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30 21:42
文/竇文雪
618大促在即,鉅子生物遭遇了信任危機。
近日,一位美粧博主大嘴博士(香港大學化學博士郝宇)在「大嘴博士顏究所」發佈了一篇文章,對鉅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復美一款產品的成分含量提出了質疑。
郝宇稱,HPLC高效液相色譜氨基酸定量法,對可復美Human-like重組膠原蛋白肌御修護次拋精華(膠原棒)進行檢測,但僅檢測出0.0177%的氨基酸,且完全檢測不到膠原蛋白的核心氨基酸——甘氨酸。
此外,郝宇還同時對可復美的宣傳用詞提出了質疑,其表示,可復美在產品宣傳中將「分子量217道爾頓」宣傳稱為「Mini小分子膠原蛋白」,而217道爾頓僅為兩個氨基酸組成的二肽,不可以被稱作是小分子膠原蛋白。
如若郝宇沒有在實驗數據上造假、實驗過程嚴謹,以上種種都指向了鉅子生物疑似在進行原料含量造假和誇大宣傳,這不是一件小事。
護膚品牌,往往因先發制人的技術優勢而興,鉅子生物就是如此,其在2005年獲得中國業內首個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的專利授權,重組膠原蛋白技術可謂是撐起了鉅子生物的基本盤。
因此在事件發酵后,涉事的鉅子生物子品牌可復美緊急在官微發佈了一封「告消費者書」,稱網傳「鉅子生物可復美產品檢測未添加重組膠原蛋白成分」的相關言論不實,並公佈了檢測結果,稱多批次檢測結果膠原蛋白含量均大於0.1%。
但這份迴應書,仍沒有打消消費者的疑慮,提出質疑的郝宇也沒有被説服,其又在公眾號中發佈了兩篇新的文章,稱鉅子生物的檢驗報告是一場「教科書級別的自我爆錘」,並繼續對鉅子生物的迴應發出質疑。
資本市場也反應激烈,5月26日港股開盤后,鉅子生物股價一度暴跌超8%,最終收跌4.04%,市值蒸發逾40億港元。隨后27與28兩個工作日,鉅子生物繼續走低,加上26日,鉅子生物三日累計下挫9.58%,市值蒸發約79億港元。
由於目前護膚品行業中還沒有針對重組膠原蛋白含量的統一標準,因此支持雙方的相關人士也各執一詞,可復美也尚未公佈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檢測結果,事件的結果仍懸而未決。
但可以預見的是,不管鉅子生物能否在這場風波中勝出,其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信任度已經受到了嚴重挑戰。
1、鉅子生物與美粧博主,哪一個更可信?
從鉅子生物聲明的整體內容來看,其沒有針對郝宇提出的三點疑問做全部迴應。
回覆中,最主要且關鍵的內容就是其關於重組膠原蛋白含量僅有0.0177%這一數據的迴應。
鉅子生物在迴應中給出了公司內部的多批次檢測結果:膠原蛋白含量均大於0.1%,並稱,公司檢測標準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醫藥行業標準YY/T 1947-2025《重組膠原蛋白敷料》中重組膠原蛋白含量的多種檢測方法。
「而不實指控中所使用的檢測方法並未列入上述行業標準。」鉅子生物表示。
但對於為何檢測不到膠原蛋白的核心氨基酸——甘氨酸,以及將二肽命名為Mini小分子膠原是否是扭曲科學概念的問題,鉅子生物並沒有在迴應中提及。
鉅子生物在聲明中稱,截止目前,對方尚未向我們索要該重組膠原蛋白原料,我們也尚未對外提供或出售該原料,對方是無法進行其所採用檢測方法的方法學驗證的。因此,其檢測結果不可信。
這樣一份沒有給出完全迴應的聲明,對輿論風向的影響並不大,反而讓外界有了更多疑點。比如為何郝宇直接對產品做檢測被認為是不科學的;為何不同的檢測方法,結果差別會如此大;鉅子生物送檢的樣品究竟是原料還是產品等等。
郝宇在可復美發布迴應后連發了兩篇文章,對可復美在迴應中提及的檢測方法、事發后涉事產品悄悄下架、為何檢測重組膠原含量必須要依賴鉅子提供的原料等問題繼續提出質疑。
但截至當前,鉅子生物和可復美尚未對上述質疑做出進一步的迴應。
