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華泰 | 多元金融:東南亞 - 金融科技下一站

2025-06-06 07:1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東南亞金融科技具備較強發展潛力

支付、信貸、保險和虛擬資產作為金融科技的四大方向,在東南亞的發展潛力巨大。東南亞人口6.3億,40歲以下人口占比在60%以上,2023年整體GDP增速約4%,其中大部分國家約5%,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正逐步鋪開,政策環境相對友好,為金融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觀環境。數字支付有望逐步取代目前仍然流行的現金,東南亞現金支付比例為44%,遠高於中國的5.8%;互聯網信貸余額由2022年480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710億美元,但1.8%的滲透率遠不及17年中國的3.2%。當地貸款產品定價高且風險相對可控,保障了互聯網信貸公司的盈利;保險科技行業的發展相對早期,行業滲透率仍然較低;虛擬資產在東南亞普及度高,監管環境相對友好。

數字支付滲透率不斷提升

數字支付有望取代現金。24年東南亞仍有44%的交易以現金形式完成,而中國僅有5.8%(2023),主要受制於支付網絡不完善,但東南亞消費者的支付習慣正逐步線上化。首先是因為新冠疫情,33%的消費者在疫情期間首次使用電子錢包;其次是因為電商正逐步普及;最后是因為數字支付的基礎設施和支付網絡正不斷完善。在眾多數字支付手段中,卡支付和電子錢包支付是主流分別佔總支付成交額的30%和28%。東南亞數字支付的競爭格局與國內大不相同,當地並沒有微信和支付寶式的獨角獸,總體呈現出較為分散的競爭格局,其中ShopeePay依託其電商體系被多個國家的消費者使用。

互聯網信貸市場潛力大

東南亞的互聯網信貸市場規模由22年的480億美元升至24年的710億美元。23年互聯網信貸滲透率(貸款余額/GDP)僅1.8%,低於17年中國的3.2%,市場潛力大。貸款質量相對平穩,22年后印尼和泰國的不良率約2.4-3.3%;SeaMoney在東南亞經營數字貸款,4Q24 90天+逾期率1.2%,低於國內消費貸平臺的2-4%。東南亞互聯網貸款呈現出高定價上限(18-180%)、小額(SeaMoney平均余額18美元)、短久期(信也科技的印尼放款大部分短於6個月)的特點,高定價提供了充足的盈利空間。高定價和風險穩定並存或由於小額、短久期的產品減少了借款人的還款壓力,且在更高的貸款定價上限下,優質客羣也可能被授予比國內更高的借款成本。

保險科技處在發展初期

2024年東南亞的保險科技市場規模約24億美元,貝恩諮詢預計2030年將達到75億美元。東南亞的保險科技行業仍處在早期發展階段,2021年東南亞保險科技滲透率(保險科技GWP在總GWP中的佔比)約1.5-3.1%,而中國為8.8%。保險科技的三種展業模式是保險科技平臺、全棧保險科技,以及保險科技賦能,前兩者主要面向C端消費者,保險科技平臺扮演數字經紀人的角色,全棧保險科技的服務則能夠覆蓋保險產業鏈的各個方面,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全棧保險公司持有保險業務牌照;保險科技賦能則主要面向B端保險公司,提數字化解決方案,是一個類SaaS的業務模式。

虛擬資產普及度高,監管環境友好

東南亞地區對數字貨幣有濃厚的興趣,Chainalysis的2024年全球數字貨幣採用指數排名前20的國家中,有6個來自東南亞,其中印尼排名第3。印尼的數字貨幣交易金額在東南亞地區最高, 23年7月-24年6月期間的數字貨幣接收額達到1,571億美元。東南亞政府對數字貨幣採取謹慎支持的態度,重視風險,但也積極擁抱新興產業,希望行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平穩發展,其中新加坡的法律框架最為清晰。

風險提示:監管環境變化,宏觀經濟波動,部分數據可能存在滯后性。

東南亞的金融科技行業具備較高的發展潛力。金融科技行業包括數字支付、互聯網信貸、保險科技和虛擬資產四大方向。穩健發展的宏觀經濟、逐漸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友好的政策環境為發展金融科技行業提供了較好的基礎。東南亞地區的宏觀經濟快速發展,合計GDP增速約5%;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鋪開,互聯網滲透率、社交媒體使用率和移動設備使用率均好於2015年初的中國;同時政策環境友好,各國監管展現出了對金融科技的興趣,各細分賽道的監管框架逐步清晰。我們認為東南亞金融科技行業具有投資價值:

1) 數字支付的滲透率有望提升,錢包端競爭激烈2024年東南亞仍有44%的交易額通過現金支付,而中國能夠達到90%以上,這主要是因為東南亞仍然有大量消費者暫未被銀行服務充分滿足,消費者對在線消費並不信任,同時在線支付網絡尚不完善。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消費者正逐漸從線下遷移至線上,這主要得益於疫情的影響和電商的普及正逐漸改變東南亞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同時基礎設施正不斷完善。各數字支付手段中電子錢包和卡支付是主流,其中電子錢包端競爭激烈,與中國的寡頭壟斷格局不同,東南亞並沒有統一的支付錢包,各個國家的生態也大不相同。以印尼為例,其主流錢包有5個,包括GoPay、DANA、OVO、ShopeePay、LinkAja。

2) 互聯網信貸市場潛力大,盈利空間高。東南亞的宏觀環境有利於互聯網信貸行業發展,包括日益增長的消費市場、相對健康的人口結構、較低的槓桿率以及逐漸提升的互聯網滲透率。2024年末東南亞互聯網信貸行業的貸款余額約710億美元,2023年滲透率(互聯網信貸貸款余額/GDP)約1.8%,低於17年中國的3.2%,發展空間較大。東南亞的互聯網信貸市場呈現出筆均小、久期短、利率高的特點。SeaMoney在東南亞經營消費信貸,24年末的每筆貸款的平均余額僅為18美元,信也科技的東南亞業務筆均金額為1,091人民幣,均小於國內的約1萬元人民幣。貸款久期短、筆均小使得風險處理更加靈活,貸款風險相對可控,SeaMoney的90天+逾期率為1.1%,1Q23以來維持在約1-1.5%之間,低於國內的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的2-4%。更高的貸款定價和相對穩定的風險表現為當地的互聯網信貸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盈利空間。

