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股價暴漲10倍后,泡泡瑪特的品控卻翻車了……

2025-05-29 18:49

狂歡背后藏着隱憂。

1

爆火背后的品控質疑

泡泡瑪特又「火」了。

第一重火,是「一娃難求」的爆火。

最近,泡泡瑪特的LABUBU第三代搪膠毛絨產品持續火熱,不少網友表示買不到該系列產品。

在泡泡瑪特小程序搜索該系列產品,單個盲盒售價99元,整盒(含6個盲盒)售價594元。如果購買方式選擇「送到家」,則顯示已售罄,預計2025年6月15日發貨。

線下,潮玩愛好者們在泡泡瑪特門店排起了長隊。有網友直言,某些門店現場最多的居然是黃牛,網友還曬出了黃牛在現場的「戰利品」。

▲圖源:東方論壇

▲圖源:東方論壇

火到啥程度呢?發售才幾天時間,該盲盒的新品最高叫價達到了1300元,隱藏款的價格更是超過2600元,溢價高達26倍!有人調侃:

要買一個Labubu新款,難度超過春運搶票,甚至北京車牌搖號。

這股熱潮不僅讓黃牛瘋狂,甚至還帶火了「高仿」。

根據封面新聞的報道,不少潮玩廠家也開始光明正大地專供高仿LABUBU。以最火的 LABUBU3.0系列為例,不少商家端盒(一盒6個)的批發價為300~550元,而原價99元的隱藏款,其高仿款單個的售價高達180元。當你質疑為何高仿比正版還貴時,商家只會回答:

不要和官網比,官網沒貨。

LABUBU高企的價格和缺貨的狀態,讓高仿版「乘虛而入」。

第二重火,是消費者的「怒火」。

產品賣爆的同時,在社交媒體上,有不少消費者反映收到的LABUBU出現歪頭、掉漆、開線、禿毛等不同的品控問題。

例如錦觀新聞的報道中,來自某社交平臺的網友打開收到的LABUBU表示,她終於搶到了LABUBU,但收到后,LABUBU的頭部卻出現了明顯歪斜,還出現了長短腳。

在評論區,另一位網友表示自己也買到了一樣頭歪的LABUBU,換了三次貨都沒換到自己滿意的。

中新網的相關報道也顯示,在某社交平臺上,「labubu品控差」有超1200條相關筆記。

這似乎並非孤例,在黑貓投訴 【下載黑貓投訴客户端】平臺上檢索「泡泡瑪特 品控」,共有215條投訴中包含搜索詞。

如此受年輕人追捧的潮玩產品,竟然出現這麼多的品控投訴和質疑,這令人無法理解。要知道,泡泡瑪特被稱為「年輕人的茅臺」,但你能想象,飛天茅臺出現品控問題被大量投訴嗎?

這個問題,值得泡泡瑪特深思。

2

股價漲了10倍,減持消息不斷

憑藉着爆火的潮玩,泡泡瑪特賺麻了。

有人可能要説,一個小小的塑料玩偶到底能有多賺錢?

看看泡泡瑪特的財報就知道了。2024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130.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06.9%。2024年經調整淨利潤34.0億元,同比增長185.9%。

這個業績增速,能讓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羨慕到流口水。要知道,同期貴州茅臺的業績增速也就15%左右。

再往前看,2020年至2023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為25.13億、44.91億、46.17億、63.01億,坐火箭一樣。

股價一樣很猛。截至5月29日收盤,泡泡瑪特的股價是225港元/股。從2024年初至今,泡泡瑪特的股價從20塊一路漲到現在,漲幅超過10倍!

目前,泡泡瑪特的市值已經超過3000億港元。

隨着泡泡瑪特的股價暴漲,公司高管減持的消息也開始傳出。

資料顯示,泡泡瑪特大股東GWF Holding Limited於2024年10月24日以每股平均價71.98港元減持1085萬股,涉資約7.81億港元。同日,Pop Mart Hehuo Holding Limited減持1085萬股,涉資同樣約7.81億港元。

公告顯示,GWF Holding由瑞銀信託英屬維爾京羣島有限公司UBS Trustees (B.V.I.) Ltd.全資擁有,Pop Mart Hehuo Holding Limited則由王寧持股40.96%。而UBS Trustees (B.V.I.) Limited的最終受益人為泡泡瑪特的創始人王寧。

根據最終受益人計算,通過上述兩家公司,王寧完成2170萬股的減持,涉及資金約15.62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4.32億元)。

減持的不止王寧。資料顯示,公司首席運營官司德也單獨減持210萬股,完成套現1.51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39億元)。

泡泡瑪特海外業務總裁文德一也披露減持12.5萬股,完成套現899.75萬港元(約合人民幣825.41萬元)。

算下來,三季報之后,泡泡瑪特高管聯合減持規模為2392.5萬股,套現金額約1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5.59億元)。

