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地平線為何獲得Baillie Gifford青睞?創始人余凱與勞倫斯·伯恩斯最新對話:希望成為「機器人的微軟」

2025-06-03 15:01

「汽車正在從純粹的機械設備,轉變為某種像是‘裝上輪子的計算機’。」

「沒有哪個電動車市場像中國這樣:極其擁擠,競爭激烈,但它也有望以良好的品質和極低的價格,引領全球電動車行業。」

「我們要打造一個能賦能各種機器人應用的平臺。我希望成為‘機器人的微軟’。」

近日,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余凱參與了一場來自「超長期投資者」 Baillie Gifford(柏基投資)的一場線上交流,對話者是旗艦產品蘇格蘭抵押信託的基金經理勞倫斯·伯恩斯(Lawrence Burns)。

伯恩斯與湯姆·斯萊特(Tom Slater)在傳奇基金經理詹姆斯·安德森(James Anderson2022年退休之后,開始一同掌管這隻百年曆史、規模130多億英鎊的骨灰級產品。

地平線是成立於2015年的中國AI芯片獨角獸,專注於為自動駕駛、智能駕駛和通用機器人提供軟硬件一體化的計算平臺。

20241024日,地平線登陸港股主板市場,成為港股當年最大科技IPO。今年2月底其股價曾一度超10港元,目前最新市值近千億港元。

2024年公司收入23.84億元,同比增長53.6%;授權及服務收入增長70.9%,毛利率高達92%,這意味着公司不僅在賣芯片,還在往更高附加值的軟件授權、全棧解決方案轉型。

Baillie Gifford是地平線的主要機構投資者之一。早在私募融資階段,該公司即已投資地平線,並在IPO中認購約5.07億股,投資約2.6億美元,成為最大基石投資者之一。截至20254月,貝利·吉福德通過旗下多個實體合計持有地平線機器人約4.65%的股份。

其中在蘇格蘭抵押信託的投資組合中,地平線佔比為0.64%,在所有持倉中排名第42位。

長線成長股投資者vs 30年專注機器學習的創始人,這場對話就比較精彩了。

勞倫斯·伯恩斯的投資邏輯始於長期關注。

他第一次認識余凱,是后者還在百度領導深度學習研究院時。

當時百度是蘇格蘭抵押信託的持倉公司,余凱帶領的團隊不僅創立了中國第一個深度學習實驗室,還發起了中國第一個自動駕駛項目。

余凱30年如一日專注於機器學習的熱情和專業,讓伯恩斯印象深刻——本科、碩士、博士、工作到創業,他始終圍繞着一個核心目標:開發能自我學習、不斷進化、越來越聰明的機器。

蘇格蘭抵押信託的中國團隊一直保持着與余凱的緊密接觸。伯恩斯坦言,這類投資往往需要播下種子、長期跟蹤

早在2015年地平線成立第一年,他們就親自到訪公司,見證了從芯片到算法到后續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的逐步成型。

真正決定出手投資,是在2021年,經過多年觀察和交流,才鎖定最佳時機。

談到余凱時,伯恩斯認為,「他是世界頂尖AI科學家之一,這本身就很重要……這使得他們能夠組建出世界上最嚴肅、最頂尖的團隊之一。」

為什麼選擇地平線?伯恩斯的核心投資邏輯分三層:

第一,技術底座。地平線是少有的軟硬件一體化AI公司,能同時主導芯片和算法的協同優化,而不是像傳統半導體廠商那樣等着軟件公司配合。這讓它能更快地幫助OEM(整車製造商)商量產落地。

第二,技術帶頭人。伯恩斯尤其看重技術型創始人所帶來的領先優勢。余凱不僅是世界頂尖的AI科學家,還具備強大的吸引人才能力。他不是近幾年纔跟風AI熱潮的人,而是非常注重長期,30年來始終站在機器學習一線。

第三,全球化潛力。雖然地平線是中國本土公司,但它與大眾、博世、採埃孚等歐洲和國際一級供應商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這給公司鋪開了全球化道路。而且,地平線在為汽車合作伙伴提供支持方面,比競爭對手更靈活、更願意投入,這種態度和方式對他們幫助很大。

伯恩斯最看重的,不只是地平線的當前成就,更是它面向未來的第二曲線潛力。

第一步,把汽車變成AI機器人,讓它逐步具備更高的自動化能力。而隨着自動駕駛和輔助駕駛功能的提升,芯片的平均售價未來也有潛力進一步提高;