3) 保險科技行業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行業滲透率較低,2021年東南亞保險科技行業滲透率約1.5-3.1%,遠低於中國的8.8%。但是增速較高,東南亞保險科技的保費規模(壽險首年標準保費(APE)+非壽險的總保費(GWP))從2022年的18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24億美元。東南亞的保險科技行業主要有三類業務模式,包括保險科技平臺(Insurtech Marketplace)、全棧保險科技 (Full-stack Insurtechs),以及保險科技賦能(Insurtech Enabler)。前兩者主要面向C端消費者,二者的核心區別在於全棧保險公司持有保險牌照。保險科技賦能公司主要面向B端,提供SaaS或API等數字化支持。

4) 虛擬資產行業普及度好,監管環境向好。全球數字貨幣採用指數排名前20的國家中,有6個來自東南亞地區,其中印度尼西亞位列全球第3,排名最高。友好的監管環境可能是東南亞虛擬資產市場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東南亞各國的監管態度以謹慎支持為主,既重視風險,又積極擁抱新興產業,其中新加坡的監管體系最為完善。

基於以上,我們認為東南亞金融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快速增長,具備投資價值。根據Google、Temasek、Bain&Company的聯合報告,預計數字支付、互聯網信貸、保險科技的行業規模分別有望在2030年達到2.1-2.4萬億美元(支付成交額)、2,000-3,000億美元(貸款余額)、75億美元(APE&GWP),2024-2030年的平均CAGR分別為12%、23%、21%。

中國和歐美的金融科技行業為東南亞提供了良好的範式。支付行業上,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通過二維碼支付和「無現金」理念,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普及率。作為借鑑,東南亞國家可推動數字支付基礎設施建設。在跨境支付方面,借鑑歐盟的經驗,東南亞各國可嘗試進一步深化區域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在互聯網信貸行業上,東南亞國家應參考中國,建立完善的監管體系,控制互金平臺和金融機構的槓桿使用,防範系統性風險,同時各平臺應加強風險定價能力。同時可以參考美國,嘗試建立完善的個人徵信系統。保險科技方面,中國在移動互聯網保險領域的創新值得參考,如眾安保險通過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推出碎片化、場景化的保險產品,成功觸達了長尾用户羣體。虛擬資產領域,東南亞可參考歐美,制定清晰的監管框架,平衡創新與風險控制。

我們與市場觀點的不同之處在於,我們對東南亞的金融科技行業進行了系統化的梳理,並與中國進行了對比,認為可以將東南亞視作5-10年前的中國,未來具備發展潛力。這類研究在市場上相對空白。

東南亞具備發展金融科技的土壤

東南亞具備發展金融科技產業的基礎。金融科技產業主要包括支付、互聯網信貸、保險科技、虛擬資產四大方向。金融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足夠體量的經濟規模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並且離不開政策的呵護。首先,東南亞宏觀經濟具備活力。主要國家的合計GDP大約是中國的兩成,並且增速能夠維持在5%上下。同時人口數量達到6億以上,且人口結構健康。另外東南亞的消費市場具備潛力,主要國家的合計消費支出約是中國的1/4,同時部分國家的居民負債率較低。其次,東南亞的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互聯網滲透率、社交媒體使用率和移動設備使用率均好於金融科技行業快速發展前的中國(2015年)。最后,東南亞國家的政策環境較為友好。主要國家並沒有明確限制某些領域的發展,反而制定並出台了類似業務試點的「沙盒」制度,推動金融創新,保障行業健康發展。

金融科技的四大方向

金融科技(FinTech)是科技和金融的交叉性行業,是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對傳統金融服務進行革新和優化的綜合性產業。金融科技主要涵蓋數字支付、互聯網信貸、保險科技、虛擬資產4個領域,以技術驅動的方式,推動金融服務向更高效、普惠和智能化方向轉型。

1) 數字支付。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為消費者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涵蓋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電子錢包,以及跨境支付等多方面;

2) 互聯網信貸。藉助大數據和算法,實現對借款人信用狀況的精準評估與風險控制,同時藉助互聯網,實現貸款產品的廣泛觸達;

3) 保險科技。通過智能化定價、在線理賠和個性化服務,推動保險服務更加高效和透明;

4)虛擬資產。依託區塊鏈技術,涉及數字貨幣及數字資產的發行、交易和管理,構建了一個去中心化的全新金融生態系統。

宏觀經濟具備活力

金融科技行業茁壯發展需要宏觀經濟支撐。中國的支付和互聯網信貸等金融科技行業之所以能夠躋身世界前列,與中國龐大且快速發展的宏觀經濟息息相關,這一方面是因為金融科技行業的體量取決於一個經濟體的體量、人口和消費潛力,尤其是互聯網信貸、支付、保險科技這類與居民消費能力直接掛鉤的細分賽道更是如此;另一方面,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需要數據積累,而只有經濟體量和人口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才能夠產生足夠的高質量數據支撐行業發展。

東南亞經濟體量大,增速可觀。2023年東南亞主要國家(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的合計GDP達到3.3萬億美元,約佔中國2023年GDP體量的19%。同時,GDP增速相對可觀,菲律賓、印尼、越南、柬埔寨2023年的GDP同比增速均在5%以上。

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國家俱備人口紅利。人口數量龐大,東南亞7國的合計人口數達到6.3億人,其中印尼人口達到2.8億人。人口結構相對健康,東南亞7國中的絕大部分40歲以下的人口占比高於中國,其中菲律賓、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的40歲以下人口占比均在60%以上。

消費市場潛力大。2023年末,東南亞7國的合計最終消費支出約2.2萬億美元,約是中國最終消費支出的24%,體量較大,並且大部分國家消費支出的同比增速在4%以上。此外,東南亞國家的通脹水平相對健康,參考中國2000-2020年期間的CPI同比增速,我們認為2-3%左右的通貨膨脹率是相對合理的水平,而越南、新加坡、柬埔寨、印尼4國過去5年(2020-2024年)的通貨膨脹率均在這一範圍內。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新加坡和印尼的居民部門槓桿率分別為46.5%和16.5%,低於中國的62.1%。這意味着這兩個國家的居民負債壓力小,未來的增長動能較大。

