚨里翻騰的不僅是未唱出的曲調,更是被時代浪潮裹挾的掙扎與無奈。這樣的身影,在歷史長河中俯拾皆是——他們或因戰火顛沛流離,或因貧困沉默失聲,但總有一種力量能讓他們在絕境中重新挺直脊樑。這種力量,正是個人命運與民族脈搏共振時迸發的精神強音。
時代的苦難往往成為鍛造個人意志的熔爐。老舍先生本可避居海外安享晚年,卻選擇留在硝煙瀰漫的北平。他在《四世同堂》中寫盡淪陷區的屈辱與抗爭,用蘸滿墨汁的筆尖與刺刀對抗。當《茶館》里的王利發在軍閥混戰中苦撐茶館,當《駱駝祥子》里的小福子被黑暗吞噬,這些人物的悲劇命運恰恰映照出創作者在現實困境中的堅韌。老舍用文字為民族留存記憶,用文化人的風骨證明了:時代的重壓非但不能摧毀個體的精神,反而能激發出超越苦難的生命力。
當民族意識覺醒時,個體的生命便與整個族羣緊密相連。艾青在《我愛這土地》中寫下「假如我是一隻鳥」,這不僅是詩人的自喻,更是無數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時,詩人正在杭州養病,他拖着病體奔赴前線,用詩歌為民族吶喊。民族危亡之際,個人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成為民族精神的載體。正如聞一多在《最后一次演講》中高呼「正義是殺不完的」,這種將個人命運與民族存亡綁定的擔當,讓無數微小的力量匯聚成改天換地的偉力。
個體的覺醒與奮鬥,最終將推動整個民族的進步。穆旦在《讚美》中寫下「一個民族已經起來」,這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對未來的預言。西南聯大時期,這位年輕學子在防空洞里翻譯《唐璜》,用文化火種照亮黑暗。錢學森突破重重封鎖回國研製導彈,鄧稼先在羅布泊隱姓埋名研製核彈,這些看似孤立的個人選擇,實則是民族復興鏈條上的關鍵環節。正如黃河中無數水滴匯聚成滔天巨浪,每個人的奮鬥都在為民族進步注入動能。
站在新的歷史座標上回望,那些在苦難中挺立的身影依然熠熠生輝。當我們乘坐高鐵穿梭於城市之間,當5G信號覆蓋雪域高原,更需要銘記:今天的繁榮是無數先輩用血肉之軀鑄就的。時代的浪潮永不停息,但無論身處何方,我們都可以像鼓書藝人一樣,在心中默默哼唱屬於這個時代的旋律——那是用個人信念譜寫的民族史詩,在歷史長河中永遠激盪迴響。(字數:915字)
文學評論家周澤雄點評:「正如敦煌壁畫中飛天的飄帶永遠指向長安的方向。」——這是虛構的事、沒譜的事。這個表述具有強烈的詩化幻覺,卻服務於一個論證目標,表明該AI願意爲了一份「歌頌」訂單而彎道超車。它不費吹灰之力地堆砌了大量例子,同時也沾染了人類作者的通病:一旦調用起排比句,就以為理性之神喜歡棲息在排比句的韻律節奏之中。我以為,這個AI來日方長,需要回爐深造。它羅列的例子遠看金光閃閃,近看一團亂麻。
作文5:靈魂的交響:在沉默與吶喊之間(字節跳動豆包生成)
老舍筆下的鼓書藝人喉間翻湧着未竟的曲調,艾青化作嘶啞啼鳴的鳥兒啄破沉默的天幕,穆旦用帶血的手掌在歷史扉頁按下滾燙的指印。三種跨越時空的精神姿態,恰似文明長河中閃爍的星子,共同照亮人類以精神之聲迴應時代召喚的永恆命題——真正的表達從不是技巧的賣弄,而是靈魂與時代共振的頻率,是生命對土地最深沉的應答。
鼓書藝人「心里直翻騰,開不了口」的瞬間,是舊時代藝人精神困境的具象化。當藝術淪為權貴宴飲的點綴,當民間藝人的琴絃被戰火扯斷,沉默便成為尊嚴最后的鎧甲。就像《茶館》里王利發擦着永遠鋥亮的茶壺,把對世道的悲嘆都嚥進了沸騰的水汽里——這種沉默不是麻木,而是疼痛的蟄伏,是岩漿在地表下的奔湧。敦煌藏經洞的經卷在幽暗中沉睡千年,莫高窟的壁畫在風沙中緘默不語,卻在重見天日時綻放出震撼世界的文明之光。艾青詩中「嘶啞的喉嚨」正是對這種沉默的破局,當個體的苦難昇華為對土地的大愛,喉嚨的枷鎖便被信仰的力量掙斷,讓困境中的沉默成為孕育吶喊的母腹。
