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破解A股「上市難」,消費企業扎堆赴港

2025-06-01 21:27

消費投資進入低潮有兩個主要障礙:一是退出難;二是對消費企業到底如何估值沒有達成共識

在經歷了長達三年的上市空窗期后,中國消費企業開始排隊赴港上市。

據《財經》不完全統計,自2024年9月以來,實現港股上市的內地消費企業共有14家,遠超2024年前九個月的3家,以及2023年全年的6家。

在過去的幾年中,消費類許多企業在A股遞表后苦苦等待,但始終都沒有結果。僅在2023年,就有33家消費類公司撤回A股上市申請,行業覆蓋食品製造業、餐飲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家居、珠寶零售等。

多家企業轉戰港股、美股。不過,自瑞幸咖啡「爆雷」事件之后,中國消費企業赴美上市受到的監管更加嚴苛,且受國際關係不確定性的影響,能夠獲得的市值並不理想。港股相比之下破發率高,且在2022年、2023年之中消費企業的表現並不好,泡泡瑪特、海底撈、奈雪等明星股紛紛陷入低迷,導致一些已在港交所遞表的企業也選擇繼續觀望。

上市難的問題影響到了整個消費行業。啟承資本創始合夥人常斌表示,過去三年中消費投資進入低潮,其中有兩個主要障礙,一是退出難,二是對消費企業到底如何估值沒有達成共識。

在2021年前后的新消費投資熱中,許多消費投資機構付出了較高代價投資明星企業,但卻苦於后續無法上市退出;一些被投企業上市后,在二級市場得到的估值也並不理想。許多投資機構三年之中不敢投資新的企業,「消費投資人轉型賣保險」也成為熱極一時的話題。

對企業而言,無法通過上市獲得資金,一級市場的融資渠道也不暢通,就很容易陷入資金鍊斷裂的困境。

不過,硬幣的另一面是,整個行業也認識到,企業需要依靠自身的業務造血。在三年之中,行業完成了優勝劣汰,許多活下來的新消費企業完成了轉型,從以汲取外部資金來發展業務,逐漸變成了依靠自身業務的回血而穩定發展的優質企業。

在當前,無論是政策的支持,還是港股消費板塊展現出來的不錯面貌,都讓港股成爲了消費企業上市的更優選擇。在港股的窗口期開放之后,許多企業紛紛遞交了招股書。

多家風投機構的投資人告訴《財經》,他們今年也在與被投企業共同商議是否適合上市,並督促適合的企業啟動上市計劃。行業擔心的是,港股對消費企業開放的窗口期並不會長久持續。

同時,並非所有企業都適合上市。相對來説,港股更加看重企業的規模和利潤,並且給出的估值不高。投資行業認為,到港股上市,就需要接受比預期更低的估值。事實上,許多企業啟動上市,也是受制於與投資人所簽訂的對賭協議而「不得不上」。

麥星投資合夥人鄭重建議,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儘快上,但不符合條件的也沒必要硬衝。如果爲了上市,讓報表里的數據好看點,迅速去衝業績,「你可能付出了整個企業存在的代價,都不是説有沒有機會退出,連公司可能都沒有」。

港股的大門打開

2025年以來,已有七家消費企業實現了港股上市,分別為布魯可、紐曼斯、舒寶國際、古茗、蜜雪冰城、滬上阿姨和綠茶集團。而在2024年全年,這個數字為十,且其中七家企業是在9月之后實現上市的。

在這些新上市的消費企業中,不乏表現亮眼的企業。其中,蜜雪冰城的市值超過了1500億港元,與泡泡瑪特、老鋪黃金一起組成了「港股三姐妹」。毛戈平、古茗也表現突出,與發行時的股價相比,均實現了超100%的漲幅。

這些企業的突出表現,也刺激到了未上市的消費企業。截至5月16日,2025年向港股遞交招股書以及更新聆訊資料的消費企業達到了15家,僅4月就有七家,這是近三年來都難得一見的熱鬧。

其中既有遇見小面、鳴鳴很忙、if BH這類初次遞表的企業,也有海天調味、東鵬特飲、三隻松鼠等已登陸A股,尋求「A+H」兩市上市的老牌消費企業。

一直以來,出於流動性的考慮,本土消費企業上市首選A股。在2024年之前,許多消費企業都在A股等待IPO(首次公開募股)的隊伍里排隊許久。

2022年9月,中式佐餐連鎖品牌「紫燕百味雞」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敲鍾上市。在之后的近三年時間中,A股雖然也有零星的消費企業上市,但再無有影響力的消費企業成功敲鍾。從2023年初,就有A股主板IPO「紅黃燈」窗口指導意見在業界流傳,其中,「食品、家電、家俱、服裝鞋帽等相對傳統、行業壁壘較低的大眾消費類企業」和「快消餐飲連鎖業務」都屬於限制上市的行業。不過,「紅綠燈」並未有正式規定發佈。