綜上,我們認為以印尼、越南、菲律賓、新加坡為首的東南亞地區具備發展金融科技行業的宏觀經濟基礎。

基礎設施能夠支撐金融科技行業發展

東南亞具備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以發展金融科技。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大數據、AI等數字技術,金融科技對居民的觸達和行業發展所必須的數據積累都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例如,移動支付的發展需要居民持有移動設備;互聯網信貸的風險分析需要足夠的數據積累,而這要求一個經濟體的互聯網滲透率需要達到一定水平。2015年前后,中國的移動支付行業方興未艾,互聯網信貸和保險科技行業剛剛興起,數字人民幣研究啟動。如下面圖表所示,2024年,東南亞7國的互聯網滲透率、社交媒體使用率和移動設備使用率均好於彼時的中國,這意味着目前東南亞的數字基礎設施足夠支撐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

政策環境友好

東南亞各國鼓勵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東南亞主要國家的監管機構並沒有明確禁止當地企業參與某一類細分的金融科技賽道,反而針對各類細分領域出臺了各類規範性政策,以推動行業發展。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是,東南亞主要國家採用了「沙盒」的監管機制,這類似於我國的業務試點,即在小範圍內試點創新的金融業務,若業務運營流暢、風險可控,即可考慮下一步的業務推廣,這顯示出東南亞監管層對金融科技行業的興趣。

數字支付:滲透率有望提升

數字支付有望進一步替代現金。與中國不同,目前東南亞仍然在大規模使用現金支付,2024年東南亞仍有44%的交易以現金完成。我們認為未來數字支付的滲透率有望提升,這首先是因為新冠疫情改變了東南亞消費者的支付習慣,線上支付更容易被接受了;其次,東南亞的電商業務亦在不斷發展,推動了支付的線上化;最后,數字支付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東南亞主要國家逐步建立本地快速支付系統,為數字支付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錢包端競爭激烈。與早年間的中國類似,許多東南亞消費者並沒有被銀行充分服務,這雖然阻礙了卡類支付的發展,但也為電子錢包提供了機會,目前電子錢包和卡支付是東南亞主流的數字支付手段。與中國寡頭壟斷的格局不同,東南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支付錢包,各個國家的生態也大不相同。以印尼為例,其主流錢包有5個,包括GoPay、DANA、OVO、ShopeePay、LinkAja。

數字支付滲透率有提升空間

現金仍然在東南亞流行,數字支付滲透率低。根據谷歌、淡馬錫、貝恩諮詢聯合發佈的報告,2024年東南亞仍有44%的交易以現金的形式完成(數字支付滲透率56%),這與中國十分不一樣。根據Worldpay,2023年中國僅有5.8%的交易額以現金完成,明顯小於東南亞。

東南亞的現金支付仍然流行的原因有三個。其一,東南亞國家的銀行服務普及率仍然較低,限制了電子支付的發展。根據谷歌、淡馬錫、貝恩諮詢的《2022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東南亞6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泰國、菲律賓)中,僅新加坡實現了大部分居民(88%)能夠充分享受銀行服務,而其余國家中的部分甚至絕大部分居民尚未被銀行服務完全滿足,印尼、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分別有81%、75%、54%、46%、28%的居民未被銀行服務完全滿足。其二,東南亞消費者對在線支付的信任度較低,主要源於電商欺詐風險和售后服務不完善。消費者傾向於選擇貨到付款(COD),以規避「付款后不發貨」或「商品不符」的風險。其三,支付基礎設施和受理網絡此前尚不完善,另外東南亞各國之間的跨境轉賬系統亦在逐步建立。

數字支付有望快速發展。新冠疫情后,東南亞居民逐漸改變支付習慣。根據波士頓諮詢,疫情后,56%的東南亞居民的現金支付頻率下降,33%的消費者在疫情期間首次使用電子錢包,26%的消費者首次使用二維碼支付。電商的普及有望推動數字支付發展。東南亞電商GMV由2022年的1,300億美元提升至2024年1,590億美元,貝恩諮詢預計到2030年,這一規模將達到3,700億美元,我們認為隨着電商行業發展,數字支付的普及度將進一步增加。數字支付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東南亞各國逐步建立本地快速支付系統。例如2019年印尼央行發佈了QRIS系統,即印尼的標準化二維碼支付系統。此外東南亞銀行卡積極拓展受理渠道,不僅增加對ATM、POS等傳統受理機具的投入,還增加了手機、公用電話、家用電話和電腦等受理終端。此外,東南亞各國的跨境支付系統逐步建立。例如,2021年4月,泰國中央銀行(BOT)和新加坡金管局(MAS)正式將泰國即時支付服務商PromptPay和新加坡本地實時支付服務商PayNow實現打通。

電子錢包和銀行卡支付是主流的數字支付方式

東南亞主要的數字支付方式可以分為卡支付、電子錢包、A2A支付、先買后付(BNPL):

1) 卡支付。即傳統的儲蓄卡和信用卡支付模式。發卡和收單及機構均為銀行。根據Worldpay,在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Visa和萬事達佔據主導地位。而越南和新加坡的本地卡組織品牌的市佔率顯著高於前述國家,市佔率約30-45%。

2) 電子錢包。收單和發卡機構既有可能是銀行,又有可能是電子錢包或者第三方收單機構。東南亞的電子錢包與國內的支付寶和微信錢包類似,既可以直接儲存現金支付,又可以連接銀行卡支付。

3) A2A支付。一種可以繞過卡組織,資金直接從一個銀行賬户到另一個銀行賬户的支付方式(銀行轉賬),在東南亞的電商業務和線下面對面支付中均有應用,消費者的使用體感與電子錢包類似。馬來西亞的FPX、印尼的BI-FAST和泰國的PromptPay這些實時電子支付系統為A2A支付提供了基礎。

4) 先買后付(BNPL)。BNPL是一種類似於信用卡分期的付款方式,為消費者提供了靈活的分期付款方案。與信用卡不同的地方在於,BNPL不向消費者收手續費,而是向商户收取佣金,以及向消費者收取逾期的違約金。

與中國消費者主要使用電子錢包不同,卡支付和電子錢包支付在東南亞都較為普遍。在國內,電子錢包已成為當前主流的支付手段,2023年GTV佔比可以達到69%。與中國不同,在東南亞的電商和線下面對面支付場景中,信用卡和儲蓄卡仍被廣泛使用,這一點和歐美國家類似。2023年東南亞卡支付的GTV佔比為29.7%。與此同時,大量沒有被傳統金融機構充分服務的東南亞消費者為電子錢包的發展提供了機會,電子錢包亦是東南亞消費者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2023電子錢包的GTV佔比為28.4%。