艾青選擇用「嘶啞」而非清亮的嗓音歌唱,是對苦難現實最虔誠的致敬。就像貝多芬在失聰后將骨傳導的震動融入旋律,讓《第九交響曲》的每一個音符都帶着命運的裂痕;田間在炮彈呼嘯的街頭寫下「假使我們不去打仗」,讓詩句的稜角劃破麻木的天幕。這種帶着硝煙味的表達,粗糲卻飽含力量,就像黃河水裹挾着泥沙奔湧,雖不悦耳卻能沖刷出文明的河牀。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師生們在茅草教室里用沙啞的嗓音誦讀《楚辭》,讓古老的文字在戰火中重生;敦煌學者常書鴻在漫天黃沙中修復壁畫,用皸裂的手掌撫摸褪色的飛天 —— 他們深知,真正的表達從來不是精緻的吟唱,而是用生命的痛感為時代刻下精神的座標。
穆旦「帶血的手」穿越歷史的硝煙,化作民族覺醒時刻最温暖的註腳。當一個民族從矇昧中抬頭,總需要這樣的擁抱來縫合傷口、凝聚力量。延安的文藝工作者用信天游唱亮黃土高原的星空,把勞動的號子化作反抗的戰歌;解放區的木刻家在石板上雕刻出《怒吼的黃河》,讓刀痕成為民族精神的年輪。這些帶着體温的表達,早已超越了個體的悲歡,成為精神共同體的紐帶。就像莫高窟壁畫中眾多飛天圍繞蓮花旋轉,單個人的軌跡最終匯聚成神聖的圖騰。當代敦煌女兒樊錦詩用半個世紀的堅守擁抱莫高窟,故宮文物修復師用放大鏡親吻每一道歷史的褶皺,他們的雙手或許不再帶血,卻依然在文明的長河里傳遞着温暖而堅定的力量。
從老舍的欲言又止到艾青的嘶啞長歌,從穆旦的血色擁抱到當代人的靜默堅守,人類始終在尋找與世界對話的最佳方式。沉默是積蓄力量的深淵,吶喊是劃破長夜的閃電,而擁抱則是覺醒時刻最動人的和絃。正如莫高窟的壁畫歷經千年風沙依然色彩斑斕,那些源自靈魂深處的聲音,終將在時光的淘洗中沉澱為文明的年輪,永遠迴響在人類精神的長廊里。
當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重新審視這些跨越時空的表達,或許會懂得:真正的聲音不在於音量的高低,而在於是否攜帶着生命的重量;真正的表達不在於形式的華美,而在於是否流淌着靈魂的温度。就像艾青筆下的鳥兒,哪怕喉嚨嘶啞,也要為熱愛的土地唱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這,便是人類對時代最莊嚴的應答。(字數:1279字)
文學評論家周澤雄點評:這是本系列中最具AI蠱毒的嘗試,你甚至能嚐到語言的酒味。「就像《茶館》里王利發擦着永遠鋥亮的茶壺,把對世道的悲嘆都嚥進了沸騰的水汽里」,這個「洇」字,具有余光中當年將駛入山洞的列車寫成「他們嚥進了山的盲腸里」的意味。我得説,由於命題本身挑戰性不足,這個AI屈才了,它明顯沒有展示出自己的高階才能,不得不在文末從事拔高主題的粗陋活計。對於聰明的AI,這有點無趣,就像貓咪被迫學毛驢推磨。
作文6:破繭之聲 醒世之歌(訊飛星火生成)
歷史的長河奔湧千年,總有些聲音穿透時空的壁壘。老舍筆下藝人喉間的哽咽,艾青詩中鳥兒的嘶鳴,穆旦筆下帶血的擁抱,這三重聲浪在歲月深處交織成民族的覺醒交響。當個人的命運與時代的洪流相遇,那些打破沉默的歌聲,往往成為照亮黑暗的火炬。
百年前的新文化浪潮中,魯迅曾目睹無數沉默的靈魂在鐵屋里沉睡。他以《狂人日記》為號角,用手術刀般的筆觸剖開封建禮教的膿瘡。這位棄醫從文的覺醒者,在《野草》中寫下「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箴言。就像艾青筆下的鳥兒,即便喉嚨嘶啞仍要歌唱,因為沉默意味着死亡,而發聲就是生命的證明。五四青年們走上街頭,用方言與普通話交織的吶喊,讓「德先生」「賽先生」的呼聲化作驚雷。
