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6-01 09:30
每個月至少周末出國遊1次,對於95后打工人Brian來説,是不可或缺的。
周五18點以后到周六12點前,他會搭乘任意航班去往國外一座新的城市,在那里計劃好為期2天的自由行,再搭周一早晨的航班飛回上海上班。無需年假。
譬如,3月初的上海是不適合citywalk的,陰雨連綿,還有些微冷。那個周末,Brian為自己制定了一場「解鎖日本三大温泉之一的主題遊」。他搭乘了周六早上11點的春秋航空從浦東機場出發,14點抵達名古屋,倒火車,17點夜幕剛降臨時,正好抵達下呂温泉酒店辦理入住,吃完自助晚餐還來得及欣賞當地的煙火大會。周日上午,再悠閒地逛逛下呂小鎮附近的合掌村,下午搭車去大阪購物,再去機場等待周一清晨的航班。
來源:Brian提供
Brian在上海一家互聯網企業做產品經理,工作並不清閒,但絲毫影響不了他周末極限出遊的熱忱。況且,這樣一趟短暫的周末出國GAP,沒有大眾想象中的燒錢。
Brian算了算,總開銷是不超過3000元的:温泉酒店「一泊二食」(一晚住宿+早晚自助餐)單人票1200元,火車票600元左右。而最值的是他搶的特價往返機票,一共才700元。實話説,去崇禮滑個雪都有這麼貴了。
年輕人已經意識到,比起小長假人擠人,48小時周末出國遊,或許能收穫更高質量、也更具性價比的旅遊體驗。
熱門的海外目的地當屬日本,日本早就成了北京上海打工人的后花園;近距離的韓國、東南亞,甚至俄羅斯,都被納入適合2天1晚出遊的「近郊」選擇;還有許多聽起來彰顯個性的小眾目的地,也是越發變得大眾起來。
比如——號稱遠東盡頭,氣質清冷的海參崴。由於從北京過去僅需2小時飛行時間,馬上成了北京打工人的周末出國遊聖地。行程安排上,一天在市中心遊覽人文景觀,感受勝利廣場、東正教堂、遠東博物館,一天是郊外海邊,提前到託卡內夫燈塔欣賞大自然絕美的日出表演,在託比津納海角留下人生照片。
來源小紅書@XZ
再比如,新晉網紅旅遊城市亞庇。這個馬來西亞的無名小島,快變成中國同胞的海外故鄉了。社交媒體有博主分享過獨自去亞庇旅行,全程中文無障礙溝通,滿大街都是熟悉的家鄉話——不説這里從廣州深圳一帶飛過來很快,就是北京,也為亞庇新開了一條5小時直飛航線,周六0點出發,早上5點30抵達,簡直是「打工人特供專線」。
亞庇的日落,來源小紅書@Junior Snake
另一位90后北京打工人徐楊記得,2017年自己去亞庇時,還要從吉隆坡轉機,為此還多請了2天年假,現在已經沒有這個顧慮了。在亞庇可以感受純粹的熱帶海島風情,欣賞天邊的火燒雲,在紅樹林尋找野生的長鼻猴,夜間看浪漫的螢火蟲……在高度緊張的工作之余,周末瞬移到海的彼端,就像是做了一場短暫又極度充實的夢一般。
順便説,這場夢的特供價格,往返機票僅需1500元。更誇張的,如果你有心搶特價機票,甚至都有人500元拿下。
在周末出國游上,打工人總是能組出更多省錢新招。座標北京的棉花糖就是個周末出遊愛好者,每年她要走十幾個國家,走着走着,就發展成了「羊毛旅遊」博主。她常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周末遊省錢攻略,教大家如何趁雙11、618等大促節日,囤機票次卡和酒店套餐。只要你關注的「羊毛信息」夠多、手速夠快,總能用千元以下的價格買到往返機票。
來源小紅書@棉花糖(周末旅行版),在濟州島過周末
縱觀世界地圖,能成為周末遊熱門目的地的國家大多都有3個特點——通勤在6小時以內、市內交通發達、景點集中。出一趟國,路上交通總是最費時費力的,但如果一步到位,選擇本身旅遊資源就很集中的城市,就能壓縮花在交通上的時間。
用Brian的話説,「這些國家都是沒有必要玩那麼久的地方,周末已經完全夠搞定了」。這類短途遊的國家只適合留給周末,逛個2天完全足夠,他的年假還要留給五一、國慶這種長假,以便換取更長的空閒時間,去到北歐、美國等更世界盡頭的地方。
