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03 17:29
來源:醫藥魔方Invest
繼輝瑞以中國創新葯史上最高首付款12.5億美元,交易總金額最高達60.5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三生製藥PD-1/VEGF雙抗之后,6月伊始,美國藥企「掃貨」中國創新葯的狂潮再度升級:
6月3日,BMS重磅出手,以15億美元首付款、最高76億美元里程碑款,與BioNTech共同開發PD-(L)1/VEGF雙抗,而這正是去年11月BioNTech以8億美元首付款收購普米斯獲得的核心資產;
此前一天,再生元以8000萬美元首付款、最高19.3億美元里程碑款買下翰森製藥的一款GLP-1/GIP雙受體激動劑;
短短几天內的這三筆交易,總金額最高可達171.6億美元。
不僅美國藥企頻頻出手,華爾街的投資人也趨之若鶩地當起了「二傳手」:
華爾街日報近日一篇報道稱,美國風險投資機構正競相進入中國不斷發展的生物技術領域,尋找最有前景的新葯候選產品。
GSK旗下風投部門SR One首席執行官兼管理合夥人Simeon George就表示,SR One已經制定了一個三管齊下的中國戰略,全方位蒐羅中國創新葯資產:
第一,支持從中國獲得資產許可的生物技術公司;
第二,圍繞中國創新葯資產創建新公司,或者將這些藥物引入新的或已有的公司中;
第三,鼓勵其投資組合公司在中國開展臨牀試驗。
實際上,隨着中國創新葯license-out潮起,實力獲得MNC認可,作為「中間商」操盤中國創新葯賺差價,已成為美國頭部風投爭先恐后的「好生意」。
也不止具有「大廠」基因的SR One,就在5月底,全球頂尖風投TCG通過其生物技術風投基金TCG Labs Soleil,以2.1億美元買下岸邁生物一款用於治療轉移性前列腺癌、靶向KLK2/CD3的TCE分子,並注入其投資組合公司Juri Biosciences。
美國藥企和華爾街這一波「搶貨」,固然是因為PD-(L)1/VEGF、TCE等靶點和賽道已到了確定性很高、無需再等的階段,但同時,在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税風波之下,美國創新葯產業和其他高度依賴跨境交易的行業一樣,也難逃在靴子落地前搶時間、搶窗口期的焦慮。
關税焦慮下,美國「搶購」中國創新葯
5月12日,中美雙方發佈《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中國產品輸美的增税負擔從145%降至30%,另外暫停加徵24%的「對等關税」,有了90天的窗口期。
這讓中美跨境交易從此前的關税風波喘了一口氣,而90天后的不確定性,更情緒性地讓這一階段進出口交易攀上熱潮。
高盛分析師Philip Sun就曾表示:「試想一下:面對這90天的關税暫緩期,中國出口商和美國進口商會有多急切地爭相下單?我們正身處一個高度不確定的世界,誰知道90天后(甚至期間)會發生什麼?」
不確定感,波及各行各業。
而對於美國創新葯產業來説,這時還出現了一個危險的信號——5月4日,特朗普稱,將對所有在外國製作的電影徵收100%關税。
電影國際製作和創新葯IP跨境交易一樣,本來都屬於服務貿易而非商品貿易,因此此前未像製造業一樣遭受關税戰的猛烈衝擊。而關税戰火可能「燒」到電影業,無疑意味着加徵關税也可能降臨到創新葯資產的跨境交易上。
也就在眼下,中國已成為美國創新葯產業的最大「出口地」。
過去兩年license-out潮起,跨國藥企在接二連三的BD中逐步建立起了對中國創新葯的認可和信任,以及真金白銀的「買單」。據Stifel的報告,2023年和2024年,大型製藥公司授權引進的藥品中,約30%來自中國生物技術公司,而此前兩年這一比例僅為12%。
而傳導到一級市場,「中國創新葯」已成為美國風投的投資共識、「吸金密碼」,2024年至今,看到機會的頂級風投們紛紛下場操盤,希望作為中間商賺到差價。
據醫藥魔方MedAlpha數據庫,2024年美國生物醫藥行業TOP10融資中,有4家是中國創新葯企的海外NewCo,或美國Biotech在引進中國資產時同步完成的融資。
更重要的是,中國創新葯資產不僅「物美」,而且「價廉」。
據醫藥魔方NextPharma數據庫統計,全球創新葯授權許可交易首付款TOP10中,中國創新葯license-out榜上無名,其中,BioNTech以8億美元首付款收購普米斯得到PD-1/VEGF雙抗,轉手就向BMS賣出15億美元首付款、利潤50:50分成,躋身榜單第十名。
在華爾街日報的採訪中,投資銀行Oppenheimer董事總經理Daniel Parisotto就表示:在中國,由於風險投資稀缺,生物技術公司自身推進藥物后期研發的能力較弱,因此在要求大額預付款方面的話語權也較小。不過,隨着對中國資產的競爭加劇,近期首付款金額有所上升。
可見,對於總部位於美國的MNC以及投資人來説,一方面,「靴子」隨時可能落地,創新葯IP交易這個曾經安全的「避風港」,也隨時可能關閉,另一方面,不論是從研發、成藥上的確定性,還是資產的性價比,也都到了出手的最佳時機,難怪MNC和投資人開始「瘋搶」中國創新葯了。
留給美國藥企的「時間」不多了?
