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特海國際發佈一季報 海底撈需在「質價比」和「體驗感」中找到平衡 | 新經濟觀察

2025-06-05 17:52

封面新聞記者 孟梅

近日,特海國際發佈未經審覈的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報告顯示,該季度收入1.978億美元,同比增加5.4%;股東應占溢利1193.8萬美元,上年同期股東應占虧損445.7萬美元,同比扭虧為盈。

儘管特海國際在海外的表現可圈可點,但海底撈在2025年第一季度可能會面臨顯著的運營挑戰。

從2024年全年財報來看,儘管2024年業績增長強勁,但整體增速放緩。根據最新公佈的數據,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實現了427.55億元的營收,同比上漲3.1%,淨利潤更是達到了4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6%。然而,與前兩年的迅猛增長相比,海底撈的年度業績增速已有所放緩,甚至不及2019年之前的水平。

這一增速放緩主要源於同店銷售疲軟與新開門店貢獻有限。在消費復甦放緩與行業競爭加劇的雙重壓力下,核心財務指標呈現「營收微增、利潤承壓」特徵。

公開數據顯示,海底撈1-2月翻檯率同比下滑約3%至4.0次/天,其中春節期間翻檯率雖達5次/天,但同比仍有低單位數下降。一季度海底撈新增門店約20家(主要為三四線城市社區店),但關閉低效門店15家,淨增僅5家,總門店數維持在1368家左右;加之原材料成本上升:牛肉、蔬菜等食材價格同比上漲約8%,疊加供應鏈物流成本增加,毛利率或從2024年的60.5%微降至59.8%。

2024年海底撈員工成本同比增長8.2%,佔總收入33%;食材價格高位運行,人工成本因最低工資上調進一步增加。

據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火鍋市場規模達6175億元,同比增長5.6%,但門店數量超過52萬家,新品牌如巴奴、慫火鍋通過差異化定位(如「毛肚火鍋」「熱辣火鍋」)分流高端客羣,導致海底撈市佔率從5.8%微降至5.5%。  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海底撈客單價持續下滑(2024年為95.7元,較2023年下降1.6%),翻檯率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2024年為4.1次/天,2019年為5次/天)。

而海底撈新推的子品牌「拾耍·SCHWASUA」需面對克莉絲汀、瀘溪河等老牌品牌及咖啡、茶飲品牌的跨界競爭,品牌認知度和市場接受度存疑;「紅石榴計劃」孵化的13個子品牌中,部分因運營標準化不足、市場接受度低而關閉(如十八汆麪館、秦小賢),新品牌需平衡供應鏈協同與獨立運營能力。

與此同時,門店擴張導致管理半徑擴大,部分門店出現服務標準不一、食材質量波動等問題,影響顧客體驗,如免費小吃縮水、美甲服務時間縮短,部分消費者認為過度服務反而干擾用餐體驗。  「小便門」事件、隱私爭議(如會員系統標註顧客體貌特徵)和母嬰室管理漏洞(三次打擾事件無疑給海底撈帶來了不小的輿論壓力,導致品牌形象受損,修復難度較大。

由此可見,2025年一季度,海底撈在營收微增與利潤承壓的背景下,短期需關注成本控制與同店銷售改善,長期則需依賴子品牌孵化與下沉市場滲透打開增長空間。在競爭紅海中通過技術賦能、業態創新和成本控制尋找破局點,同時修復服務口碑與品牌形象。未來,其能否在「質價比」與「體驗感」之間找到平衡,將是決定增長的關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