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觀察|李在明上任加碼尖端科技,韓國半導體產業面臨三重挑戰

2025-06-07 08:19

韓國總統李在明上任的前兩日,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持續大漲,其中SK海力士和三星電子這兩大半導體股票表現強勁。李在明6月4日在就職演講中表示,將通過對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尖端科技產業的投資與支持來建設未來的經濟強國。

李在明

據韓國交易所消息,4日推動韓國股市上漲的「隱形主角」是外國投資者,當日淨買入金額超過1萬億韓元,這是自去年8月16日以來的首次,資金主要集中於韓國代表性的半導體龍頭企業。4日,外國投資者淨買入金額最多的個股爲SK海力士(3470億韓元),其次是三星電子(1207億韓元)。

李在明在競選期間立下誓言,將打造「世界第一半導體強國」。他宣佈了支持半導體產業的計劃,表示將迅速推動包含對半導體企業提供補貼及稅制支持等內容的《半導體特別法》,並承諾將對在韓國境內生產和銷售的半導體產品給予最高10%的生產税額抵免。

隨着李在明的上任,韓國半導體產業獲得提振,美國方面卻傳來「壞消息」。特朗普政府正重新商議對在美投資半導體企業的補貼,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表示,將補貼定為投資金額的4%或以下更為妥當,「10%的比例過於慷慨」。此前,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分別與拜登政府簽訂了補貼比例約10%的協議。

韓國統計廳5月30日公佈的《4月產業活動動向》報告顯示,受美國關税措施的影響,半導體生產減少2.9%,半導體制造機械等機械類投資減少4.5%。

韓國政局治亂企穩之際,李在明政府增進對半導體產業的發力,然而具體政策和法案的推進,以及與中美兩國的合作與博弈都面臨挑戰。

「每周52小時工作制」瓶頸

李在明在競選期間發佈綱領,將通過籌措100萬億韓元規模的「國民基金」,建立以國產AI半導體為基礎的「K-雲」(K-Cloud),以確保5萬個GPU(圖形處理單元)為核心承諾,最終目標是培育出「K版英偉達」(K-NVIDIA)。

韓媒援引韓國業界分析指出,韓國半導體企業在研發能力方面與美、中存在差距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每周52小時工作制」的束縛,此前朝野對此制度意見分歧嚴重,導致相關法案在國會至今未獲通過。

韓國2018年起開始實行每周52小時工作制,即僱主必須將員工每周加班的時間限制在12小時以內,以確保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52小時。半導體企業對此不滿,認為此制度限制了研發進度,主張半導體研究職位應當獲得52小時工作制的「豁免」。

韓國一系統芯片企業法人對《中央日報》表示,「我們根據地球另一邊的客户公司的要求修改和驗證實時設計,即使在交貨日之前,我們也因為工作時間的限制而必須回家。」「美國和德國客户公司不理解半導體設計工程師受工時限制,中國競爭對手不管客户公司提前多少日程都會配合」。

去年,《半導體特別法》修訂案擬將半導體研發人員設為「一周52小時工作制」的例外對象,法案還包含税收、電力、用水等半導體產業支持措施。共同民主黨等進步派政黨反對放寬52小時工作制,堅持勞動者權益保護,導致此法案停滯在國會,迟迟未能立法。尹錫悦政府為此發佈《半導體研發特別加班許可制度》,允許半導體研發崗位每周最長可加班64小時。

韓國半導體行業呼籲政府儘快通過《半導體特別法》,使研發和生產活動更加靈活地展開,並落實支援措施。共同民主黨在選前表示,擬拆分《半導體特別法》中關於每周52小時工作制例外條款的爭議部分,優先處理產業支持方案,以加快立法進程。

人才缺口擴大,國內外「搶人」競爭激烈

圍繞52小時工作制例外的爭議,韓國半導體業內也有聲音提出,不應將研發崗位的加班變質為習慣性長期勞動,企業應該增加人力。

韓國半導體工業協會在去年2月發佈的報告中預測,到2031年韓國半導體產業的勞動力缺口將達約5.6萬人,2022年行業缺口為1784人,意味着10年內這一缺口將擴大30倍。

據韓媒報道,現在大多數年輕學生更願意報考醫學院而非工科,原因之一是韓國半導體工程師的職業壽命相對較短,往往在40多歲時就結束。另一方面,一些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大學專業時認為,半導體行業的優點和缺點都是與產業直接相關,擔心畢業時恰逢半導體行業不景氣。