從關税的飄忽不定到美國特朗普政府發佈的「最惠國」定價政令,想讓美國民眾享受低價藥品,全球眾多藥企尤其是美國藥企被這些可能落在頭上的「緊箍咒」折騰得夠嗆。
本就要不斷對抗「專利懸崖」問題的MNC在「最惠國」定價政令實施后或將更早面對同類競品的衝擊,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也就是説,即使一些產品「專利保護期」未過,但也會因為有同類產品而陷入「比價漩渦」中,影響銷售增長。
加之90天的「對等關税」窗口期,似乎留給美國藥企的時間越來越少。
而在這一切還未成為現實之前,購買更多「不虧」、「有潛力」的資產或公司成為美國藥企為自己尋找的「風險緩衝墊」。
從最近愈發頻繁的出手可以看到,價格、靶點已經不是其最先考慮的要素,有潛力的產品和速戰速決纔是他們最想要的。
在與BioNTech 達成全球合作前幾個月,BMS則以2.86 億美元收購 CAR-T 細胞療法公司2seventy bio(由 bluebird bio 拆分而來),獲得其核心產品Abecma(idecabtagene vicleucel)的全球權益。
禮來也同樣交易不斷:今年1月,禮來以25億美元收購Scorpion Therapeutics 的PI3Kα 抑制劑項目 STX-478;今年3月,禮來與Organovo Holdings達成協議,收購其FXR項目及療法FXR314;今年5月,禮來與 SiteOne 達成協議,以高達10 億美元現金收購其腫瘤領域候選藥物。
強生更是斥資約146億美元收購了專注於開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療法的Intra-Cellular Therapies公司。
這些或買或收的動作,正是美國藥企試圖在更短時間內儘可能鞏固其所在領域地位所做出的努力。而中國創新葯企經過這幾年BD浪潮的試煉,越來越有「國際感」,也越來越符合包括美國藥企在內的MNC「審美」。
中國創新葯企BD新階段
由於外部環境時刻變化,中國創新葯企BD交易狀態也隨之變化。
從2021年年末陡然來臨的資本寒冬,到IPO收緊,起初中國創新葯企license-out更多是出於融資的需求。再到數款單品臨牀數據享譽國際和Newco模式在美股實現提前兑現,中國創新葯資產從被迫出售變為全球熱捧。
醫藥魔方《從引進到引領:中國創新葯交易十年全景透視》藍皮書顯示,近十年,全球範圍內醫藥交易數量呈穩步增長趨勢,中國相關交易數量和總交易金額增長勢頭更猛,交易數量從2015年的55筆增至2024年的213筆,總交易金額從31億美元大幅提升至571億美元;2024年中國相關交易數量及金額約佔全球交易數量及金額30%。
中國企業參與的醫藥交易大幅增加,近十年轉讓和受讓交易分別達到1077筆和1412筆,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醫藥交易參與方。
中國藥企的License-out 項目類型逐年豐富,並由技術平臺授權逐漸轉向管線權益轉讓,佔比較高的新興產品包括雙抗/多抗、ADC等,體現新一代療法的差異化佈局。且國內藥企早研臨牀管線品類豐富,適應症/靶點覆蓋面廣,可提供充足出海預期。
不過,目前來看,中國創新葯資產license-out總體仍是「物美價廉」。如何「物有所值」、獲得更被認可的首付款金額,是中國創新葯企正在學習的能力。
在美國藥企等國外藥企授權引進需求增大、時間要求更高的當下,或許也是中國創新葯企提升自身議價能力的時候。
醫藥魔方NextPharma數據庫顯示,2025年至今的中國藥企對外授權合作交易首付款總金額達23.29億美元,同比增長329%。
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輝瑞豪擲12.5億美元首付款給三生製藥的PD-1/VEGF雙抗外,諾和諾德以2億美元的首付款,最高達18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等獲得聯邦生物UBT251(一款GLP-1/GIP/GCG三靶點受體激動劑)部分地區獨家許可。
默沙東同樣以2億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達17.7 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銷售提成的價格獲得了恆瑞在研心血管領域Lp(a)口服小分子HRS-5346項目部分地區獨家權利。
越來越多的案例證實,中國藥企會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中將創新資產BD快速推進至下一階段。
責任編輯:王許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