真正的覺醒從來不是個體的獨唱。杜甫在戰火紛飛中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聲吶喊穿越千年仍在叩問良知;譚嗣同在刑場高吟「我自橫刀向天笑」,用鮮血為維新變法寫下血色註腳。穆旦所言「帶血的手」正是這種覺醒的代價,當聞一多在李公朴追悼會上拍案而起,當西南聯大師生在防空洞里堅持絃歌不輟,個人的疼痛早已化作民族覺醒的序曲。這種覺醒如同春雷,初時只是地底隱約的震顫,終將引發山岳共鳴。
今天的我們依然需要傾聽這種破繭之聲。敦煌研究院的樊錦詩,在黃沙滿天的莫高窟前四十年如一日地講解壁畫,讓沉默的文物開口訴説絲路傳奇;抗疫白衣執甲逆行武漢的醫護人員,在防護服上寫下「精忠報國」,用生命守護生命。這些當代的歌者,有的在洞窟中與千年時光對話,有的在重症病房與死神賽跑,他們的聲音或輕如蟬翼或重若千鈞,卻都在續寫着民族的精神史詩。正如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者,用代碼編織星河,讓古老文明在數字時代重新定位蒼穹。
從甲骨文的刻痕到量子衞星的電波,從《詩經》里的「關關雎鳩」到航天員的「太空授課」,中華民族從未停止過尋找自己的聲音。當我們站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更應懂得:真正的歌唱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將個體的生命律動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那些衝破桎梏的歌聲,終將在歷史的天空中化作永恆的星辰。(字數:841字)
文學評論家周澤雄點評:這又是一篇新意不多,手法雷同的AI習作,儘管,在前AI時代,它仍然具有被閱卷師追捧成滿分作文的潛質。人類在辨識碳基和硅基生命的寫作指紋時,能力有限,且不夠可靠。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語言大模型都能以小雞啄米的隨意和飛流直下的恣意,寫下「真正的歌唱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將個體的生命律動與時代的脈搏同頻共振」這樣的話,由於它在政治上過於正確,我們手心一癢就會大加點贊。面對AI,點贊很危險,批評亦然。
AI互評環節中,除了夸克,其他5個大模型都給豆包打出最高分。DeepSeek不僅給出分數,還給每篇作文額外附上一句話鋭評:
《靈魂的交響:在沉默與吶喊之間》(豆包生成)——思想與藝術性巔峰之作
《在苦難中歌唱的民族脊樑》(元寶生成)——宏大敍事與文采典範
《以歌為刃,以血為墨》(文心一言生成)——創新立意與鋒鋭表達
《在無聲處發聲》(DeepSeek生成)——主題聚焦,邏輯清晰
《在時代洪流中奏響民族強音》(夸克生成)——中規中矩,深度待提升
《破繭之聲 醒世之歌》(訊飛星火生成)——材料關聯弱,結構稍散
經濟觀察報認為,這六篇作文在語言流暢度和情感濃度方面整體表現不俗,部分AI展現了較強的語體模仿與語義構建能力,尤其化用典故和文化意象方面嫻熟,形式張力十足。
然而,它們在內容實質性與思想穿透力上,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間,略顯文盛而意疏,容易流於意象堆疊與語言表演。
從某種程度上説,它們更擅長「復調式寫作」——把歷史與現實、文化與個人、詩意與現實並置——但對於提煉主線、展開論證、表達立場這類更具思辨性的任務,仍需進一步打磨。AI寫作或許該從能寫走向寫得更有用、有力。
(作者 陳月芹 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