實際上,這件事情最核心的關鍵點,就是究竟誰的測試方法得出的結果更準確。
爲了解決這個疑問,連線Insight向上海某高校結構生物學博士沈雨求證,沈博士在網絡中找到了鉅子生物迴應中提及的行業標準文件。
該標準中的(a)項顯示,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四部)通則0731蛋白質含量測定法進行實驗,其中涉及的檢測方法分別為:凱氏定氮法、福林酚法(Lowry法)、雙縮脲法、2,2'-聯喹啉-4,4'-二羧酸法(BCA法)、考馬斯亮藍法(Bradford法)和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而儘管通則中給出的檢測蛋白質含量的方法如此多,沈博士仍然一一否定了這些方法的準確度。
除了第一種方式凱氏定氮法外,其余幾種方法均由於重組膠原蛋白的組成特點而無法使用在對重組膠原蛋白含量的測量上。
比如考馬斯亮藍法與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前者的原理是染料結合鹼性/芳香族氨基酸變色,后者的原理是通過讓芳香族氨基酸吸收280nm波長的峰,來判斷樣品中是否含有蛋白質。
但這兩種方式都只能證明樣品中有沒有蛋白質,沒法測量蛋白質的含量,再加上膠原蛋白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很少,因此更沒法測定膠原蛋白的含量。
第一種方法凱氏定氮法雖然可行,但也並不是最優解。其原理是將含氮有機物經硫酸消化后生成硫酸銨,再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和操作來測定氮的含量,進而換算成蛋白質含量,並不是直接測定蛋白質。此外,該方法只適合蛋白濃度較高的樣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凱氏定氮法造成的誤差可能是致命的。
郝宇在迴應鉅子生物官方聲明的文章中提到,當年三鹿奶粉就是利用凱氏定氮法無法區分蛋白質中的氮和非蛋白氮,從而在奶粉中非法添加了富含氮元素的三聚氰胺,人為製造出蛋白質含量虛高的假象。
沈博士也提到了三聚氰胺案,「僅僅通過氮的含量就來推測蛋白質的含量,結果可信度非常低,容易鑽空子。」
而對於郝宇所使用的HPLC氨基酸定量檢測法,沈博士則給予了肯定。
「HPLC氨基酸定量檢測法的原理,是先將蛋白質水解成氨基酸,再將氨基酸進行衍生化處理,使其具備紫外或熒光檢測能力,再將衍生后的氨基酸混合物經HPLC分離,后通過檢測器定量檢測峰面積或峰高,最終通過標準曲線確定各氨基酸的含量。」
沈博士表示,這種方式檢測出的結果,誤差較小,且在這種檢測方式之下,膠原蛋白中的主要成分——甘氨酸,會更容易被檢測出來。「甘氨酸是分子量最小的氨基酸,理論上來説特徵最明顯。」
但郝宇給出的報告截圖中顯示,可復美膠原棒中不僅測不出甘氨酸,也測不出脯氨酸,沈博士表示,「脯氨酸這個成分類似骨架,是膠原蛋白穩定結構的關鍵,沒有這個成分,基本就不能稱為膠原蛋白。」
而對於郝宇在自己的視頻中,「爲了防止配方中其他成分可能帶來的干擾,還專門加了18個氨基酸內標」的説法,沈博士表示,「如果真的是加了18個內標,那麼已經算很精確了。」
他解釋稱,「膠原蛋白經酸水解后被分解為氨基酸,而組成人體成分的基本氨基酸是20種,除去一些在酸水解中不穩定的氨基酸,這18種已經可以覆蓋所有在膠原蛋白中存在氨基酸的種類了。
化粧品中成分複雜,各種氨基酸在HPLC實驗中的響應值不同。而加入標準氨基酸則有助於校正檢測靈敏度差異,避免某些氨基酸被低估或高估。此外化粧品中的香料、表活、防腐劑等可能與衍生化試劑反應,產生假峰。標準氨基酸提供對照保留時間,便於確認目標峰是否為目標氨基酸。」
沈博士進一步表示,「雖然博主採用的方法較為片面,但如若其是在未捏造實驗數據的合理實驗條件下,得出了上述檢測結論,那麼博主檢測的準確度與可信度遠大於鉅子生物所述的國家標準檢測法。」
2、重組膠原蛋白的故事,還能不能講下去?