第二步,一旦汽車成爲了機器人,這些能力還能擴展到更廣泛的機器人領域。到那時,這個機會將變得大得多。

伯恩斯明顯比較喜歡余凱對於地平線要做「機器人的微軟」這一願景描述。

他説,光是第一個機會,就足以成為一筆非常好的投資。但第二個機會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有第二曲線的力量。最大的成功者,往往是那些用一個成就去撬動另一個成就的公司。而在地平線上,我們至少看到了這種可能性。

以下是勞倫斯·伯恩斯與余凱的對話,聰明投資者(ID: Capital-nature)精譯整理分享給大家。

關於成長經歷

伯恩斯非常感謝你從上海加入我們的交流。能不能簡單介紹一下地平線機器人是做什麼的?你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余凱  地平線是一家成立快十年的科技公司,我們專注於開發自動駕駛所需的計算解決方案,目標是讓所有乘用車對普通人來説都更安全、更便捷,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

對每一個人來説,無論是開車、通勤還是日常出行,都能變得更輕松、更安心。即使在堵車時,司機也無需親自操控那些繁瑣的環節——因為汽車完全可以自己駕駛。

因此,我們致力於開發軟硬件深度集成的一體化系統。

放眼中國市場,如今我們已是這個領域的頭號供應商。去年,我們的方案已經裝配到300萬輛新車上。

伯恩斯回顧經歷,你對機器學習的熱情已經持續了30年。能跟我們聊聊你的早年故事嗎?你本科和碩士在南京大學學的是電氣與電子工程,后來又到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博士。最初是什麼點燃了你對這個領域的熱情?

余凱大概是在1995年,那時候我大二。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一本關於神經網絡的書,整個人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居然可以用計算機程序去模擬人腦,藉由經驗,也就是數據,不斷學習、進化、變得越來越聰明。

這個想法讓我震撼不已,當時幾乎立刻就對自己説,我要把整個人生、整個職業生涯都投入到這個領域里。

這種感覺就像魔法一樣,真的很難用語言準確表達。

你知道嗎?我還真就這麼走過來了,從本科畢業論文到碩士第一篇論文、再到碩士學位的研究,我一直專注在機器學習上。

后來我去德國讀博士,第一份工作是在西門子,接着是硅谷的NEC實驗室,之后加入百度,再到后來創辦地平線。換了地方、換了公司,但始終有一件事沒有變:那就是機器學習,以及我對它的熱情,去開發那些能通過經驗自我學習、不斷進化、越來越聰明的機器。

這正是我今天仍在全力以赴的事業。

 伯恩斯  你曾在NEC的研究實驗室做研究員,也曾在微軟工作過。我記得正是在那段時間,你引起了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的注意。百度當時是中國搜索引擎領域的霸主,也曾是我們蘇格蘭抵押信託的投資標的之一。

你能不能跟我們講講,當時他們在你的研究中看到了什麼特別有吸引力的地方,促使你回到中國?

 余凱 那大約是在2011年,大概14年前吧,我當時在硅谷。有一天接到一個獵頭的電話,他是代表百度在找人,物色能帶領新成立多媒體團隊的領軍人物。

那時候,百度不僅是中國第一大搜索引擎,從整個互聯網業務來説,百度也是中國的領軍公司。它已經擁有了龐大的用户羣和海量數據

李彥宏當時的想法是,通過機器學習和算法的力量,把這些海量數據訓練得越來越聰明,進而為用户提供更好的互聯網服務和搜索引擎體驗。

其實,儘管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在當時都已經非常成功,但回頭看,那時整個中國互聯網行業幾乎沒有真正的機器學習技術或專門的機器學習團隊。

我當時心想:哇,這真是個好主意。我可以用自己在機器學習領域的積累,為十幾億中國網民帶去改變。

於是,我決定加入百度,2012年正式回到中國。

后來,我把最初的多媒體團隊擴展成了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那是中國第一個深度學習實驗室。

一年后的2013年,我又創立了百度自動駕駛項目,那也是中國第一個正式的自動駕駛項目。李彥宏對我們取得的進展非常驚訝。

當時,我們開發了深度學習算法,用於語音識別、語音搜索、移動端搜索、圖片搜索,還顯著提升了搜索引擎的相關性;我們還構建了超大型的模型,用來預測廣告系統的點擊率。這些成果都直接為百度的主營業務貢獻巨大。

我記得特別清楚,在我正式加入百度6個月后,曾向李彥宏做了一次匯報,展示了一系列我們團隊用深度學習做出來的demo

他當場非常震撼。你猜怎麼着?他隨即給全公司發了一封郵件,説:

有一種革命性的技術叫深度學習,它將改變我們整個互聯網業務。每一個技術團隊、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應該去學習深度學習,請去找余凱談談。