最近的消息是,此前,有消息稱有「大股東多次通過大宗交易出售泡泡瑪特股份」總計約1191萬股,佔泡泡瑪特公司總股本約0.9%,涉及資金約22億港元。「泡泡瑪特股份被創始股東高位清倉」的話題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巧的是,蜂巧資本很快發文稱,「由於蜂巧人民幣一期基金即將到期,蜂巧資本於近一周內通過大宗交易分三次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買入的泡泡瑪特股份,至此基金將不再持有任何泡泡瑪特股票。」

蜂巧資本是泡泡瑪特2020年在港股上市前的投資機構之一,數據顯示,蜂巧資本近期累計套現超21億元。更早的時候,蜂巧資本創始合夥人屠錚多次減持泡泡瑪特。

以至於有人調侃:

潮玩不是剛需,但套現絕對是剛需。

3

盲盒是把「雙刃劍」

泡泡瑪特業績何以爆發?盲盒功不可沒。

2010年剛成立的時候,泡泡瑪特只是一家賣流行產品的小超市,類似高端版的名創優品。但2014年,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引進日本玩偶Sonny Angel,一同引進的,還有盲盒銷售模式。

這有點類似我們小時候買的水滸傳卡片,在打開包裝袋之前,你也不知道會抽出吳用、公孫勝還是魯智深,又或是隱藏款的宋江,老刺激了。

正是憑藉盲盒模式,泡泡瑪特的總營收從2017年的1.58億人民幣,一路飆漲到2023年的63.01億,再到2024年的130.4億。

再看它的毛利率,2020年至2024年分別為63.42%、61.43%、57.49%、61.32%、66.8%,難怪被稱為「年輕人的茅臺」。

但這樣的「印鈔機」背后,卻充斥着質疑。

盲盒機制背后,利用的是人的賭性。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隨機性」容易讓人上癮。在賭博中,「差一點就贏」和「真的贏」,人們分泌的多巴胺差不多。

盲盒正是將這種神祕感運用到極致,玩家在反覆抽取又反覆落空的過程中,不斷增加重複購買的慾望,到最后一發不可收拾。

此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學新商經研究院、消費者網、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聯合發佈的《潮玩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2023)》顯示,泡泡瑪特的維權數據最多,佔比85.56%,聚焦於產品質量、未成年人退款難及虛假宣傳問題。

儘管未成年銷售問題佔比僅5.57%,但依然值得警惕。此前就有網友向媒體反映,自家孩子拿他的手機在小程序購買了4個泡泡瑪特的盲盒,拆了之后不支持退款。在泡泡瑪特年會上,郭麒麟也直言他弟弟買了很多泡泡瑪特的盲盒。

實際上,早在2023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印發的《盲盒經營行爲規範指引(試行)》明確規定,盲盒經營者不得向未滿8周歲未成年人銷售盲盒。

小孩盲盒抽得爽,最終買單的卻是家長。

4

尾聲

更深層次的問題,來自商業模式。

2020年的時候,王寧曾提到過:也許再給我們5年時間,大家回過頭看泡泡瑪特,會覺得我們是國內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業。

這幾年,泡泡瑪特做遊戲、做泡泡瑪特樂園、首款自研手游上線……好像確實在追隨迪士尼。但泡泡瑪特真的能成為下一個迪士尼嗎?

只能説,路還很長。迪士尼的核心競爭力來自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卓越的IP開發和運營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多年持續積澱的結晶。例如經過近百年發展,迪士尼的品牌及經典角色如米奇、唐老鴨等成為全球文化符號,無論男女老少都對其有極高的認知度。優質且海量的影視IP,為迪士尼提供了強有力的內容支撐,這是它最大的護城河。

再看泡泡瑪特,自有IP其實並不算多,且IP的內容力有待提升。

更重要的是,賣產品還是賣概念,這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把一個塑料玩偶從30塊賣到300塊,這是品牌溢價;但把一個塑料玩偶從300塊賣到3000塊,這已經超出產品價值本身,屬於概念溢價。

而概念溢價,不是做產品的邏輯,是金融玩法。這種模式,十八世紀的郁金香、八十年代的君子蘭、本世紀初的藏獒、2016年左右的金錢龜、這兩年的大益茶……都經歷過。

無論是郁金香、君子蘭、藏獒、金錢龜、大益茶,都是人給它賦予了金融屬性。泡沫破滅了,這些東西都還在,破滅的只是一種錯誤的關係而已。

品牌溢價可以持續,金融玩法不可持續,這是千百年來亙古不變的道理。迪士尼做的是長久的品牌生意,隨着時間的沉澱會更加值錢。

泡泡瑪特呢,它想做什麼生意?是踏踏實實的賺300塊,還是曇花一現的賺3000塊?

泡泡瑪特的未來,就藏在這個問題的回答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