有投行人士告訴《財經》:「(A股)資源有限,就要更傾向於國家戰略方向,比如高科技企業或戰略新興產業。」

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的相關監管安排,其中強調「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而后,多家消費企業撤回IPO。

以蜜雪冰城為例,2022年9月,蜜雪冰城就首次向中國證監會提交A股上市申請,排隊一年多時間以后,蜜雪冰城於2024年初轉向港股,並於2025年2月底完成上市。

連鎖快餐品牌老鄉雞此前也執着於A股IPO,三次交表但都未能如願。2025年1月3日,老鄉雞同樣轉戰港交所。周六福亦是如此,兩次衝擊A股失敗后,如今已在港股排隊。

但是,雖然在港股上市比A股容易,消費企業也有諸多顧慮。

在2022年、2023年乃至2024年上半年,多家消費企業在港股的表現不佳,諸如泡泡瑪特、海底撈等,從市值的高點跌落,並陷入了長久的低迷。奈雪的茶作為新茶飲的代表,於2021年6月上市,股價持續走低,從發行時的19港元左右的價格一路跌至10元以下,至2025年5月20日,其股價僅為1.12港元。

港股的新股破發率也居高不下。2022年,港股新股的破發率高達60.7%。這些都影響了消費企業赴港上市的信心。

不過,2024年以來,央行、證監會等部門通過多項政策支持企業赴港上市,簡化了上市流程,提升了透明度,拓寬了融資渠道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融資」。

與此同時,各路資金也積極流入港股,成爲了港股上漲的推動力之一。據中金公司研報,截至4月中旬,南向資金年內累計淨流入已達6041億港元,接近2024年全年流量的75%。另據銀河證券研究數據顯示,主動偏股型基金重倉股中,對港股市場的配置比例由2023年末的8.66%,持續提升到2025年一季度末的19.10%。

2025年以來,港股市場在DeepSeek概念與南向資金共振下持續走強,中金公司研報顯示,恆生科技指數年內漲幅一度突破40%。在港股整體價值重估的過程中,消費行業也受到積極影響。1月中旬至3月下旬,恆生消費指數上漲17.6%,其中恆生新消費指數漲幅達近36%。

在破發率上,2025年新股首日破發率僅為28%,也遠低於去年同期的50%。

鄭重認為,宏觀來看,中國宏觀經濟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出口、消費。進入2025年,當前大家對出口的預期邊際下降,相對的,對消費的邊際預期就會越來越強。鄭重認為,這樣預期背后的情緒也同樣會助力消費企業在股市的表現。

被迫上市?

當前來看,無論是宏觀政策的支持、各路資金的流入,還是上市企業的表現,都在給予消費企業赴港上市的信心。

另一方面,許多企業面臨着回購、對賭的壓力。業界認為,風投機構與企業所簽訂的回購、對賭協議,也是倒逼企業上市的原因。

以卡遊為例,這家企業在2021年接受紅杉中國、騰訊以優先股方式入股的A輪投資,對價1.4億美元,卡遊整體估值達到9億美元。

按照雙方的協議,卡遊要在五年內完成上市,不然就會觸發回購,2026年是最后期限。若上市失敗,卡遊不僅要贖回優先股,還要賠付約5200萬美元的利息。

正在港股IPO排隊的if BH同樣面臨回購協議。這家企業在與投資機構Aquaviva Co.Ltd.簽訂股份認購協議時,雙方也曾簽訂對賭協議——如果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IPO上市,if椰子水需以每年淨12%的內部回報率回購其全部股份。

風投從業者透露,「在消費投資比較熱的那幾年,估值給得高,投資方和企業大多都簽了一些(對賭、回購)協議。這些也是當前企業衝擊上市的原因之一。」

不過,多位投資人均表示,能夠考慮上市的消費企業往往是比較優秀的企業。對這類企業,即便當前的估值不及約定時的預期,創始人和投資人大多也會有一個相對好的協調。「今天大家沒有什麼被迫,大家面對的挑戰總體還是比較多的,都在一起找辦法。」常斌説。

在當前這個階段,是否上市,還是首先考量企業是否達到上市的利潤和規模。事實上,雖然頭部的企業股價表現亮眼,但表現不理想的消費企業也有不少。

滬上阿姨在5月8日登陸港交所,開盤價為190.8港元,而后不斷下跌,最低時跌到了117港元,截至5月16日收盤,其股價為128.8港元。

從其業務來看,滬上阿姨雖然有超過9000家門店,但單店的銷售額迅速下降,加盟商閉店率也在不斷提高。其主攻的7元-22元茶飲市場上,佇立着茶百道、古茗、霸王茶姬等諸多品牌,相比之下滬上阿姨並沒有很深的護城河。