受夠了國內長假人擠人,「人少」就是對一個旅遊景點的最佳讚美。用周末出行,你將暢通無阻。這麼一想,看似衝動的48小時出國遊,反而是一種相當經濟理性的娛樂方式。
當然,前提是你的身體素質能抗住兩天一晚的高強度行程。
對這種「極限旅遊」,網上還是不乏質疑的聲音,「不理解周末特種兵,是真的沒假嗎?」「這麼趕落,和出差的牛馬有什麼區別?」
佩服或不解,這兩種聲音Brian都聽過,他發現,大家對特種兵旅遊的態度具有很鮮明的地域屬性。
今年3月,他曾發佈過一篇「上海周末出國玩不請假攻略」,總結了「飛行里程6000公里以內,航班在周五晚6點后出發,周一早9點前回來」的可選出遊國家,一共34個。
來源小紅書@今天不上班
這篇帖子發佈后,他被ip上海網友們的熱情淹沒了。有人提出補充建議,「如果不拘泥於同一個城市往返,還有更多的組合選擇」,並曬出自己從上海浦東到大阪神户機場,再從大阪關西機場返程的航班記錄;
還有更厲害的,直接曬出了周末往返法國戴高樂機場的記錄,一看在巴黎落地后的實際遊玩時間差不多1天半,周日中午返程上海,還能趕上周一7點落地,早高峰上班。
來源小紅書@今天不上班 評論區
那篇帖子下也有人問北京的攻略,隨后幾天,Brian整理了一份北京特種兵特供,北京可選的航班相對較少,只能列出21個目的地。天差地別的是評論區的畫風,北京打工人多數表示不解:「有年假為什麼不請?有必要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嗎?」又或者表面上表示支持,再附上一句,「雖然可行性不高,但僅僅看看旅遊規劃也是開心的。」
他有點無語,「再也不想幫北京打工人做攻略了。」
事實確實如此,「后浪研究所」聯繫到的幾位特種兵也集中在江浙滬地區,僅聯繫到一位人在北京的徐楊,工作是某中學教師——他倒是有充足的寒暑假,但即便如此他也經常選擇周末出遊,純粹是覺得性價比高。
並且,一些特定的風景只有抓住特定時機窗口才能看到,比如京都紅葉季只在11月底、12月初有一次。就算徐楊已經去過日本好幾次,他也願意單獨爲了紅葉再去一趟。
更何況,對一位工作日里經常要晚自習值班到9點以后的老師來説,徐楊的周末太需要換個環境釋放壓力了,他可等不到寒暑假。必須得是工作間隔來一次短逃離,才能達成解壓效果,那麼下一周上班都有了盼頭。
純粹爲了換換心情的徐楊周末行程很佛系,他的旅遊宗旨是,絕不會硬爲了滿足什麼「行程打卡kpi」而過度壓榨自己的身體。兩個字,逛吃,走到哪里逛到哪里。像去京都的時候,他花四五個小時逛了幾個寺廟,欣賞漫山紅葉,又在山腳下找個咖啡廳悠閒地歇息一會。一天就這麼晃着晃着,晃了過去。
徐楊拍攝的京都紅葉,受訪者提供
另外一部分周末出國遊愛好者,與徐楊截然不同,他們把對待工作嚴謹認真的態度同等搬到了旅行上,一直像個彈簧似的,弦上得越滿,越停不下來,始終保持着高度緊張的特種兵計劃。
座標在上海的技術員工田野是個究極J人。從業第7年,他已經逐漸學會在忙碌的工作中紓解自己的壓力,即便平時都要工作到晚上22點,周五下班也要18點準時離開趕飛機,經常是背個徒步包、帶個相機就出發了(他也是個攝影愛好者)。
他描述了一段自己的旅遊行程:凌晨4點睜眼,要出發拍日出,晚上9點要拍銀河,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點回來。「我是有點要把所有時間都利用到極致的強迫症。」田野説。
因為追求旅行效率,多數時間他喜歡一個人做揹包客。有幾次女朋友和他一起周末出去玩,受不了緊湊的安排,睡到10點多才醒,他會獨自安排早上5:00-11:00的時間,出去玩一趟回來再接上女朋友雙人成行。
田野拍攝的東京白鷺,他的一大愛好是拍鳥
這還不是特種兵的極限。
田野和Brian他們都刷到過同一個出國遊博主——Stark,他們叫他特種兵界的「兵王」,曾嘗試過周末從上海往返美國西部自駕,2天打卡3個美國國家公園(錫安公園、布萊斯峽谷、火谷州立公園)。雖然網友實際檢查行程發現他是在周二上午回來的,但這也足夠令人驚歎了。
