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果然要賴賬!美國商務部長:正就拜登芯片補貼重新談判,臺積電是個成功案例

2025-06-05 17:03

【文/觀察者網 王一】為防備特朗普賴掉《芯片法案》承諾的補貼,美國前總統拜登趕在下臺前,緊急向一批公司發放了芯片補貼,但現在看來,似乎還是沒防住。

據英國路透社、美國彭博社等媒體報道,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6月4日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就拜登政府根據《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向半導體制造商提供的撥款進行談判,以確保獲得「更好的協議」,吸引更多公司來美國投資。

「我們要重新談判嗎?當然,這是爲了美國納税人的利益,」盧特尼克稱,拜登政府的一些撥款「似乎過於慷慨」,「我們正在就此重新談判」。

盧特尼克表示,所有交易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唯一沒有達成的交易是那些本來就不應該達成的交易。路透社認為,這似乎暗示特朗普政府取消了部分補貼。

「我們用同樣的錢獲得了更高的價值,」盧特尼克指出,芯片製造巨頭臺積電就是成功重新談判的一個例子。這家公司從《芯片法案》獲得了60億美元的補貼,「我們本可以修改撥款金額」,但臺積電已在最初承諾的650億美元投資的基礎上追加了10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美國政府還沒有提供任何額外的資金。

當地時間6月4日,盧特尼克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發言。 視頻截圖 當地時間6月4日,盧特尼克在參議院撥款委員會的聽證會上發言。 視頻截圖

路透社稱,目前尚不清楚臺積電追加的投資是否屬於《芯片法案》重新談判的一部分,但白宮據報2月就已在尋求重新談判芯片補貼事宜,暗示將取消部分撥款。彭博社認為,盧特尼克是在拿暫停《芯片法案》的撥款做威脅,敦促企業效仿臺積電,擴大他們對美國半導體的投資。

韓聯社6月5日稱,盧特尼克的話讓韓國科技企業感到擔憂。韓國三星電子公司通過《芯片法案》申請到了47.45億美元的資金,以支持其在得克薩斯州的芯片製造工廠的建設。另一家韓國半導體企業SK海力士也從該法案獲得了4.58億美元的直接補貼和5億美元的貸款,用於其在印第安納州興建的晶圓廠。

《芯片法案》2022年8月由拜登簽署,是他經濟政策的核心,撥款2800億美元來支持美國半導體行業。其中,527億美元用於向半導體行業提供資金支持,另有240億美元用於投資税抵免,以鼓勵企業在美國研發和製造芯片,剩余的2000億美元將在未來幾年用作科研經費,重點支持人工智能(AI)、機器人技術、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

路透社指出,《芯片法案》的撥款雖然已簽署,但直到拜登卸任纔剛剛開始發放。具體細節尚未公開,但應該是隨着企業承諾建設的工廠取得進展,這些補貼纔會陸續發放。

這意味着,《芯片法案》承諾的補貼大多數都沒有兑現。在拜登政府任期結束時,美國芯片計劃辦公室已宣佈撥款325.42億美元,並提供55億美元貸款,用於資助32家企業的48個項目,但實際上只有43億美元落實到位。相關承諾還包括在20年內推動總投資超過3800億美元的項目,其中大部分將在2030年前完成。

特朗普一直對拜登的《芯片法案》感到不滿。他認為花錢讓外國公司來美國建廠「非常糟糕」,不如提高關税,迫使芯片製造商主動來美國設廠。彭博社稱,儘管特朗普敦促國會廢除《芯片法案》,但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議員幾乎都無意廢除這項法案。

分析人士表示,雖然特朗普不太可能撤回該法案,但可以對其重新詮釋,以便「用不同的方式分配資金」。

盧特尼克在近2個小時的聽證會上,還談及了一系列涉及半導體行業的事務,包括美國政府計劃如何吸引更多芯片相關的投資。

盧特尼克為上月特朗普廢除拜登政府的AI芯片出口限制措施辯護,稱這項所謂的「AI擴散規則」旨在阻止中國從第三方獲取先進半導體,實則卻「不合邏輯」,特朗普團隊正轉向與每個國家單獨談判。

「我們的觀點是,我們將允許我們的盟友購買AI芯片,」盧特尼克稱,前提是這些芯片由獲得批准的美國數據中心運營,並且接入這些數據中心的雲服務也需要由獲得批准的美國運營商提供。

彭博社稱,美國為遏制中國科技雄心所採取的措施引發了緊張局勢,加劇了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衝突。特朗普政府已採取行動,施壓盟友不要使用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新款昇騰芯片,進一步收緊對華芯片出口規則,還在制定更多限制中國AI和芯片發展的規定。

盧特尼克「洋洋自得」地聲稱,中國仍然缺乏大規模生產複雜半導體的能力,美國出口管制限制了中國的技術進步。

但包括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在內的業內人士和分析師都認為,美國為遏制中國AI發展而實施的芯片限制令,實際上「弊大於利」,對美國企業造成的傷害更大,反而令中國加速發展,縮小了與美國在AI實力上的差距。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