排隊多年、幾次修改招股書的綠茶集團在5月16日登陸港交所,其發行價為7.19港元,但上市即跌,至當日收盤已下跌12.52%。綠茶在餐飲行業的市場佔比不高,人均消費逐年降低,整體翻檯率下降,同店銷售額也同比下滑。

消費企業要到港股上市並獲得好的市值表現,行業默認的條件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業務體量、利潤規模,以及穩定的增長。

常斌認為,這一波能夠在港股上市的頭部消費企業有很強的價值導向,以及很強的盈利能力打底。以泡泡瑪特為例,它在海外市場的成功,展現了顯著而強勁的超額長引擎。又如蜜雪冰城,規模化之下,實現了穩固並持續增長的利潤。

「港股絕對頭部(消費企業)的利潤,至少都是奔着10億元朝上的。」鄭重説:「如果你只是一個有幾千萬利潤,哪怕是3億利潤以下的企業,去香港市場很可能拿不到好的估值,甚至有可能發行不成功。」

消費企業估值共識形成?

當前消費企業集中上市,還釋放了一個很好的信號——即行業逐漸對消費企業的估值形成了共識。

常斌認為,無論是企業,還是企業的投資人,都接受了港股市場給出了估值基線——以10倍-15倍的PE(市盈率)去估值,「這些公司接受了這樣的價值錨點,而這個錨點在之前企業家的預期里是偏低的」。

在消費投資熱之時,許多一級市場機構以PS(市銷率)為錨點給企業估值,極端時能夠給到5倍-10倍的PS。以一家麪館為例,若單店年銷達到200萬元,即便利潤只有20萬元,一家門店也能給到1000萬元-2000萬元的估值。若是一家擁有20家連鎖店的企業,那企業的估值就已經達到了2億元-4億元。一家麪館估值2000萬,一家麪包店喊價1億元,這是新消費投資熱之時特有的現象。

而若以10倍-15倍的PE(市盈率)去估值,同樣是這家麪館,一家門店的估值只有200萬-300萬元,20家連鎖店加在一起,總估值也只有4000萬元-6000萬元。

兩種估值方式導致企業價格天差地別。前者給予了企業超前的期盼,而后者則以理性為基礎,迴歸企業業務、利潤本身。

多位消費投資人、從業者們認為,以PS為基準的估值方式實際上提前預支了企業未來數年的增長潛力,一方面使得創業者過分自信,另一方面企業爲了達到業績目標,也進行了不理性的擴張、開店。許多企業甚至未能盈利,只能靠外部資金維持運營。

但無論是企業自身的運營,還是外部環境變化的原因,許多新消費企業都未能達到增長預期。並且,港股市場上消費企業市值、股價表現,也説明二級市場並不認可彼時一級市場的估值方式。

許多達到上市標準的企業,以及等待着上市退出的投資人一直在觀望,想等到估值更高的時候啟動上市,但這個時機迟迟未到。在過去三年里,企業、投資人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二級市場的估值方式。

「很多公司能展示招股書,走到上市這一步,肯定是內部對估值協調了,企業家也顯著調整了自己的預期。」常斌説。

而以PE為基準的估值方式,也將進一步影響一級市場的投融資。常斌認為,之前一級市場沒有那麼多交易,也是因為沒有達成共識。而在之后,一級市場的消費也有機會進一步活躍起來。

在當前,什麼項目更受到一級市場青睞呢?

2021年前后的新消費投資熱中,泡泡瑪特被樹立成了一個典型。那時的機構更加看重的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以及背后巨大的流量導向,甚至可以不在短期內談利潤。它們試圖投出各行各業的「泡泡瑪特」,有消費投資人還喊出來「每個品類都值得重新做一遍」。

但無論是泡泡瑪特當時的股價低迷,還是多個新消費企業「爆雷」,以及行業整體上市受阻等,都改變了消費行業的投資邏輯。

在如今,多數投資機構都會在企業的業務規模、利潤的基礎上,再去考慮企業的成長屬性。鄭重表示:「政策是有周期的,還是要回到業務本源,企業業務好,什麼情況下都可以(上市)。」

多位風險投資人表示,雖然當前一級市場給消費企業的估值恢復理性,但優質的標的稀缺,依然有不少機構爭搶,價格實際上並不低。並且,這類項目也大多是成熟的中后期項目,而非早期項目。

這也意味着,消費創業很難再回到三年前的百花齊放。對機構和資本而言,他們不會再去賭下一個「泡泡瑪特」。對企業家來説,踏實做好業務,纔是一切的根本。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