事實上,大多效果突出,且無明顯副作用的物質或概念,都會受到資本市場的關注,因為這類概念的商業化潛力太大了。
此前的減肥藥司美格魯肽是如此,重組膠原蛋白也是如此。
資料顯示,重組膠原蛋白是通過生物工程技術生產的膠原蛋白,與人體自然產生的膠原蛋白具有相似的分子結構和功能。在醫療領域可以作為創傷修復的輔料、支架材料、注射填充劑;在護膚品領域有保濕、修復、抗衰老、生發等功效。
不僅與人體結構功能相似,而且還能應用在多個領域,因此重組膠原蛋白產品的市場規模在近年來不斷壯大。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中國重組膠原蛋白產品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2年的185億元增至2027年的1083億元,市場滲透率將從2022年46.6%增至2027年62.3%。
多家醫療、醫美上市公司已先后入局,除了鉅子生物外,還有錦波生物等公司已經上市;LVHM、資生堂等企業已通過收購、投資等資本動作佈局重組膠原賽道;歐萊雅、哈三聯等已經和重組膠原概念公司建立了合作。
另一家護膚品龍頭公司華熙生物,還曾將重組膠原蛋白視為是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而鉅子生物可以説是重組膠原蛋白的開創企業。公司創始人範代娣與其團隊,曾在2000年成功開發出重組膠原蛋白技術,並於2005年獲得中國業內首個專利授權。
因此重組膠原蛋白技術是鉅子生物能崛起和上市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上,它應該是行業中做重組膠原蛋白產品最專業的公司。
但如今,這場膠原蛋白缺量風波發生在鉅子生物的身上,且值得關注的是,膠原蛋白產品中膠原蛋白成分含量較小的情況,疑似是行業企業的共性問題。
在郝宇的微信公眾號中,已經找不到那篇名為《鉅子生物疑似造假?!重組膠原竟然測不到膠原!》的文章。
但在郝宇的微博「大嘴博士」主頁中,仍然保留着最初對鉅子生物提出質疑的文字以及視頻。
視頻的開頭,郝宇就在解釋檢測原因的時候提到,好幾位業內資深的研發人員向他透露,「EGF那根本不算事」。
「他們內部早就測過,市場上頭部的幾款重組膠原產品,但結果都指向一個非常驚人的結論:那些所謂的重組膠原蛋白精華,很可能壓根就沒有添加重組膠原蛋白。」郝宇在視頻中表示。
郝宇的評論區中,也不乏有用户發出對重組膠原蛋白產品都不信任的評論,「天吶,用了好幾年」「如果博主説的情況屬實,不光鉅子生物,重組膠原蛋白產品都得查!」
也就是説,如果鉅子生物成分含量造假、誇大宣傳屬實,無疑將會對整個重組膠原蛋白行業都產生影響。
消費者的質疑之外,行業內,「紛爭」更甚。
不久前,華熙生物曾深夜發文怒斥多家券商概念炒作,指責部分券商研究報告通過對比透明質酸與重組膠原蛋白成分,鼓吹透明質酸「過時論」,誤導市場。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有業內人士在採訪中透露,目前護膚品行業中,尚沒有針對重組膠原蛋白含量的統一標準檢測方法。
行業的規則和標準的不完善,或許也是這件事懸而未決、存在爭議的原因。
3、鉅子生物需要儘快證明自己
時至今日,一個更迫在眉睫的節點擺在鉅子生物面前——618大促。
作為在618中最受關注的板塊之一,美粧護膚品牌往往會與家電、電子產品一樣,設置較大折扣,並享受一些額外的平臺或直播間補貼,從而提升銷量。
以上述涉事產品「膠原棒」為例,2024年618期間,「膠原棒」就拿到了「天貓面部精華類目TOP1」「抖音液態精華類目國貨TOP1」等。可謂是鉅子生物在每年618中的主打產品之一。
除了「膠原棒」,今年4月,可復美的另一款產品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修復敷料(G型)也被曝出成分問題。
據彼時的報道,西安消費者秦女士(化名)在使用上述產品后,出現面部腫脹和發硬的情況。隨后,秦女士自費將該產品送檢,結果顯示,產品中含有567pg/ml的EGF,即表皮生長因子。而產品的成分表中並未標註,且該成分被國家藥監局明令禁止。
這款產品也是可復美旗下銷量較高的產品,在淘寶平臺顯示,一款名為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修復輔料G型的產品,售價爲券后227.6元,在淘寶單平臺單鏈接的銷量就超過了5萬。
對護膚品牌消費者而言,價格是否優惠是一方面,產品的成分和效果則是更重要的。
多數消費者選擇購買一款護膚品的過程,幾乎都會經歷從成分到效果的評估,比如先根據成分是否安全健康、對面部狀態的改善是否有效來選擇合適的品牌範圍,再根據其他消費者的推薦、評價、反饋等來選定產品。
如今,618的進程已經過半,可復美高銷量產品卻在短期內接連被曝成分和效果問題,這一定會對其618的銷量造成影響。
從長期來看,更大的影響還擺在鉅子生物面前。
可復美系列產品承載了鉅子生物的主要收入來源。從收入構成來看,可復美在鉅子生物收入中的佔比逐年增加,自2022年-2024年,依次達到了68%、79%和82%。
而可復美迎來業績飛漲,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在2021年年底推出了「膠原棒」之后。
2021年至2024年間,可復美板塊的收入從8.98億元增長至45.42億元。2024年,可復美板塊收入同比增長了62.9%。
可以預見的是,鉅子生物的代表產品、代表品牌遭到消費者的質疑,會導致消費者對整個品牌產品的功效和安全性產生懷疑。在郝宇的微博下,就已經有消費者在懷疑鉅子生物另一個子品牌可麗金的安全性。
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鉅子生物那份尚未發佈的第三方報告極其重要,因為它必須抓緊時間拿出更有説服力的證據,儘快「自證清白」。
(本文頭圖來源於 鉅子生物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