近年來由於經濟不景氣,韓國多所高校出現半導體專業的學生退學或轉專業到醫學院的情況,這些學生認為醫院的工作更穩定、薪水更高,而且2025學年醫學院開始實行擴招。首爾大學工學院教授李正東表示:「即使是人工智能和半導體等尖端技術領域,也很難吸引人才……人才涌向醫學院的現象可能會導致韓國產業基礎的崩潰。」

為解決人才短缺問題,韓國2023年推出了一種新簽證E-7-S,專門針對高科技行業的熟練工。此外,首爾大學AI半導體研究生院從2024年開始向中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特定大學的學生提供赴韓學習機會,致力於將留學生培養為「K-半導體」人才。

而美國也在和韓國爭奪半導體人才。據韓聯社報道,全球第三大存儲器半導體企業美國美光科技2024年在韓國主要大學舉行招聘會,同時在首爾接連面試多名來自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韓國公司的半導體工程師,一般提供10%-20%的税前薪水上漲,同時還包括住宿補貼和簽證辦理支持等。從招聘職務和工作地點來看,主要集中於HBM(高帶寬存儲器)領域。韓國一些企業則通過向法院申請相關人員的競業禁止令,來阻止核心技術人員向海外跳槽。

韓國正在通過修訂相關法規,加強國家核心技術的保護。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3月發佈立法預告稱,將於7月22日前完成對《工業技術外流防止與保護法》的部分修訂,加強對相關技術外流的處罰。根據新修訂內容,對國家核心技術外流的罰款上限由現行的15億韓元提高至65億韓元;處罰對象從現行的「目的犯」擴大至「故意犯」,意味着即便只是知道外流技術將在海外使用,也可被追究責任。

比拼補貼財力,直面美方壓力

李在明承諾對在韓國國內生產和銷售的半導體產品提供最高10%的生產税收抵免,而美國、日本等國家不僅給予税收優惠,還直接提供資金補貼。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韓國半導體行業的一名高管指出:「若只比較投資金額和成本,在韓國新建芯片廠的成本遠高於日本,差距高達50%左右。像臺積電等企業之所以在日本大舉建廠正是出於這一考慮。」

據共同社報道,臺積電在日本熊本縣菊陽町建造的第一工廠於2024年2月投入運營,獲得日本方面476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37億元)的補貼。隨后,日本政府宣佈擬向臺積電在熊本建設第二工廠提供最高約9000億日元的支援。據統計,一廠和二廠的總投資額超過200億美元。

美國方面的補貼也對包括韓企在內的半導體企業形成吸引力。去年11月,美國商務部將根據2022年拜登簽署的《芯片與科學法案》向臺積電亞利桑那子公司提供66億美元直接資助,支持其建立3座晶圓廠。三星電子計劃向得克薩斯州投資370億美元,SK海力士計劃向印第安納州投資38.7億美元,兩家公司將分別獲得佔投資額13%和12%的補貼。

韓國是美國主導的「芯片聯盟」的關鍵成員,美方力促韓國企業在美投建芯片工廠和研發中心。然而,特朗普上臺后敦促國會廢除《芯片與科學法案》。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6月初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聽證會上暗示,政府可能不會兑現一些原計劃中的撥款。他説:「你們會看到所有交易都在變得更好,而那些沒有完成的交易,根本就不該存在。」

據韓國《經濟日報》報道,韓國業界擔心,韓企在美投資的補貼有可能成為重新調整的對象。如果美國政府以補貼為由要求追加投資,韓企可能考慮通過調整投資規模來增強談判籌碼。而且,在中美科技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美國不斷施壓盟友共同進行芯片出口管制,韓國既承受壓力,也尋求在美國打壓中國的時候能賺取一部分的經濟利益,增加對美合作。

韓國首爾大學、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李根4月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指出,韓國半導體產業或面臨雙重「衝擊」,一方面是來自美國的衝擊,韓國企業在壓力之下要增加對美投資,減少在本土的生產;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中國的衝擊,由於受到美方半導體出口管制等的限制,中企增加對韓國等周邊國家的出口,因此韓國本土半導體市場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韓國科學技術評價院(KISTEP,每兩年一次以國家戰略技術為對象實施技術水平評價,其評價結果得到廣泛認可)對39位本土專家進行調查並於2月發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去年,韓國半導體技術在所有關鍵領域均落后於中國,包括高強度抗阻存儲器技術、高性能低功耗人工智能(AI)芯片領域。

上述結果與2022年同類調查形成對比——當時評估認為韓國半導體技術領先中國。報告指出,隨着日本和中國的崛起、美國新政府可能實施的貿易制裁,以及東南亞國家競爭的加劇,韓國半導體產業面臨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

澎湃新聞記者 陳沁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