A2A是一種在中國較為罕見的支付方式,在東南亞的電商場景中被廣泛使用。A2A是account-to-account的縮寫,資金在這一模式下可以直接從消費者的銀行賬户轉移至商家的銀行賬户。特點是交易速度快,幾乎是實時的,同時因為無需經過卡組通道,商家的交易成本會降低。因此A2A支付在東南亞的電商場景中被廣泛使用。在中國,由於支付寶和微信錢包這類非A2A的電子錢包快速佔領了消費者心智,導致A2A支付模式在中國並不普及,2023年A2A支付的GTV佔比不足0.4%。

東南亞各國情況不盡相同。印尼和越南消費者的支付偏好類似,電子錢包占數字支付GTV的50%以上。泰國的電子錢包占比亦約50%,不同的地方在於A2A支付在泰國更普遍,44%的電商支付額採用了A2A模式。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的卡支付則更為主流,新加坡尤甚,卡支付可以佔其數字支付GTV的69%。此外,除新加坡外,其余東南亞國家仍在大規模使用現金支付,現金佔整體支付額的比例約30-40%。

微信&支付寶式的獨角獸尚未出現

東南亞各國以本地支付商為主,競爭格局分散。東南亞地區的支付手段相當多元化,僅有ShopeePay依託其電商體系被多個國家大範圍使用,大部分國家的消費者偏好使用本國的支付方式。在東南亞各國內部,不同於國內支付錢包端的寡頭壟斷格局,各支付商之間的競爭仍然激烈。根據Boku&Juniper Research在2023年的調研統計,中國消費者30天內分別有81%和78%使用過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斷層領先於第三名的抖音支付(略超30%)。若以此為寡頭壟斷的標準,東南亞各國中僅有菲律賓的Gcash在當地具有一定壟斷性質。

印尼:DANAShopeePayGopayOVO之間沒有明顯差距,多家公司的股東有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身影。

1. 根據Boku&Juniper Research在2023年的調研統計,30天內印尼有50%-70%的消費者使用過DANA、ShopeePay、Gopay、OVO這四個支付方式,差距並不明顯。

2. DANA:由螞蟻金服和印尼Emtek集團共同創立,被稱為「印尼人的支付寶」。通過DANA,印尼消費者可以方便地進行手機話費充值、賬單支付、繳付水電費、繳納社保、賬單分期等常見電子錢包服務。公司官網信息顯示2024年DANA Bisnis 擁有 2 億用户和 100 萬家中小企業合作伙伴。

3. ShopeePay:東南亞電商平臺 Shopee 推出的電子錢包,2018 年在印尼上線,目前已服務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等國的消費者。此外,ShopeePay目前已經接入印尼官方的二維碼支付系統QRIS,從而可以接受其他非Shopee支付方式。ShopeePay的母公司是冬海集團(SEA),SEA由騰訊持股18.15%。

4. Gopay:印尼超級應用Gojek(現為GoTo)於2016年推出的電子錢包,最初用於支付Gojek的打車、外賣等服務,后擴展至通用支付場景。Gojek於2021年與電商平臺Tokopedia合併,成立新集團GoTo。GoTo背后股東包括阿里和騰訊。

5. OVO:成立於2017年,由印尼力寶集團(Lippo Group)孵化,早期作為線下商場支付工具,后轉型為全場景電子錢包。OVO成立后,陸續與Grab和Tokopedia達成戰略合作,成為Grab和Tokopedia的默認支付方式之一。

菲律賓:Gcash展現出壟斷的趨勢,曾獲螞蟻投資。

1. 根據Boku&Juniper Research在2023年的調研統計,30天內菲律賓有接近100%的消費者使用過Gcash,遠超排名第二的數字支付手段Maya(28%)。

2. Gcash:由菲律賓電信公司Globe Telecom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Mynt運營,成立於2004年,最初為短信匯款服務,后轉型為多功能移動支付平臺,提供手機充值、賬單支付、轉賬、線上購物等服務,並支持二維碼支付和虛擬信用卡。公司官網顯示Gchash擁有9,400萬註冊用户。值得一提的是,Gcash的背后也能看到中國公司的身影,其母公司Mynt曾於2017年獲得螞蟻集團的投資。

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的行業格局介於印尼和菲律賓之間,沒有企業表現出壟斷勢頭,但都有一個支付手段相對更受消費者的青睞。

馬來西亞:Touchn Go使用比例最高,ShopeePayFPX位列二三。

1. 馬來西亞支付行業尚未形成壟斷或寡頭格局。根據Boku&Juniper Research在2023年的調研統計,30天內馬來西亞有接近80%的消費者使用過Touch’n Go。ShopeePay和FPX的使用比例差距不大,均約60%。

2. Touch’n Go:馬來西亞出行生態系統數字化轉型巨頭,於1997年推出無接觸智能卡系統,廣泛應用於馬來西亞的高速公路通行費、公共交通、停車場等電子支付場景。Touch 'n Go電子錢包是一個集數字錢包與在線交易功能於一體的平臺,用户可通過移動應用程序實現支付、轉賬以及訪問多種金融服務。目前,Touch 'n Go出售超過8800萬張Touch 'n Go卡,並擁有超過1.6萬個充值點,是馬來西亞最受歡迎的電子錢包之一。

3. FPX:馬來西亞領先的在線支付系統,由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的子公司PayNet運營。FPX 允許用户使用其互聯網銀行憑證直接從銀行向賬户進行實時支付,非常適合電子商務和賬單支付。目前已成為馬來西亞數字支付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泰國:TrueMoney最流行,銀行賬户支付、ShopeePayPromptPay緊隨其后。

1. 根據Boku&Juniper Research在2023年的調研統計,30天內泰國有超過80%的消費者使用過TrueMoney。緊隨其后的是銀行賬户支付,使用比例接近60%,ShopeePay和PromptPay的使用比例不足50%。

2. TrueMoney:隸屬於Ascend Group的東南亞金融科技公司,由正大集團(Charoen Pokphand Group)和螞蟻金服合資經營。TrueMoney通過其錢包應用程序提供多種金融服務,包括無現金支付、手機充值、賬單支付等。TrueMoney在泰國以外的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也有業務拓展,主要是提供跨境匯款等服務。目前,TrueMoney已在泰國和全球 40 個國家/地區的 700 多萬個地點提供掃描付款服務,是推動泰國數字支付普及的重要力量。