關於軟硬件結合

 伯恩斯  某種程度上,百度對於像你這樣熱衷機器學習的人來説,是個很自然的選擇,因為它有巨量的數據,也專注於算法,這就像是一個天然的AI實驗場。

我記得十年前見李彥宏的時候,説實話,當我們問起他主營業務的問題時,他顯得有點無聊,直到我們無意間問到他真正感興趣的事情,那就是AI和深度學習,這才引出了他的熱情。

那后來是什麼促使你離開百度、創立了今天的地平線機器人?畢竟百度是個很好的實驗場,尤其有那麼大的吸引力,你又為什麼會決定去創立自己的公司?

 余凱  其實我有一個個人的經歷。2010年,第一屆ImageNet大賽,我帶領團隊拿下了第一名。而Jeff Hinton是在第三年、2012年贏得了ImageNet

聰投注:傑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又Jeff Hinton,被譽為深度學習之父」「人工智能教父,是英國裔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愛丁堡大學人工智能博士,曾任多倫多大學教授、Google Brain 科學家。他推動了深度神經網絡的崛起,尤其以2006年深度置信網絡、2012年帶領學生贏得ImageNet大賽等成就聞名。他與Yann LeCunYoshua Bengio 並稱深度學習三巨頭,共同獲得了2018年圖靈獎,並因AI倫理問題於2023年公開離開Google。)

ImageNet大賽讓兩樣東西后來變得非常熱門:一個是深度學習,一個你猜是什麼?GPU

因為當時大家爲了在圖像識別比賽中拿高分,都開始用GPU

所以在2012年,我離開百度的實驗室時,我們幾乎已經是NVIDIA在深度學習業務上的最大客户之一。

那時候我覺得連黃仁勛都還沒意識到,他的業務有多大潛力。可能要到三年后的2014年,他才意識到,GPU不僅僅適用於電子遊戲,它也是機器學習的強大引擎。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啓發:要開發一個真正卓越的系統,絕不能只盯着軟件算法,還要專門設計硬件,把軟硬件結合起來。

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能不能為自動駕駛、機器人專門開發一套專用的硬件架構?

因為當時我已經在百度啟動了自動駕駛項目,但你打開測試車的后備箱,里面是一堆龐大的機器和亂七八糟的電纜,系統不僅不可靠,功耗還極高。

我記得那輛測試車在路上跑30分鍾,就得停下來等機器降温,非常不靠譜。

於是我就想,能不能開發出專用硬件,把這些龐雜的設備壓縮成一個小盒子、一臺小電腦?性能依舊強大,但功耗卻大幅降低。

我堅信,這纔是未來的方向。

我也曾和百度高層談過開發專用硬件的事,但説實話,當時很難被接受。百度的文化非常偏重軟件,整個中國行業也是如此。大家普遍認為做硬件是個壞主意——回報慢、投資回收期長,沒有人願意去碰。

所以,我當時就決定,好吧,那就自己來。

 伯恩斯  某種意義上,那是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正如你説的,要同時做硬件和軟件,而當時並沒有太多人這麼干。

這讓你直接進入了一場激烈的競爭,因為你不僅要面對汽車公司自己在做的研發,還有像華為這樣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也把你拉入了某種程度上與英偉達的競爭。

對我們的投資者而言,該如何理解地平線在這條賽道上的優勢?相比其他類型的玩家,地平線的邊緣在哪里?

 余凱  我們進入這個賽道的角度非常獨特。

因為在所有硬件公司里,我們的軟件和算法開發能力都非常強;而在所有軟件公司中,我們的硬件設計能力又非常強。

正是這樣的組合,讓我們擁有了獨特的定位。

要開發專用的自動駕駛硬件,你必須對自動駕駛的算法有深刻的理解。如果你對算法完全不瞭解,就沒辦法開發出真正強大、具競爭力、能最好支持自動駕駛軟件計算的硬件。

我認為很多半導體公司走了錯誤的路線。他們先開發硬件,然后等着某個軟件公司來跟他們合作、開發軟件。

但事實證明,這個過程太慢了,創新的節奏也太慢了。

通常,猜猜看?在傳統半導體行業,當第一款車用芯片開發出來后,他們可能要等510年,這個產品才能真正商業化、部署到數百萬輛車上——十年啊,太慢了。

而我們是軟硬件同時推進,所以我們的節奏比任何競爭對手都快這也是為什麼,在非常短的時間里,我們這個后來者,能成為中國的領軍者。

關於合作思維

 伯恩斯  在跟你們的多次會面、聽你講話時,我們都能明顯感受到,你把OEM(整車製造商)視為合作伙伴,而不僅僅是客户。你們為他們解決了兩個層面的問題——硬件和軟件,因此某種意義上成了一站式方案提供者。

我記得地平線的口號是同行·致遠,你們強調開放合作。比如大眾汽車就是你們的全球合作伙伴之一,還向地平線投資了約20億美元。我尤其喜歡你説過的一句話:這是把德國質量和中國速度結合在一起的合作。

我很好奇,你是怎麼跨越信任的門檻,特別是如何讓非中國的汽車製造商真正接受、擁抱這種合作關係的?

