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06 22:15
瑞士政府周五針對瑞銀收購瑞信后的情況提出更嚴格規則,可能要求該行增持 260 億美元核心資本,這印證了該行對即將出台的新監管措施的部分最擔憂預期。
這項關鍵提案要求瑞銀必須為其海外分支機構全額注入資本,銀行在相關法律通過后將有 6 至 8 年準備時間。這一內容符合許多分析師、議員和高管此前的預期。
因新規則不確定性而表現滯后於歐洲同行的瑞銀股價,在周五下午提案公開后大幅上漲,漲幅超過 6%,有望創下 2024 年 5 月以來的最佳單日表現。
政府表示,其資本要求提案將允許瑞銀減少 80 億美元的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持有量。目前,瑞銀只需為海外分支機構注入 60% 的資本,並可用 AT1 債務覆蓋部分資金需求。
瑞銀高管稱,額外的資本負擔將使這家總部位於蘇黎世的銀行相對於競爭對手處於不利地位,並削弱瑞士作為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2023 年瑞信倒閉事件在瑞士引發巨大震動,以財政部長卡琳・凱勒 - 薩特(Karin Keller-Sutter)為首的高層政客誓言推出更穩健的規則,以保護納税人並防止未來再次發生危機。
凱勒 - 薩特目前擔任瑞士輪值主席(任期一年),周五的聲明將引發圍繞相關措施的長期政治博弈。瑞士聯邦委員會稱這些措施是 「有針對性且適度的」。
聯邦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這些措施將增強對金融中心的信任,聯邦委員會認為這對金融中心的穩定和競爭力至關重要。」
去年的一項議會調查指出,自瑞銀在 2023 年 3 月以 30 億瑞士法郎(36.5 億美元)收購瑞信以來,其資產負債表規模已超過瑞士經濟總量,並敦促政府將海外分支機構納入考量。
聯邦委員會表示,將於 2025 年下半年就提案草案徵求利益相關方意見。財政部官員稱,需議會批准的法律最早 2028 年才能生效。
政府可直接頒佈的單獨法規(稱為條例)可能從 2027 年初開始適用。
政府表示,給予瑞銀 6 至 8 年的過渡期(從新規生效起算)來滿足為海外分支機構注資的新規則是合適的,這意味着該行可能需在 2030 年代中期前完成合規。
潛在收購目標?
銀行內部消息人士警告稱,新監管規則可能使瑞銀成為有吸引力的收購目標。
瑞士政府稱,根據提案,瑞銀的普通股一級資本(CET1)比率可能最終略高於全球競爭對手。數據顯示,瑞銀目前 14.3% 的 CET1 比率可能升至 17%,超過摩根大通(15.8%)、摩根士丹利(15.7%)和高盛(15.3%)等對手。
瑞銀股價在收購瑞信后的 12 個月內上漲逾 60%,但此后表現顯著落后 —— 過去一年下跌約 5%,而歐洲主要銀行指數同期上漲 37%。
分析師表示,新監管規則可能促使瑞銀調整其目前聚焦於美國和亞洲增長的業務模式。銀行業專家稱,為緩解規則壓力,該行可能傾向於出售部分資產。
瑞士政府還提出了一系列零散改革,以強化市場監管機構 FINMA(瑞士金融市場監督管理局)。該機構因對瑞信倒閉事件的應對而飽受批評。
這些改革措施包括:要求銀行家承擔責任、賦予監管機構罰款權力、簡化限制薪酬和追回獎金的程序。不過,類似措施早在 2007-2009 年金融危機后就已由歐盟推出。
政府還提議簡化銀行從瑞士國家銀行獲取流動性的流程,並取消向瑞士央行轉移抵押品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