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券商國際化質與量的深度角力——2024年中國券商跨境業務競爭力全景解析

2025-06-05 21:37

券商國際化質與量的深度角力

2024年中國券商跨境業務競爭力全景解析

券業行家,篤行天下。

歡迎留言,如果認同,請傳播正能量。

日內瓦聯合聲明公佈之際,行家關注到在跨境業務賽道,業內矚目的頭部券商,體現出驚人的實力。

營收斷層:從百億規模到5億瓶頸的兩極分化

2024年,150家券商業績為近三年新高:營業收入合計4,059.02億元,同比增長11.15%;淨利潤1,672.57億元,同比增長21.35%。

業績的增長,一方面來自本土市場的潛力挖掘。另一方面,國際業務收入顯著提升,已成為驅動券商邁向新發展階段、開闢增長新空間的關鍵引擎。

規模競賽下的結構性真相

2024年,頭部券商境外業務收入呈現分層,從佔公司營收比重來看:中金公司國際業務收入53.08億元,佔公司營收比重達24.88%,為頭部券商中最高,凸顯其"跨境投行"戰略的聚焦效應。數據顯示,中金公司2024年中資企業全球股本融資、中資企業全球IPO融資、中資券商中資企業境外債承銷等核心指標均位居行業第一,投行完成近400單海外及跨境項目,交易規模合計超9000億元。

中信證券境外收入109.48億元,佔總營收比例達17.16%,憑藉跨境財富管理、交易清算等全業務鏈佈局展現出穩健的全球化底盤實力。  

華泰證券以143.40億元境外收入位居行業首位,但剔除127.55億元出售美國子公司Asset Mark的一次性收益后,常規業務收入約15.85億元,反映出其國際化轉型期的業務波動。

相比之下,國信證券(1.94億元)、申萬宏源(4.46億元)等老牌券商境外收入不足5億元,行業收入呈現兩極分化的格局。 

業務結構的本質差異

頭部機構的收入分化,本質是業務模式的差異。

中信證券、華泰證券依託資本優勢構建跨境財富管理、交易清算等全生態,而中金公司聚焦跨境投行等高附加值領域。

在港股市場,中金公司2024年擔任保薦人的19單港股IPO項目融資38.35億美元。這種專業化分工,在跨境併購領域尤為顯著:中金公司全年完成188億美元跨境併購業務,佔同期中資券商出海併購總量的32%,主導美的集團巴西新能源基地32億美元跨境併購等標誌性項目。  

價值創造能力的核心比拼

在毛利率這一核心指標上,行業分化達到頂點。

頭部券商中,中金公司以59.38%的境外業務毛利率位居行業前列,中信證券(59.01%)、國泰君安(57.39%)緊隨其后。三者均通過跨境IPO、結構化衍生品等輕資產業務構建高回報模型。

差異化發展路徑:行業競爭的多維透視

資本市場的深度參與者角色

頭部券商在跨境資本市場呈現不同競爭策略。

2024年,中金公司作為保薦人主承銷港股IPO項目19單,主承銷規模38.35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一 ;作為全球協調人主承銷港股IPO項目24單,主承銷規模20.13億美元,排名市場第一 。中信證券則在中資離岸債承銷領域表現突出,全年承銷規模50.48億美元。華泰證券通過科技賦能構建全球交易平臺,連接香港、紐約、倫敦等國際金融中心,港股IPO保薦項目數量位居市場第三。  

新興市場的前瞻佈局

當多數券商聚焦香港、紐約等成熟市場時,頭部機構已前瞻性佈局東南亞、中東等增長極。

2024年,中金公司深度參與"一帶一路"沿線資本配置。近期,中金公司迪拜國際金融中心分公司正式開業,致力於成為連接中國與海灣地區的雙向投資銀行樞紐和戰略性橋樑。華泰證券獲得越南證券市場直接交易資格,成為首家獲批該資格的中資券商,其新加坡子公司股權衍生品業務覆蓋東南亞多國標的。  

合規與品牌的雙重積澱

合規能力成為跨境業務的核心壁壘。中信證券國際通過65億元增資強化資本實力,年末總資產達506億美元,為拓展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提供支撐。 中金公司連續多年獲香港聯交所"最佳上市保薦人"稱號,其跨境業務內控流程獲美國PCAOB認證,在港股IPO市場,市值前50的中資企業中68%選擇其作為保薦機構。 

行業趨勢:從規模競爭到價值競爭的範式轉換

政策紅利催生業務創新

跨境理財通、互換通等機制深化,推動高淨值客户全球化配置需求爆發。

中金公司"中國50"買方投顧體系規模達870億元。2024年,中金公司深化綠色金融創新,協助綠色相關領域的交易規模超4500億元,參與創設銀行間市場首個「可持續發展+轉型+兩新」主題債券籃子,落地覆蓋綠色投資領域的基金規模超過370億元,並作為唯一中資投行助力財政部成功發行首筆離岸人民幣綠色主權債券,吸引國際資金支持我國綠色低碳發展。

中信證券境外數字化交易平臺連接全球15個市場,日均交易規模突破200億元,科技賦能下的交易業務毛利率提升至45%。  

人才與生態的全球化競賽

頭部機構的國際化競爭,本質是人才與生態的比拼。

中金公司在紐約、倫敦、新加坡、法蘭克福、東京等海外駐點基礎上, 新增越南、迪拜兩地駐點持續拓展全球服務網絡,深化國際化戰略佈局。 

國泰君安國際通過越南子公司增資、英國子公司E-FICC業務全覆蓋,優化海外資產負債結構,跨境衍生品業務規模同比增長35.5%。 

當然,市場波動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對券商海外業務的衝擊不容忽視。

質量決勝時代的生存法則

當境外收入突破5億元成為老牌券商的轉型門檻,當60%毛利率成為頭部機構的競爭標配,中國券商的國際化進程已從「跑馬圈地」轉入「精耕細作」。行業內不同機構基於自身優勢選擇差異化路徑:中金公司以跨境投行的專業深度構建壁壘,中信證券依託全業務鏈佈局鞏固規模優勢,華泰證券通過科技驅動搶佔新興市場。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未來的國際業務競爭,不再是簡單的規模比拼,而是全球化資源整合能力、高附加值服務供給能力、跨境風險管控能力的綜合較量。那些既能把握政策紅利窗口,又能堅守專業主義的機構,終將在全球資本市場的浪潮中佔據先機。 

券業行家深耕券商服務二十余年,匯聚券業精英,助推行業創新轉型。與最前端的券業精英思想碰撞,交流最新業務觀點、實踐經驗,獲得新的業務靈感,第一時間把握市場發展機遇,旨在搭建高質量的業務交流與人脈資源鏈接的平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