社交媒體簡介中他寫到,自己是個「能加班的上海大廠程序員,一年走遍43個國家」,翻閲主頁旅遊vlog,他的足跡遍佈世界,緬甸、希臘、奧地利、愛丁堡……好像完全進化掉睡眠似的,熬夜后自駕、再加公園徒步,毅力驚人。遺憾的是我沒能聯繫到這位特種兵王,他可能正在忙着奔赴下一個目的地。
圖源小紅書@Stark
大老遠折騰到另一個國家,卻只是走馬觀花看了不到2天就匆匆離去,值得嗎?習慣於周末出國的年輕人不免被經常問到這個問題。
按經濟學的説法,這是ROI(投入產出比)嚴重不對等。但他們倒是不這樣看待問題。
Brian算了筆賬,衡量一個周末的旅遊預算,多數人的心理價位在5000以內。他也是一直如此執行的。在他看來,旅遊只是多種愛好中朴素的一種,愛好哪有不燒錢的?大差不差罷了。就像有人養寵物、有人收藏癖,同樣都是燒錢,他只是把這項預算挪到了旅遊上,還能有更多新鮮感和額外的收穫。
田野也不是衝着打卡收集足跡的目的去旅遊的,「其實我也考慮過我做這些事情的意義何在。在工作上你心態再怎麼好,都一定會有一些負面的積累,所以人總要有出口,不管是運動還是旅遊或其他什麼。」
過去,他的正反饋源於打羽毛球。據他描述,他的羽毛球水平在非專業運動員里已經相當專業了,卻在某天因為網球肘發作被醫生告知必須終止訓練。之后他開始尋找愛好的替代品,最先找到的是攝影。那時他新買了個鏡頭,想拍海鷗,搜了搜幾個沿海城市周末的機票,發現400塊就能到煙臺。那個周末他衝動地出發了,在海邊吹着海風,看太陽慢慢升起時,他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衝動」,「我覺得我一定會堅持做這件事。」
印尼bromo的日出,田野攝
在旅遊這件事上,他彷彿有比別人多三倍的時間精力,他把「周末出國遊」當做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田野非常認真地對待一次旅遊,他不喜歡社交媒體上同質化的旅遊攻略推薦,上班通勤的路上就去國外網站查攻略、為自己定製路線。每天,他都花大量時間看書,瞭解異國的人文歷史。像去吳哥窟前,他讀了蔣勛所作《吳哥之美》,以及元代人周達觀所著《真臘風土記》后才踏上旅程。他覺得從書中獲取別人的經驗知識,再帶着一份不一樣的人文視角去一個陌生的國家,樂趣會直線上升一個級別。
最后他會把那些光影記錄通過照片形式帶回家中。家里擺滿異國風景照,那些旅行瞬間的觸動彷彿透過2D平面閃回成了3D、4D的記憶。
濟州島的路人為田野拍攝了人生照片
我也問田野,你覺得周末出趟國虧嗎?他答,「你要是看ROI,無論去哪里都虧。但只要一次旅行能找到一個打動我的點,那我就賺了。可能是突然看到什麼東西覺得好開心,不一定是很宏偉的事物,也可能是很細微的東西。」
在柬埔寨的巴肯山,17:50太陽已經快掉到地平線,他在日落前10分鍾上山,為的是去拍攝日落。但最終打動他的是另一幅景色——一個路邊尋常的神龕,也不是什麼特別的寺廟,就是小小供奉地,當地的老百姓集中在神龕前祈禱,虔誠地感謝自然的饋贈。看到這麼多認真生活着的老百姓,他感到有什麼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撫平了一切負面能量。
就像凱茜·霍姆斯在《時間貧困》中的解釋,缺少時間是一種主觀感受,往往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和感知時間。參與運動、感受自然,都能夠提升大腦功能,讓我們感受到時間是很充裕的。一次一個人的出行,往往能讓人感覺到時間慢了下來,因為你在靜靜享受時光。
對於熱衷享受遠方的年輕人來説,只有48小時的周末也不見得很短暫,或許還比5個工作日更充實呢?(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后浪研究所」,作者:許嘉婧、薇薇子,36氪經授權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