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06 01:53
![]() |
鍾恬/製表 |
證券時報記者 鍾恬
近期,在美國監管政策加碼、地緣局勢緊張背景下,中概股迴歸再成熱點話題。香港特區政府以制度優化、互聯互通升級等舉措,希望鞏固其作為中概股迴歸「首選地」的地位。
在港股市場上,阿里、京東、網易等頭部企業率先完成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中小市值中概股亦將逐步跟進。日前,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透露,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來,已有33家中概股到香港上市,市值在所有中概股的市值中佔比超過七成。
不過,業界有聲音認為,港股市場在容量、流動性及估值折價等方面的短板,仍有待突破。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近期港元匯率頻繁觸及強方兑換保證,香港金管局多次干預,折射資金洶涌流入態勢。隨着6月港股通擴容及流動性支持工具(LMM)推出,中概股迴歸或將從單純的避險轉向主動的市場化佈局。
大企業率先回歸
Wind統計顯示,自2018年至今,已有33家中概股企業選擇迴歸港股上市。其中,21家完成雙重主要上市,這類企業的市值佔比超過六成;另外12家企業則採取第二上市的方式。
截至6月5日收盤,在這些迴流的中概股企業里,市值超過1000億港元的有12家,包括阿里巴巴、理想汽車、百濟神州、貝殼、小鵬汽車、百勝中國、中通快遞、網易、京東、攜程、百度和騰訊音樂等知名企業。
從整體迴歸態勢來看,大市值的頭部企業往往率先啟動。百濟神州早在2018年就已迴流香港市場;2019年,阿里巴巴緊隨其后完成迴歸;到了2020年,中概股迎來了一輪迴歸小高潮,網易、京東、新東方、華住集團、萬國數據、百勝中國、中通快遞、再鼎醫藥和寶尊電商等多家企業密集「返鄉」。
國泰海通統計數據顯示,從市值分佈來看,美國中概股市值分佈高度集中,市值排名前1/4的個股貢獻了超98%的總市值,其中前五大公司佔總市值比重約六成。
目前多數頭部中概股已實現赴港上市,在市值排名前1/4的中概股中,已有73%(市值佔比,下同)的中概股實現兩地上市,其中45%的企業已完成雙重主要上市,26%的企業實現在港二次上市。
從行業分佈看,中概股集中在新消費、科技以及中高端製造三類領域,新消費中零售業(54%,市值佔比,下同)、消費者服務(6%)、生物製藥(5%)等佔比較高。
過往中概股在港股普遍面臨估值折價,但去年以來港股市場活躍度提升,這種現象已逐步緩解。資深市場人士桂浩明認為,中小盤中概股迴歸,估值不會有太大波動,因為香港作為國際資金配置市場,資金更傾向於分紅能力強、體量規模大的企業,對小盤股關注度較低。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孫昊天認為,除中小市值公司外,拼多多等較大市值企業可能成為后續迴流主力,整體市值規模仍不小。談到對市場影響時,其認為短期衝擊有限,因為目前港股市場每天成交增至2000多億港元,內地南下資金與國際迴流資金同步增加,當前港股的增量資金能夠消化中概股迴歸帶來的供應壓力,類似「麪粉增加了,水也同步增加了」,供需平衡並未被顯著打破。
長期來看,港股、美股折溢價的走向取決於資金承接能力。「如果后續資金流入持續,可消化新增供應;如果資金增量不足,則可能加劇折價壓力。」孫昊天説。
「首選地」志在必得
對於中概股迴歸,香港政府一直表現出「志在必得」的態度。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開表態,稱已指示證監會和港交所積極準備,以應對最新的全球金融市場局勢變化,力爭香港成為海外中概股迴流的「首選地」。
香港意博資本亞洲有限公司執行合夥人鄧聲興介紹,近年來,為增強對海外上市公司來港的吸引力,香港早年已修改上市制度,建立起便利已在海外上市企業在港雙重上市或第二上市的監管框架;相信在各方積極努力下,香港對中概股的吸引力有望增強;隨着香港在內地金融經濟發展上發揮更大作用,預計香港資本市場吸引力有望同步提升。
「因此,面對目前中美關係的諸多不確定性,如果未來真的面臨中概股從美國迴流的情況,我們更應積極利用香港優勢,為內地優質企業提供更多在香港集資的機會和平臺,並進一步提升內地整體實力及香港資本市場吸引力,形成共贏。」鄧聲興説。
孫昊天認為,首先,香港是一個「避風港」,內地資金南下能夠補充市場流動性;其次,香港是一個國際流通市場,韓國、日本資金隨時可迴流,美國、歐洲資金進入也很方便,兼具「內地—國際」資金聯通功能;最后,在上市結構適配性上,中概股多為紅籌架構,與港股結構一致,迴流港股不需要私有化或拆除紅籌。
桂浩明也認為,迎接中概股迴歸,香港具備雙重優勢,一是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資本配置」與「本土認知深度」雙重屬性。相較於美股市場對中概企業的「信息隔閡」,海外機構、研究員實地調研難度高,港股投資者更熟悉內地企業情況以及商業模式。二是制度與通道優勢,香港作為內地資本出海的重要通道,已有大批內地企業在此上市,例如國有大行早期集體赴港上市,企業對當地法規、監管環境更易適應,既能持續吸引國際資本,又可規避海外上市的麻煩。
