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研究顯示,如果銅價不飆升,能源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2025-05-31 04:35

經濟地質學家協會(SEG)的一項新研究警告稱,如果世界要生產足夠的銅來支持全球能源轉型,銅價就需要上漲一倍以上。

Cathles、Simon和Wood的研究論文顯示,當前和預期的銅產量遠遠低於全球持續發展和脱碳努力的需求。來自康奈爾大學、密歇根大學和昆士蘭大學的專家認為,除非價格大幅上漲以激勵新採礦業,否則能源轉型將因基本材料短缺而陷入停滯。

即使在「一切如常」的需求情景下,排除了電氣化的影響,僅關注全球收入和人口增長的預期增長,銅礦產量也必須從2018年的每年2040萬噸增加到2050年的每年3710萬噸。這種增長需要每年增加超過50萬噸的新產能--這一挑戰相當於在短短三十年內投產36個大型新礦山或759個小型礦山。

鑑於大型銅礦從發現到投產通常需要20多年的時間才能開發,作者認為這一結果不太可能。目前排名前十的礦山中有五個預計將在2050年關閉,許多較小的礦山也將效仿。

然而,礦業經濟明顯惡化了情況。不斷上升的開發成本意味着棕地項目現在每噸增加的年產能需要約23,000美元。由於銅價通常與資本密集度一一跟蹤,作者得出的結論是,「未來銅價必須超過每噸20,000美元」才能使新的開發變得可行。按照今天的價格約為9,600美元,這意味着銅價必須上漲一倍以上才能使供應滿足預期需求。

然而,當考慮電氣化和能源轉型時,尤其是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需求時,這些問題與供應問題相比似乎微不足道。如果這兩種能源要在電力結構中佔據主導地位,那麼2018年至2035年間,每年銅礦開採量必須平均每年增加22.5個大型新礦山。

作者指出:「以這種速度無法發現礦牀,也無法開發礦山。」在這種情況下,到2050年開採的銅將比所有人類歷史的總和還要多,超過一半的已知銅礦資源在短短三十年內耗盡。

國際能源署的報告警告稱,世界比第一種情況更接近第二種情況。根據最新研究,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約945太瓦時(TWh),超過日本目前的用電量。隨着人工智能的興起,對清潔、可靠的電力的需求正在飆升。然而,建設能夠支持人工智能負載的太陽能和風能密集型電網將顯着增加對銅密集型電網基礎設施和存儲的需求。

SEG的研究還強調了全球股權問題。發展中國家需要約10.43億噸銅才能實現與高收入國家相當的基礎設施水平。這相當於當前全球50年的銅產量。因此,銅短缺問題和價格競標戰可能會導致資源囤積,使金屬從發展中國家的增長中轉移出去。

「社會可以有雙贏的解決方案或失敗與失敗的解決方案。爲了取得雙贏的結果,必須幾乎完全消除電氣過渡對銅的需求,」研究稱。

科學家得出的結論是,爲了確保銅可用於電氣化和人類發展,最大限度地減少銅使用的策略,例如核電、甲烷備用工廠和混合動力汽車,必須成為優先事項。

價格觀察:iShares銅和金屬礦業ETF(納斯達克股票代碼:ICOP)今年迄今上漲9.52%。

閲讀下一步:

照片由TimBrew通過Shutterstock拍攝。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