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03 16:58
(轉自:中國化工信息周刊)
關鍵詞 | 國際化企斷舍離
共 2351 字 | 建議閲讀時間 6 分鍾
2025年以來,巴斯夫、朗盛、殼牌等多家企業紛紛宣佈了關停/出售業務的重大決策,國際石化企業正在集體「斷舍離」。
●5月30日,三井化學宣佈考慮分拆其主要從事石化產品生產的基礎與綠色材料業務(B&GM),計劃在2027年左右成立一個新實體。B&GM業務包括酚類、工業化學品、可持續原料、技術許可、子公司Prime Polymer(聚烯烴)以及聚氨酯等領域。
●5月28日,亨斯邁宣佈,已完成對其歐洲馬來酸酐業務的戰略評估。評估結果顯示,公司將關閉位於德國默爾斯的馬來酸酐工廠,關閉工作預計在本季度末完成。
●5月27日,旭化成宣佈撤離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單體、甲基丙烯酸環己酯(CHMA)、丙烯酸樹脂以及SB乳膠業務,並關閉川崎精製工廠。
●5月26日, 三井化學宣佈退出其全資子公司下關三井化學生產的三氟化氮(NF3)業務,預計在2026年3月底停止生產,年內停止銷售。
●5月22日,霍尼韋爾宣佈,已完成將其個人防護設備(PPE))業務以13.25億美元全現金出售給PIP。繼2021年將霍尼韋爾生活方式和高性能鞋類業務剝離給Rocky Brands之后,這也標誌着霍尼韋爾徹底退出個人防護裝備領域。
●4月24日,三菱化學集團宣佈旗下子公司Tohsen將於2026年3月全面退出纖維染色加工業務,徹底剝離這一曾被視為核心的賽道。
●4月22日,巴斯夫宣佈已將其在中國庫爾勒的合資企業——巴斯夫美克化工製造(新疆)有限公司和美克美歐化工(新疆)有限公司的股份出售給Verde Chemical Singapore,交易於2025年4月21日完成。
●4月2日,三菱化學決定退出PET瓶業務。該業務涉及兩家工廠,分別位於日本平冢和淺井,將於2025年12月末停產,產品銷售計劃於2026年3月底停止。
4月1日,朗盛完成將其聚氨酯系統業務出售給日本宇部興產株式會社。
●4月1日,殼牌表示,已完成將其新加坡能源化工園(包括毛廣島和裕廊島的煉油和化工資產)出售給嘉能可和印尼化學品製造商PT Chandra Asri Pacific組成的合資企業。
●3月31日,三菱化學宣佈,分階段停止位於日本福島縣磐城市的三菱化學株式會社小名濱工廠和新菱株式會社磐城工廠的化學品生產,預計將從2026年3月開始分階段停止,並在2027年3月底完全終止。
●3月18日,利安德巴塞爾與科思創聯合宣佈,將永久關閉位於荷蘭Maasvlakte工廠的環氧丙烷/苯乙烯單體(PO/SM)生產裝置(PO11)。
●2月25日,東麗集團宣佈,將於2026年度內停止在日本國內生產作為聚酯纖維核心原料的精對苯二甲酸(PTA)。
●2月24日,空氣產品公司宣佈,決定退出美國三大項目——加州派拉蒙可持續航空燃料(SAF)擴建項目、紐約馬塞納綠色液氫設施項目和德克薩斯州一氧化碳項目。
●2月,亨斯邁表示,正計劃裁員並關閉聚氨酯業務的下游工廠。
●1月23日,日本帝人集團旗下的帝人芳綸宣佈關閉荷蘭阿納姆的芳綸纖維生產基地,並計劃在未來幾年裁員15%。
●1月13日,英力士關閉了英國僅存的一家合成乙醇工廠。
●1月8日,巴斯夫宣佈,將其Styrodur®業務出售給BACHL,並已簽署相關協議,此次出售還包括Styrodur®品牌。在獲得相關競爭管理機構的批准后,此次出售預計將於2025年中期完成。
多重因素驅動行業洗牌
1
能源轉型與碳成本壓力
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全面實施后,歐洲煉廠的碳成本飆升。以英力士德國科隆乙烯工廠為例,其年碳税支出近1億歐元,疊加天然氣和電力成本高企,迫使企業關停或轉移產能。與此同時,全球石油需求預計在2030年達峰,傳統煉油業務利潤率持續承壓。
2
市場競爭與產能結構性過剩
中國市場發展迅速,產品競爭力增強,在基礎化學品領域的產能擴張(如丙烯腈、聚碳酸酯)已佔全球近半數,價格優勢明顯,導致國際巨頭在傳統領域利潤下滑。
3
戰略聚焦與高端化轉型
爲了聚焦核心業務,優化資產配置,企業會關停或出售一些非核心業務,集中資源投向高附加值領域。例如,巴斯夫出售中國庫爾勒合資公司股份,轉而加碼湛江一體化基地的高端化學品;殼牌出售新加坡煉油資產,卻在中國佈局α-烯烴技術,瞄準高端聚烯烴市場。這種「退低端、進高端」的策略,反映出行業從規模競爭向技術競爭的轉型。
4
供應鏈重構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推動美國油氣產量增長,但企業更傾向於資本回報而非擴產;中東通過煉化一體化項目爭奪市場份額;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深化與沿線國家合作,加速石化產業鏈出海。這種格局下,國際巨頭需重新評估區域佈局風險與機會。
版圖重構下的新趨勢
1
行業整合加速
中小型煉廠和高耗能裝置將加速退出,煉化一體化、原料多元化(如輕烴、生物基)成為主流。預計到2030年,全球獨立煉油商市場份額將從18%降至12%。
2
綠色轉型不可逆
碳税、ESG投資和政策倒逼企業加速脱碳。歐盟計劃到2030年將煉油產能的50%轉為生物燃料,中國則推動PX-PTA-PET產業鏈的循環經濟改造。
3
技術驅動高端化
企業需通過高端化、差異化提升競爭力。預計到2030年,化工新材料自給率將從81%提升至85%,但高端領域仍需突破。
這次的退場潮,既是行業周期性調整的陣痛,也是能源轉型與技術革命的必然結果。對企業而言,這意味着從「規模為王」到「技術致勝」的戰略重構;對行業而言,這預示着全球產業鏈從「中心輻射」向「多極共生」的格局轉變。在這場變革中,那些能精準把握技術趨勢、靈活調整佈局的企業,終將在洗牌中佔據先機。
對於中國石化行業而言,這既是難得的機遇也是嚴峻的挑戰。在填補市場空白的過程中,國內企業能夠擴大市場份額,提升國際影響力。但同時,也需警惕產能結構性過剩的風險。若盲目跟風擴張產能,可能會重蹈國際企業的覆轍。因此,國內企業應加強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值,從低端產品競爭向高端產品研發轉型,增強國際競爭力,以在全球石化產業格局重塑過程中贏得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周刊、化工新材料、化工在線、中國化工報、化工平頭哥、中國石油和化工、石化行業走出去聯盟、石化觀察家等網絡公開渠道,由中國化工信息周刊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