在國信證券看來,中概股迴歸香港的核心優勢在於其靈活性與包容性。相較於美國,香港對審計底稿審查更具備無偏性,且無政治背景強制披露要求,顯著降低退市風險。此外,香港允許保留VIE架構,保障企業合規運營,同時提供税收優惠與品牌國際化機遇,形成「風險緩衝帶」,助力中概股實現穩定發展與估值修復。
另一方面,港股市場的一些短板也備受關注,首當其衝的就是流動性問題。
孫昊天認為,港股市場的不足之處在於,受上市條件限制,當前符合港股迴歸條件的中概股僅約30家—40家(佔總數1/10),市值門檻、同股不同權機制等要求較嚴格。如果要承接更多中概股迴歸,建議港交所放寬市值門檻、同股不同權等限制,協同推出更友好的上市政策,擴大可承接企業範圍等,並篩選符合政策導向的企業。
中信證券表示,符合赴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現金相對充裕,一級市場看無甚壓力;而二級市場的歷史流動性問題,歸咎於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與歷史的市場結構,后者在中概股赴港潮后也有改善。從歷史數據看,中概股回港實際上是給港股二級市場帶來了大量流動性。
從被動避險到主動佈局
2025年以來,大量資金湧入港股,推動港元兑美元匯率多次觸及7.75的強方兑換保證水平,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頻繁出手干預。同時,隨着6月港股通標的擴容及流動性支持工具(LMM)的推出,港股的資金承接能力將進一步增強,為中概股迴歸提供更堅實的基礎。
孫昊天認為,資金流入的核心驅動有兩點:一是投資者減少美元配置,轉向港股;二是中概股優質資產迴流,提升港股吸引力,形成「資金流入—資產優質化」的雙輪驅動。
孫昊天説,港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對比A股和美股具備性價比,科技、互聯網等熱門板塊迴歸進一步強化了吸引力,資金湧入趨勢大概率持續。
桂浩明認為,資金持續流入正在重塑港股生態:一方面,香港為進一步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正採取多種措施,包括接納中概股迴歸;另一方面,資金流入推動港股融資能力提升,中概股迴歸及內地企業發行H股,本質上需要更多資金支持,而融資能力不僅體現在吸納資金,還包括將境內企業有效地介紹、推廣出去。
桂浩明説,未來香港可能會有更大動作,一方面可發揮自身優勢,例如聯繫匯率制度能帶來更穩定的貨幣表現,有利於吸引資金;另一方面在法制配套上,可結合AI手段運用等新變化,適應新的市場形勢,在股票操作以及相關制度、法律法規方面,做更多安排和調整。
「隨着改革開放深入及國際形勢變化,越來越多企業迴歸是長期存在的大趨勢。例如,近兩年內地消費類股票在港上市就特別受青睞,這一趨勢會持續並不斷提升港股相應的估值。」桂浩明説。
國聯民生證券統計顯示,未在港股上市的中概股集中在可選消費行業,可選消費市值佔比最高,達69.6%;其次是工業,佔比為8.27%。
孫昊天認為,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中概股正從被動避險過渡到主動佈局。他預測,下一波迴流主力可能是當前不符合港股條件但正在準備的企業,尤其是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科技、新經濟領域公司。「香港需要放寬上市門檻,而企業也意識到,主動迴歸有助於把握市場機遇,而非僅為規避退市風險。」他説。
據港交所最新上市要求,高盛預計,總共有27只、總市值達1.35萬億元人民幣(約1840億美元)的中概股,或將有資格在香港進行雙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這些中概股包括拼多多、滿幫、富途、傳奇生物、唯品會、好未來、亞朵、霧芯科技、世紀互聯、禾賽科技、老虎證券、大全新能源、愛奇藝等。
部分公司已開始啟動。據多家媒體報道,禾賽科技已以保密形式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計劃年內完成雙重上市。不過,公司相關人士目前回應「不予置評」。5月上旬,吉利汽車公告稱計劃私有化極氪,私有化后極氪將成為吉利全資附屬公司。
大成律師事務所認為,中概股應對被動迴歸或退市,需做好前瞻性戰略規劃,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市場環境,及時調整業務佈局和融資策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概股的國際角色也將發生演變。儘管面臨挑戰,但通過加強國際合作,中概股仍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拓展海外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隨着跨境監管合作的逐步加強,中概股面臨的外部環境有望得到改善,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