3. PromptPay:泰國銀行旗下的數字支付平臺。PromptPay支持通過手機號碼或公民身份號碼以更低的費用提供轉賬服務。除了支持基本的轉賬和支付功能外,PromptPay還被政府用於社會福利發放,通過直接使用收款人的公民身份證號碼,將資金精準發放給目標受益人。是泰國邁向無現金社會的關鍵組成部分。

越南:MoMo是最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賬户支付、ZaloPayShopeePay的使用比例稍低。

1. 根據Boku&Juniper Research在2023年的調研統計,30天內越南接近80%的消費者使用過MoMo。銀行賬户支付、ZaloPay和ShopeePay的使用比例接近60%,小幅落后於第一名的MoMo。

2. MoMo:越南領先的電子錢包和支付平臺,由Online Mobile Services Joint Stock Company運營。截至2024年10月,MoMo已擁有超過3000萬用户,是越南數字支付市場的主要參與者。MoMo應用程序支持多種金融服務,包括支付、轉賬、票據支付、手機充值,以及購買門票和電影票等服務。MoMo與越南 70 多家銀行和金融機構以及 300,000 個支付接受點合作,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廣泛的用户基礎和市場貢獻使其成為越南數字經濟的重要推動者。

3. ZaloPay:由VNG公司開發的越南領先數字支付平臺,提供支付、轉賬和財務管理等服務。ZaloPay 既可以作為獨立的移動支付應用運行,也可以直接作為越南排名第一的通訊應用 Zalo 的集成產品使用。ZaloPay龐大的基礎用户羣體使其成為越南第二大熱門的電子錢包。

互聯網信貸:市場潛力大,盈利空間高

東南亞互聯網信貸市場正迎來快速擴張的黃金期。得益於人口結構健康、互聯網滲透率提升和部分國家較低的槓桿率,2022-2024年東南亞互聯網信貸行業貸款余額已由480億美元增至710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2,000-3,000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約23%;儘管當前滲透率僅1.8%,低於17年時中國的3.2%(21年已達10%),藴含着可觀的增長空間。消費信貸是東南亞互聯網信貸市場的主流產品,佔比高達79%,且平均貸款額小(如SeaMoney僅18美元)、期限短(如信也科技在印尼的貸款多在6個月內)。東南亞貸款的風險相對穩定,SeaMoney的不良率甚至低於國內。同時東南亞國家數字貸款利率上限較寬松(如印尼日息0.3%、泰國最高33%年利率、菲律賓月利15%),為平臺提供了可觀的盈利空間。需要強調的是,高定價和低風險同時出現可能是因為小額、短久期的貸款產品更利於處理風險,同時也可能因為更高的定價上限導致同樣風險水平的借款人被授予了更高的定價。

市場潛力大

互聯網信貸行業規模快速增長。東南亞各國的消費市場日益增長,人口結構相對健康,部分國家居民槓桿率較低,互聯網滲透率逐漸提升,為互聯網信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根據貝恩諮詢、谷歌、淡馬錫聯合發佈的報告,2022-2024年東南亞互聯網信貸行業(數字貸款)貸款余額由480億美元提升至710億美元,並且預計將在2030年提升至2,000-3,000億美元,2024-2030年CAGR中值將達到23%。

互聯網信貸行業滲透率距離中國目前水平仍然有差距。我們將互聯網信貸貸款余額與GDP的比視作互聯網信貸行業的滲透率。中國的互聯網信貸行業在2017-2021年期間快速發展,滲透率由3%提升至10%。2023年,東南亞的互聯網信貸滲透率僅1.8%,低於2017年的中國(由於數據可得性,最早僅到2017年),這表明東南亞的互聯網信貸市場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消費信貸是東南亞互聯網信貸市場的主流產品。根據淡馬錫的報告,2023年數字貸款中的79%的為消費貸,小微貸佔比較小。這與中國的情況有差異,中國互聯網信貸市場中,小微貸和消費貸的發展較為均衡,2017-2021年消費貸的佔比在45-60%之間。

風險可控

東南亞貸款風險相對平穩。或許是得益於單筆貸款金額較小(SeaMoney的貸款平均余額僅有18美元),同時互聯網信貸公司數字化風控能力較強的原因,印尼市場的貸款風險相對可控,2022年后的不良率大致維持在2.4-3.3%的範圍內。泰國個人消費貸款的風險表現同樣穩定,不良率約2.5-3.0%。此外Sea旗下的SeaMoney在東南亞多個國家經營數字借貸業務,如印尼、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截至1Q25,SeaMoney的90天+逾期率為1.1%,1Q23以來維持在約1-1.5%之間,低於國內的互聯網消費信貸平臺的2-4%。

東南亞的數字貸款產品筆均小,久期短監管規定的額度上限通常小於國內,我國監管對於單一借款人的授信額度上限的規定是20萬人民幣,而除印尼外的東南亞國家規定的授信額度上限通常不超過2萬人民幣,且經常與借款人的收入掛鉤,泰國監管規定的數字個人貸款上限更是僅約4,310人民幣。實際上,互聯網信貸平臺在展業中又普遍遠遠小於各國監管的上限,2024年末SeaMoney的貸款平均余額僅為18美元,信也科技2024年在印尼發放的貸款平均金額為1,091人民幣,遠小於國內互金平臺平均約1萬人民幣的筆均金額。東南亞貸款的久期同樣更短,信也科技在印尼發放的絕大部分貸款的期限小於6個月,短於國內的8-12個月。

貸款久期短、筆均小使得風險處理更加靈活。筆均小意味着借款人的還款壓力小,久期短意味着存量風險處理快,我們認為這都有助於互聯網信貸公司應對風險波動。

利率管制較寬松

產品定價上限更高。部分東南亞國家的監管規定了數字貸款產品的利率上限,通常高於國內水平。國內互聯網金融平臺通常將年利率IRR 24%視作貸款定價上限,僅少部分平臺和商業銀行的貸款定價最高為IRR 36%。東南亞各國對貸款定價的要求各不相同。例如,印尼OJK此前發佈《調整經濟優惠限額,加強金融公司網上貸款安排和先買后付計劃》,將2025年金融科技公司(LPBBTI)的短期消費貸款日息上限規定為0.3%;泰國的Nano FinancePersonal Finance的定價最高為33%25%;菲律賓的貸款有效利率最高不超過15%每月。