 余凱 沒錯,我們的公司口號就是同行·致遠,因為我們相信,要打造一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企業,這絕不只是一次項目或一場派對,而是一段真正的長期旅程。要走得遠,就必須有承諾、有堅持。

在這條路上,挑戰不可避免,而保持韌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態度。

同行還意味着,我們始終堅持雙贏的策略——和投資者一起贏、和客户一起贏、和團隊一起贏。

歸根到底,偉大的企業必須有同理心。你要真正理解客户的痛點,明白他們需要你幫他們解決什麼。如果你真能幫到他們,他們也會反過來支持你,這樣才能建立起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長期夥伴關係。

現在的汽車行業正在發生一場深刻變革:汽車正從傳統的機械設備,轉型為裝上輪子的計算機,軟件和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這樣的變革中,很多東西是沒有現成定義、沒有完全標準化的。你很難説,這是個標準化零件,直接供貨就好。實際上,很多方案需要我們和OEM一起共同定義、共同定製。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把自己定位為賦能型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供應商。正是因為這種商業心態,我們贏得了OEM的信任。

今天,我們幾乎與中國所有主要的OEM都有合作,也正如你提到的,我們正在走向全球,與大眾等國際OEM,以及其他很多企業建立合作。

這就是我們的理念:同行,而不是短期的派對。

 伯恩斯  中國的OEM市場本身就巨大,它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每次我去中國,都能真切感受到那里的汽車行業、電動車行業有多熱鬧——極度擁擠、競爭激烈,但同時又具備以優良質量和極低價格引領全球的潛力。可以説,沒有哪個市場像中國這樣獨特。

這是否也讓中國成為你們技術落地的絕佳市場?畢竟,這里的消費者樂於嘗試新技術,而電動車製造商們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拼盡全力想要脫穎而出。

 余凱  是的,毫無疑問。我們確實很幸運,公司是在中國創立的。中國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獨特。中國用户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很高,整個社會的數字化程度也可能遠高於許多西方國家。

大家擁抱數字化體驗,中國電動車的滲透率已經非常高,而且還在持續攀升。

不僅如此,像車載數字體驗、智能座艙等領域,中國的滲透率也遠超其他地區。

作為一家土生土長的中國公司,我們離用户很近,也離這場技術革命的中心很近。這無疑給了我們很大的優勢,因為我們始終在傾聽用户的需求——對一家科技公司來説,這一點極為關鍵,對吧?

我們真的從自身的位置中獲得了很多收益。我們雖然起步於中國,但我堅信,電動車、智能電動車,乃至裝上輪子的計算機這樣的概念,絕不僅僅是中國現象。它或許首先在中國被廣泛採用、率先成熟,但最終,這一定會成為下一波全球趨勢。

這讓我想到智能手機:一開始,智能手機也是在中國快速普及,隨后才擴展到歐洲、日本,以及其他很多地區。

伯恩斯從這個角度看,你們應該具備很好的條件,把地平線的業務進一步推向全球。你們既有和歐洲OEM、汽車製造商的合作,又有那些在國際擴張上雄心勃勃的中國電動車企業,這些應該都給你們提供了很好的跳板。

 余凱  是的,我們一直把自己定位為所有OEM的賦能型合作伙伴,無論是中國OEM、歐洲OEM、日本OEM,還是其他地區的OEM

我感到非常高興,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有趣的位置,可以和全球各地的OEM建立深厚的夥伴關係。

我們不僅在主機廠層面合作,也和全球頂級的一級供應商建立了牢固的合作關係,比如博世、大陸集團、電裝(株式會社)、採埃孚等。我們攜手合作,幫助客户打造真正卓越的產品。

關於自動駕駛

 伯恩斯  你之前多次提到,汽車正在變成計算機,或者説是裝上輪子的計算機。地平線顯然是推動這種轉型的關鍵力量。

在自動駕駛領域,你們和行業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過度承諾,比如什麼時候能實現完全自動化、什麼時候能跨越不同階段。

你怎麼看待實現全面普及的進程?接下來的5年、10年,你覺得行業會走到哪一步?

