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重磅指數大調整:醫藥股被頻繁調出,「最靚的仔」失寵?

2025-06-05 13:48

圖/IC

圖/IC

連日來,「漲」破圈的醫藥股卻被多個指數調出。

日前,上證50、滬深300、深證成指、創業板指等多個重磅指數迎來上半年例行調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此次調整中多隻醫藥股被調出,其中滬深300調出華蘭生物創業板50指數調整5個樣本,3個調出個股爲醫藥生物行業。同期,創業板指數調整8個樣本,4個為醫藥生物相關行業。

今年以來,創新葯概念持續火爆,並帶動醫藥板塊逐步回暖。此次醫藥股為何被集中調出指數,醫藥板塊調整是否已經到位?

指數樣本定期調整,白雲山華熙生物等被調出

日前,上交所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宣佈,將調整上證50、科創50、滬深300、中證500等指數樣本,調整方案將於6月13日收市后生效。同期,深交所及其全資子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宣佈,將對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深證100等指數實施樣本定期調整,調整方案將於6月16日正式實施。

據瞭解,多數指數樣本每半年調整一次,調整實施時間分別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個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在定期調整時,會根據樣本空間內股票的市值、流動性等指標重新篩選成分股,將不符合要求的股票調出指數,同時選取符合條件的其他股票調入指數。

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此次樣本調整涉及多隻醫藥生物股。比如,上證180指數更換18只樣本,其中,白雲山、益豐藥房、華熙生物等個股被調出。滬深300指數更換7只樣本,華蘭生物被調出。

中證500指數更換的50只樣本中,億帆醫藥安科生物三星醫療九洲藥業金域醫學百克生物榮昌生物等多隻生物醫藥相關個股被調出,百濟神州康弘藥業、華蘭生物則被調入。

創業板50指數將更換5只樣本,其中,3個調出個股涉及醫藥行業,包括樂普醫療沃森生物興齊眼藥。創業板指數本次更換8只樣本,4個是醫藥生物相關行業,分別為安科生物、博雅生物、興齊眼藥、開立醫療

中證指數表示,本次樣本調整后,主要規模指數樣本契合資本市場結構變化和產業轉型升級趨勢,信息技術、通信服務、工業等行業樣本數量有所上升,對市場代表性進一步增強;中證A系列指數樣本行業分佈均衡,納入更多新興領域龍頭公司,對細分行業覆蓋度進一步提升。

醫藥股今年「翻身」,業內:內部分化加劇

自2021年中以來,醫藥板塊經歷了長達四年的調整。進入2025年,醫藥板塊整體呈現結構性行情,其中,創新葯更是在近日成為市場里「最靚的仔」。

貝殼財經記者據Wind數據梳理,申萬一級31個行業分類中,今年以來,A股醫藥生物行業以9.1%的漲幅位列第四,僅次於美容護理、有色金屬、銀行三大行業。港股方面,Wind醫藥保健行業中,逾六成個股處於上漲狀態,其中29只個股漲幅超100%,德琪醫藥-B漲逾500%,和鉑醫藥-B、卓著健康、加科思-B三隻個股漲超300%。

不過,風光背后也有低谷。今年以來A股市場中逾40只醫藥生物個股跌超10%,其中,*ST蘇吳(維權)*ST雙成兩隻個股跌超50%。港股市場中,58只醫療保健個股跌幅超過10%,同源康醫藥-B、福森藥業、啟明醫療-B等多隻個股跌幅超過50%。

「此次調整中,醫藥和生物相關行業的個股被調出較多,這反映出醫藥板塊內部的分化加劇。」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醫藥行業受政策、研發進展、市場競爭等多種因素影響,部分企業面臨較大壓力。政策上,醫保控費、集採等舉措使得企業利潤受影響;研發上,創新葯研發難度大、周期長、成本高,部分企業研發進度不及預期;市場競爭方面,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增大。

他指出,醫藥股被調出指數可能導致跟蹤指數的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減持,對股價產生一定壓力,同時也可能影響市場對醫藥板塊的整體信心,降低投資者對部分醫藥股的關注度。然而,這種調整也促使醫藥企業更加註重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推動行業優化升級。從長期來看,有利於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統計,6月券商金股中,醫藥生物板塊時隔三年重新登頂行業推薦度榜首。

目前醫藥板塊估值幾何?融智投資基金經理兼高級研究員包金剛認為,A股醫藥板塊指數走勢處於5年內底部位置,從估值角度來看,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從機構持倉角度看,2024年第四季度為醫藥行業公募基金重倉規模自2020年第二季度以來最低點,2025年第一季度公募基金重倉規模已觸底回升。港股創新葯板塊指數走勢同樣處於5年內底部位置,但已經反轉進入右側上漲趨勢,今年以來港股創新葯已誕生多隻漲幅超50%個股。

止於至善投資總經理何理則表示,今年以來創新葯尤其是港股創新葯漲幅明顯,主要是前幾年跌幅太大疊加近期創新葯成果顯著。

談及后續走勢時,何理認為,醫藥股細分方向眾多,但長期看創新葯是最有發展潛力的方向,近期在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中國創新葯企集中亮相併披露重磅臨牀數據,進一步點燃創新葯股價熱情。短期看市場情緒有一點過熱,部分創新葯企估值已經處於合理估值,安全邊際不夠充裕。不過,整個創新葯行業受益於國內政策環境支持、海外MNC(跨國製藥公司)的BD(商務拓展)熱情高漲、自身成果顯著等因素,預計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包金剛指出,從政策支持來看,當前醫藥行業政策環境持續向好,藥品集採機制逐步完善,創新葯研發已成為行業發展的主線之一。隨着集採趨勢迎來大幅度優化,醫藥板塊的業績和估值修復趨勢較為明確。而且2025年-2028年將是中國創新葯企業集體步入盈利期的關鍵階段,2025年更是行業集體跨越盈利的關鍵年。與此同時,創新葯企業與跨國藥企達成多項授權合作,都為中國創新葯企業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