更高的貸款定價為當地的互聯網信貸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盈利空間。國內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曾經經歷過一輪行業性的費率下降,各平臺普遍將貸款定價降至24%以下。以奇富科技為例,2019年公司的貸款定價在30%左右,同年的ROE可達43%,后因定價下調,ROE逐步降至20-25%。我們認為東南亞市場的高定價將支撐當地平臺的盈利能力。

東南亞的消費信貸行業的定價高於國內,但風險卻較為穩定,SeaMoney90天逾期率甚至低於國內平臺,似乎過於完美。我們認為這種風險和定價之間「過於」完美的平衡是犧牲了貸款額度和期限的(東南亞消費貸的筆均小、久期短);另外需要強調的是,由於定價上限更高,因此即便是同樣風險等級的客羣,在東南亞也可能被授予更高的定價,進而產生定價高,但卻風險低的結果。

多元化的競爭格局

東南亞各國的數字信貸行業呈現出多樣化的競爭格局,各平臺根據市場需求和用户特點提供不同的金融產品。印尼市場中,數字信貸平臺專注個人小額貸款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在貸余額差距較小,信也科技下的AdaKami淨資產規模最大;新加坡的Funding Societies和Validus專注於小微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GrabFinance同時提供小微貸和消費貸產品,新加坡的產品利率在東南亞屬於較低水平;越南的Home Credit和JACCS提供消費貸款,涵蓋家電、汽車等消費品;菲律賓的Tala和Digido主要提供個人消費,Digido的貸款定價較高,日息可達1.5%;泰國的TrueMoney憑藉True Corporation的資源,提供多樣的消費貸款服務,其年化25%的貸款定價上限與國內的互金平臺類似。另外需要強調的是,很多東南亞的數字信貸公司在多國展業,為不同國家的消費貸提供信貸支持。總體來看,東南亞的消費信貸行業的競爭格局仍然分散,小額、高頻、高定價是普遍特點。

2018年以來信也科技逐步探索出海東南亞的機會,截至1Q25,印尼的AdaKami和菲律賓的Juanhand已分別成為當地第3大和第1大的互聯網貸款平臺。

保險科技:處於初期發展階段

東南亞保險科技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具備發展潛力。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加持下,東南亞的保險行業效率有望提升。當下東南亞的保險滲透率較低,同時數字基礎設施正加速建設,互聯網普及率快速上升,未來有望共同支撐保險科技市場的快速增長。保險科技平臺(Insurtech Marketplace)、全棧保險科技 (Full-stack Insurtechs)、保險科技賦能(Insurtech Enabler)三大模式並行,各自發揮數字經紀、科技承保與B端賦能的優勢,加速東南亞保險科技生態的多元化與深度融合。

東南亞保險科技市場具備發展潛力

保險科技是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優化保險產品設計、銷售、理賠等全流程的創新解決方案。保險科技對於傳統保險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營銷渠道線上化:從傳統保險依賴代理人、銀保渠道的「人海戰術」的營銷模式,轉變為網絡比價平臺、直銷網站、APP、跨渠道動態營銷等銷售新渠道。營銷線上化是保險科技最主要的特點。

2. 經營模式優化:產品設計、定價和運營等模式升級,如基於互聯網場景的微保險和基於用户行為/用量的保險。

3. 基層架構演變:用户信息管理、徵信體系等基礎架構更加穩固;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應用促進了用户賬户的統一管理,使信息管理更安全可靠。

受益於保險滲透率低、數字化進程加速趨勢影響,我們認為東南亞保險科技市場有望迎來高速增長。目前東南亞部分國家的保險滲透率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地區經濟發展有望提高人們的保險意識,推動保險滲透率逐步上升。另一方面,近年來東南亞地區數字化趨勢明顯,2024年初東南亞主要國家互聯網滲透率約60-90%,好於2015年的中國。我們認為,市場發展紅利疊加技術重構將推動東南亞保險科技行業實現快速增長。

東南亞不同國家保險市場發展存在較大差異。1)新加坡作為東盟第一大保險市場,其保險市場發展高度成熟。2023年新加坡保險深度為9.2%,保險密度為7,799美元,居全球前列。2)馬來西亞和泰國的保險市場滲透率在東南亞各國中處於中間位置,2023年馬來西亞和泰國的保險深度分別為5.2%和5.3%,高於中國的3.9%。3)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保險市場仍有待開發。2023年越南、菲律賓和印尼的保險深度分別為2.3%、1.8%和1.3%,保險意識不足和費用負擔問題是阻礙保險行業發展的主要挑戰,但中產階級擴大和收入增長趨勢也為市場提供了潛力。

在保險科技市場中,東南亞地區呈現保費增速快、成長潛力高的特徵,目前泰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市場規模較大。根據貝恩諮詢,東南亞保險科技的保費規模(壽險首年標準保費(APE)+非壽險的總保費(GWP))從2022年的18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24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保費規模將達到75億美元。考慮到東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的較大潛能,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保險意識的不斷提高,我們認為未來東南亞的保險市場擁有較大的增長潛力。2024年泰國、馬來西亞和新加的保費規模分別達到9億、5億和5億美元,在東南亞國家中排名靠前。

東南亞的保險科技滲透率低於中國。相較於我國保險科技市場「技術+場景」深度融合的成熟生態,東南亞市場仍處於標準化產品主導的早期發展階段。東南亞的傳統代理人和經紀渠道佔主導,消費者傾向獲得面對面諮詢。而中國的線上直銷和「嵌入式保險」模式(如電商、出行平臺內保單)已經相對成熟。此外東南亞數字基礎設施的普及率相比中國仍然落后。2021年,東南亞的保險科技行業滲透率約1.5-3.1%,而中國為8.8%(中國的保險科技行業滲透率指線上壽險和健康險的總保費(GWP)在壽險和健康險GWP中的佔比)。

保險科技的三類業務模式

東南亞的保險科技行業主要有三類業務模式,包括保險科技平臺(Insurtech Marketplace)、全棧保險科技 (Full-stack Insurtechs),以及保險科技賦能(Insurtech Enabler)。前兩者主要面向C端消費者,二者的核心區別在於全棧保險公司持有保險牌照。保險科技賦能公司則主要面向B端,為保險公司提供SaaS或API等數字化技術支持。