 余凱  過去四五年,中國行業已經從早期的有限場景,比如高速公路、車道保持、自動緊急制動(AEB)……逐步演進到今天,我認為,現在已經進入了可以應對繁忙城市交通的全場景自動駕駛階段,而且這種技術的滲透率還在持續上升。

再加上最近基於端到端訓練、利用巨大神經網絡進行模仿學習、強化學習等技術的驚人進展,我認為技術的演進速度正在以年為單位顯著加快。

我們真的看到了一個拐點,我覺得今年或者明年就是那個拐點。

我給出的時間表是:從今年算起,三年內實現100%「脱手通勤,五年內實現100%「脱眼駕駛,十年內實現完全脱腦駕駛——也就是説,你可以在車上睡覺,而車會自己把你送到目的地。

至於RoboTaxi(無人出租車),我並不是特別樂觀。我不認為它會在今年或明年真正普及,要解決相關場景的問題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畢竟,RoboTaxi 基本上意味着完全脱腦駕駛。

我一直給自己的定位是保守的樂觀主義者,一步一步來,逐步實現完全自動化。

不過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構建起了一套非常紮實的業務基礎。

關於地平線2.0

 伯恩斯 我確實很期待未來某一天,不管是在上海還是倫敦,人們可以在通勤途中安心看書,而不必專注路況,把這些時間真正解放出來、變得更高效。汽車只是這項技術和機器人技術的第一個應用場景,那未來呢?

如果説地平線1.0聚焦在汽車行業,我們能聊聊你們在更廣泛領域能解決什麼樣的未來問題嗎?

 余凱  我們的長期熱情其實是為所有通用機器人開發軟硬件計算解決方案。

汽車可能只是機器人技術的第一個落地場景,但這項技術完全可以擴展到很多其他領域,比如養老院、老年護理、家庭服務機器人,還有農業、製造業、物流等等。

我們真正的長期願景,也就是地平線2.0」,是投身於通用機器人領域,我們想要打造一個能夠賦能各種機器人應用的基礎平臺。

 伯恩斯 從成功打造一輛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這種帶輪子的機器人——再跨入其他應用場景,這個跳躍有多大?解決了汽車問題,能在更廣泛的機器人領域帶來多大的「勝出優勢

 余凱  基本上,我認為這些應用在計算範式上是高度相似的——無論是環境感知、建圖、定位、人機交互,還是複雜場景下的決策與控制。

這意味着,首先我們要為移動機器人開發好軟硬件系統。

不過,對於人形機器人來説,雖然它們不像汽車那樣需要高速行駛,但它們的運動自由度、動作複雜性反而比汽車更高,這也對理論和軟件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新的突破。

我相信,在未來1020年里,我們會看到軟件理論和硬件架構的持續進化。當然,電池也是一個重要挑戰——因為你需要為機器人配備一塊足夠緊湊、高效的電池。

不過你想想,人類大腦的功耗不過約20瓦特,但我們卻能持續運作、完成令人驚歎的事情。相比之下,目前的計算架構能耗還是太高了。

所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在軟硬件層面不斷創新,甚至可能需要完全打破傳統架構,向更具生物學啓發的軟硬件架構邁進。

 伯恩斯 我們通常會問嘉賓的最后一個問題是:如果地平線成功了,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余凱  我想,首先,我們希望因為地平線的工作和貢獻,讓世界變成一個人類能真正享受作為人類的世界。因為今天,當你在交通堵塞中開車,那其實是一件非常枯燥、毫無自由感的事。

你被困在北京或倫敦的堵車里時,實際上不是汽車的主人,而是它的奴隸——因為你被迫要去操控、要去應付那些繁瑣的細節。

總體來看,我相信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能夠為人類帶來自由:讓人們有更多選擇去做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去創造,而不是被困在工廠流水線或各種機械化、單調重複的工作中。

這些事情,本來就不該由人來完成。

我真正想推動的,是一個讓人類去專注於人類工作、而把其他工作交給機器完成的時代。而地平線的願景,就是要成為這個變革中的關鍵技術賦能者。

換句話説,我希望地平線能成為機器人的微軟

 伯恩斯 聽起來這不僅對人類來説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對投資者來説也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故事。凱,非常感謝你今天抽出時間,從上海加入我們的訪談。

 余凱 謝謝你,勞倫斯。也希望有機會能在中國見到你,親自向你展示我們的最新技術。

—— / Cong Ming Tou Zi Zhe / ——

排版:唐唐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