保險科技平臺

保險科技平臺扮演的角色是數字經紀人,為投保人提供保險公司的各類保險產品。平臺為不同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提供對比工具,清晰展示各項產品在價格與保障範圍上的差異。在這一模式下,平臺僅負責保險產品的銷售,一般不承擔保單風險,也通常不參與產品設計或理賠,商業模式和傳統保險經紀人類似,根據保險產品的銷售情況,獲取佣金。由於業務模式簡單,保險科技平臺可能是最容易進入市場的一種模式,但可能難以做到差異化,后續可能需要向全棧保險科技模式轉變。

新加坡的 MoneySmart Group是東南亞領先的保險科技平臺之一,平臺不僅提供保險產品,還涵蓋貸款、信用卡和儲蓄產品等。2018到2023年,MoneySmart實現了34%的收入複合增長率,2022與2023年兩年合計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地區合計促成了750,000筆交易(包括保險、信用卡、貸款和投資理財產品)。2022年,MoneySmart打造了全數字化保險生態平臺Bubblegum,為投保人提供旅行、汽車和個人意外險等多種選擇。與母品牌MoneySmart僅銷售保險公司設計的既有產品不同,Bubblegum能夠與保險公司合作,為其用户設計並提供更符合需求的保險產品,而承保仍由保險公司完成。

泰國的Roojai和印尼的Lifepal也是當地的大型保險科技平臺。Roojai成立於2016年,與多家保險公司合作提供車險及健康險等產品。Roojai正逐漸向全棧保險科技模式轉型,2023 年 7 月,Roojai 集團戰略性收購了 FWD General Insurance Public Company Limited,並將其更名為 Roojai Insurance Public Company Limited,正式獲得承保一般保險產品的牌照,為成為全棧保險科技公司打下基礎。2024 年銷售的汽車保險將由 Roojai Insurance 自行承保。Lifepal是印尼最大的保險商城,成立於 2018 年,為當地客户提供汽車險和健康險等保險產品。

全棧保險科技

棧保險科技公司的服務幾乎可以覆蓋保險產業鏈的各個方面,包括產品設計、覈保、銷售、理賠等。該模式下,保險科技公司主要服務C端消費者,本質上是以技術驅動的新型保險公司,擁有保險牌照或與保險公司合作承保,提供線上高效服務。核心定位是「科技公司+保險公司」的混合體,特點是快速迭代的產品和數據驅動的定價。全棧保險科技的模式與其他模式的最大區別在於全棧公司有獨立的保險牌照,公司既是銷售渠道又是承保者,有償付義務,可自主定製產品和定價。簡單説,全棧公司是科技屬性較強的保險公司,通過承擔風險賺取利差、死病差、費差。

Igloo(前身Axinan)是新加坡首家純線上全棧保險科技公司,主要提供包括汽車、電商、電子設備、旅行等方面的各類財產險。目前Igloo 已在東南亞八個國家設立辦事處,擁有馬來西亞納閩金融服務管理局發放的通用保險牌照。公司業務團隊涵蓋精算、商務拓展、產品研發、市場營銷及運營管理等多個專業領域,具備跨市場、本地化的綜合能力。自2016年成立至2025年,公司已累計發放 6.5 億份保單。

Sunday Insurance是泰國的全棧式保險科技公司,擁有泰國和印尼的保險牌照。Sunday 通過自建的數字化平臺提供一站式服務,從AI驅動的精準覈保與動態定價,到線上銷售與電子簽單,再到自動化理賠與賠付監控,覆蓋產品設計、承保、分銷、理賠和客户服務全鏈路。Sunday Insurance主要銷售健康險、車險、旅行險和電子設備保險等財產險。自2017年成立以來,Sunday Insurance已銷售超過100萬份保單,服務了超過700家當地企業。

保險科技賦能

保險科技賦能的模式主要面向B端保險公司。賦能型保險科技公司專注為保險公司、經紀人和其他平臺提供數字化技術和系統解決方案(SaaS、API等),包含承保系統、保單管理、分銷渠道平臺、智能客服等。這類公司不直接銷售保險產品,而是作為技術基礎設施或運營合作伙伴存在,本質上是B2B服務商,通過技術幫助傳統保險機構或新渠道實現數字化轉型。賦能型保險科技公司通常覆蓋多個環節,可提供從產品設計、覈保引擎、承保系統,到分銷渠道、理賠管理、客户服務等端到端的解決方案。

保險科技賦能模式主要通過軟件訂閲費、實施費或交易服務費獲取收入。客户為保險公司、銀行、電商等機構,這些客户為使用其平臺支付固定訂閲費或每張保單處理費。個別企業也可通過技術成果分成等模式獲利。與平臺模式不同,保險科技賦能模式無保費收入,也不收取佣金。

新加坡的Peak3是保險SaaS 解決方案提供商,前身是ZA Tech。Peak3的核心產品Graphene是一套雲原生保險核心系統和編排平臺,通過開放的 API 和模塊化架構,為保險公司、代理及平臺合作伙伴提供從產品設計、定價覈保到分銷渠道管理和理賠流程自動化的全流程編排服務。Peak3以SaaS模式運營,向保險機構和大型生態平臺(如 Lazada、Grab、Klook 和 Carro)收取訂閲費及技術服務費。

虛擬資產:普及度高,監管環境向好

東南亞的虛擬資產接受度較高,全球數字貨幣採用指數排名前20的國家中,有6個來自東南亞地區,其中印度尼西亞位列全球第3,排名最高。印尼的數字貨幣交易金額在東南亞地區最高,主要受交易機會驅動。友好的監管環境可能是東南亞虛擬資產市場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東南亞政府普遍採取謹慎支持的態度,重視風險,但也積極擁抱新興產業,其中新加坡的監管體系最為完善。

東南亞虛擬市場不斷增長

隨着數字化技術的快速發展,虛擬資產已逐漸成為東南亞地區金融科技領域發展的新焦點。虛擬資產是基於加密技術、分佈式賬户或類似技術,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資產。具體而言,虛擬資產包括數字貨幣(如比特幣BTC)、穩定幣(如泰達幣USTD )、資產代幣化(如以證券或資產支持的代幣、數字藏品 NFT)等。

① 數字貨幣(Cryptocurrency) 是一種使用密碼學原理來確保交易安全及控制交易單位創造的交易介質。2009年,比特幣正式發行併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為數字貨幣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② 穩定幣(Stablecoin)是與法幣或貴金屬等資產掛鉤的加密資產,旨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價格,以便用户避免數字貨幣市場中常見的波動性風險。

③ 資產代幣化(Tokenization)是將真實世界中的資產,如股票、債券、房地產等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化,並將其表示為可交易的代幣。

與傳統資產相比,虛擬資產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徵:1)數字化和虛擬化,不具備有形的實物形態,能通過電子化途徑存儲或者轉讓;2)使用加密技術,包括對稱密鑰、非對稱密鑰和哈希算法,力求使數據在認可的參與者範圍內安全傳輸;3)去中心化,運用分佈式賬户或類似技術來記載、管理信息和數據,以實現記錄的唯一性、連續性和不可篡改性。

全球數字貨幣市場規模持續增長,現貨、衍生品交易規模突破新高。根據數字貨幣數據追蹤平臺CoinMarketCap的數據顯示,全球數字貨幣市場總資產規模從2018年的0.13萬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3.25萬億美元,其中比特幣 (BTC) 市值佔比56.4%,在數字貨幣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市場活躍度方面,2024年全球數字貨幣持有者規模增長13.0%,持有人數從1月的5.83億人增加至12月的6.59億人。此外根據Crypto.com估算,約有30-120萬人通過投資美國現貨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持有比特幣。此外,數字貨幣市場的交易金額也在不斷上升。

數字貨幣在東南亞地區普及度高。根據區塊鏈分析公司Chainalysis提供的2024年全球數字貨幣採用指數排名前20的國家中,有6個來自東南亞地區,包括印度尼西亞(排名第3)、越南(排名第5)、菲律賓(排名第8)、巴基斯坦(排名第9)、泰國(排名第16)和柬埔寨(排名第17)。2023年7月-2024年6月中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CSAO)的虛擬貨幣流入規模超過7,500億美元,在全球中佔比16.6%,僅落后於北美和西歐。

印尼的數字貨幣接收額顯著高於其他東南亞國家。2023年7月-2024年6月,印尼的數字貨幣接收額達到1,571億美元,高於東南亞的其他國家,並且在更大範圍的CSAO地區也排名最高。越南排名第二,略超1,000億美元;泰國排名第三,超過500億美元;新加坡、菲律賓緊隨其后,接近500億美元;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相對落后,約200億美元。作為對比,同一時期美國的數字貨幣接收額約9,000億美元,英國超過2,000億美元。

交易機會驅動印尼的數字貨幣市場增長。2023年7月-2024年6月印尼的數字貨幣接收額增長接近200%,高於東南亞的地區的其他國家。其他國家如新加坡的數字貨幣市場增長主要由於監管環境逐步完善,同時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快速發展。印尼的數字貨幣市場增長則主要由交易驅動,印尼本地數字貨幣交易所所接收的資金中,有超過三分之一(43.0%)來自單筆金額介於 1 萬至 100 萬美元之間的轉賬,表明這些資金流動可能主要由專業交易活動驅動。同時,在全球接收數字貨幣價值排名前列的國家中,印尼在單筆 1,000 至 10,000 美元的交易佔比也位居最高,進一步凸顯了該市場在中小規模交易領域的高度活躍。

監管環境整體向好

東南亞各國中,新加坡監管對數字資產最為友好。根據Social capital markets的全球前20個對數字貨幣最友好的國家的榜單,東南亞國家中的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上榜,分別位列第4和18位。

與印尼以及其他國家相比,新加坡的主要優勢是清晰的法律框架。新加坡將數字貨幣分為三類,即實用型代幣(Utility Token)、證券型代幣(Security Token)、支付型代幣(Digital Payment Token),實施差異化監管。證券型代幣相關的業務需要遵守《證券及期貨法》。新加坡金管局(MAS)負責所有數字支付代幣(DPT)和穩定幣相關監管,支付型代幣業務需要遵守《支付服務法案》(2020年生效)《支付服務(修訂)法案2021》(2024年生效),需要獲得DPT牌照。MAS還發布了穩定幣監管框架,明確將新加坡元和其他G10貨幣掛鉤的穩定幣視為「MAS監管穩定幣」。 MAS持續完善監管框架,2024年生效的《支付服務(修訂)法案2021》擴大了MAS監管範圍,主要包括擴大DPT的定義、加強跨境轉賬監管、以及加強反洗錢與打擊恐怖主義融資監管。

印尼不支持數字貨幣作為支付手段,但允許數字貨幣的交易。2018 年印尼央行表示禁止支付系統和金融機構處理加密貨幣交易,禁止將加密貨幣用於支付。但同樣在2018年,印尼貿易部期貨交易所監管委員會(Bappebti)將數字貨幣視作大宗商品的一類,使得數字貨幣的交易在印尼合法化。此外印尼於2023年7月正式成立國家交易所,進一步加強投資者保護,降低投資者的法律風險。

印尼監管體系逐漸發生轉變。自25年1月10日,印尼加密貨幣交易的監管主體已經從Bappebti轉移至OJK,同時部分職責則劃歸印尼央行。除了監管主體變動外,監管內容本身同樣有變化。新的監管體系下,監管引入「數字金融資產」(digital financial assets)這一更廣泛的概念,涵蓋的不僅是數字貨幣,也包括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新型數字金融工具。另外OJK還取消了擬任加密資產實物交易商(CPFAK)的概念,僅保留加密資產實物交易商,並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組織者框架(FSTI)。

東南亞其他國家對虛擬資產普遍也採取類似的謹慎支持的態度,不斷出臺並細化監管框架,強調風險控制和投資者保護。值得注意的是,越南政府此前對加密貨幣採用嚴格禁止的立場,但2024年以來,政府態度也出現松動,開始研究立法管控,而非一律禁止。

東南亞各國監管的落地節奏和力度超出行業預期,或者有新的監管文件出臺,也可能影響行業的展業策略和經營狀況。宏觀經濟波動可能對東南亞金融科技的發展造成擾動。另外由於數據可得性,報告中的部分數據並不是最近的數據,可能存在一定滯后性。

本研報中涉及到未覆蓋個股內容,均系對其客觀公開信息的整理,並不代表本研究團隊對該公司、該股票的推薦或覆蓋。

(轉自:華泰證券研究所)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