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比亞迪:逼我出絕招是吧

2025-05-28 21:26

作者 | 李   賡

新一輪的「腥風血雨」,即將席捲中國汽車市場。

上周五(523日),在沒有任何預告的情況下,比亞迪主品牌旗下的「王朝網」和「海洋網」各自的銷售負責人(路天,張卓)在微博上,先后發佈了各自體系全新一輪促銷動作——對比亞迪目前主力銷售的22款產品,全部提供「限時一口價」折扣。

作為比亞迪前幾年的「傳統藝能」,持續提升自身產品的「綜合性價比」,一直是比亞迪搶佔市場份額的「絕招」。

值得注意的是,「王朝網」和「海洋網」的促銷海報不僅格式有差異,在覈心的「一口價」上也有所不同,王朝網只包含車價現金優惠和廠商補貼,而海洋網的優惠還計入了國補。兩個促銷活動另一個相同的是期限,都是即日(523日)起到630日。

眾多「限時一口價」與官方指導價的對比,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刺激:不少第三方的新聞報道中,更是將本次活動中折扣最大的作為噱頭,直接將標題改為「比亞迪直降5.3萬元(海豹07DM-i「限時一口價」為10.28萬元,官方指導價15.58萬元)」。

雖然整個活動過程並沒有像前幾年,或者年初一樣有正式的發佈會鋪墊,發佈之后整個周末更是顯得尤為平靜(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周四小米的發佈會)。

可以確定的是,隨着比亞迪的開始動作,表面上平靜了近兩個月的中國汽車市場,很可能會再次迎來一次以「價格戰」為中心的競爭加劇。

比亞迪為什麼要祭出限時一口價

一位比亞迪王朝網經銷體系的人士,向虎嗅汽車道出了此次推出一口價背后的玄機主要還是之前4月那波降價沒有宣傳,這次其實是暗降價變為明降價。主要還是爲了應對目前銷售側其他車企給於的市場壓力。

你甚至可以理解為,一口價是補上了4月那波降價欠缺的公開宣傳。他特別補充到。

一周之前(518號),新車內容服務渠道fans」就對比亞迪浙江線下的優惠情況進行了統計,當時比亞迪的折扣就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圖自

fans

2024年比亞迪自己的車型銷冠PLUS DM-i」為例,領先型官方指導價為7.98萬元,在本次一口價開啟之前,官方車價優惠已經渠道8000元,廠商置換補貼也已經去到6000元(需要是比亞迪舊車置換,否則只補貼5000元),不含國補的價格實際已經殺到6.58萬元。本次的一口價活動中,車價優惠其實也只是提升了2000元去到10000元,讓最終不含國補的價格去到了6.38萬元。

圖自

fans

比亞迪王朝網另一個銷量支柱L DM-i」更是如此,超越版官方指導價為9.98萬元,在本次活動前,官方車價優惠是10000元,廠商置換補貼為10000元(需要是比亞迪舊車置換,否則只補貼8000元);不含國補的價格最低為7.98萬元,本次活動的限時補貼價也是7.98萬元,相當於優惠沒有升級。

王朝網的其他幾款車型,如Pro DM-i」UP」L EV」等,也跟L DM-i」一樣,保持了之前的優惠沒有變。

對於此次的促銷攻勢,多位比亞迪銷售向虎嗅汽車表示很歡迎這次的宣傳。原因也很直白,一是更高調的宣傳能夠帶來更多的潛在客源,其次是一口價能夠減少許多價格協商的工作,加速銷售成單。

雖然銷售端都喜悦,但全局來看,再次加入促銷對比亞迪而言也有風險,最直接的就是對品牌形象和用户口碑的影響。

今年年初發動全民智駕之后,比亞迪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啟動了對非智駕車型的促銷,一下子刺激到了很多今年年初購買產品的用户。3月初,比亞迪在很多消費投訴的網站上就逐步走上了前列。這些消費者所投訴的問題中很大部分都與產品質量無關,而是控訴比亞迪降價背刺

甚至可以這樣説,比亞迪此前選擇悄悄升級優惠,很大程度上就是考慮到了這方面的副作用

埋怨比亞迪,理解比亞迪,成為比亞迪

為什麼比亞迪最終選擇了不裝了?難不成比亞迪就是想給行業上強度?答案可能跟很多人想的相反,比亞迪的不裝了,完全是因為今年全行業其他車企給比亞迪輪番上強度

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吉利星願的針鋒相對。

吉利星願去年年底上市之后,憑藉接近比亞迪海豚的空間和接近比亞迪海鷗的售價,直接在A0級市場殺出了一條血路海鷗海豚的銷量從今年1月鋭減至今,始終只能在4萬輛每個月上下徘徊,而星願一款的銷量卻已經開始逼近4萬輛每個月。

根據另一位比亞迪一線銷售對虎嗅汽車的反饋:經常是給客户介紹了半天新版智駕海豚,但最后客户還是準備去買星願。這次降價之后,海鷗和海豚的競爭力就上來了。

自主車企之外,開始華務運動的合資車企們也開始在市場中發力,發力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對標比亞迪。今年3月初,廣汽豐田鉑智3X正式上市,直接將帶激光雷達的高階智駕車型拉低到14萬以內。這款車型的上市,一定程度上也對同一等級、同一價位區間比亞迪的元PLUS銷售產生了壓力。

全局來看,無論是自主車企,還是合資車企,在前幾年就想明白了一件事並且將其付諸實踐:追趕甚至超越比亞迪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抱怨比亞迪轉向理解比亞迪,成為比亞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比亞迪綜合性價比這個絕招抄走。

從這個角度看,在這一輪中國汽車市場的價格戰,比亞迪其實不是發難方,反而是被迫接戰。

面對這場涵蓋產品技術、產品設計、市場策略等方面的全方位白刃戰,比亞迪原本的戰略是不硬剛。年初的智駕平權,很大程度上是比亞迪看到諸如吉利、奇瑞、長安等一大批自主和合資的綜合性價比路線開始出成果,爲了避免陷入價格戰,反手選擇加速推動自己的產品全面升級。但不巧的是發生一些調整,多少影響了比亞迪這把全民智駕技術牌的打法。

雖然消費者在現實中還是會抱着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的思路來審視智駕功能,但諸如星願星艦7」鉑智3X」等一系列新品,已經證明了綜合性價比戰略拿來打比亞迪一樣有用。

面對這一大羣快速衝向自己,準備直接肉搏的競爭對手們。留給比亞迪的選項也只有,自然也沒有了繼續偷偷優惠的必要。

競爭的白熱化,遠沒有到終點

除了友商的競爭之外,促成比亞迪「不裝了」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今年中國汽車市場的殘酷形勢。此前與多家車企銷售的交流中,虎嗅汽車不止一次聽到關於近期(尤其是4月以后)市場需求的負面反饋:

  • 各種周末、節假日的客流也很一般,即便有客流也只是「過來看看」,沒幾個是認真想買車;

  • 過去的常客(老闆型客户買來抵税)今年也不聯繫了,只看到在朋友圈里自己給自己打氣;

  • 部分客户對於價格非常敏感,不僅希望優惠多,同時又怕自己買了以后優惠更多,持續猶豫不決。

這些現象背后,是國內整體汽車消費的「疲軟」——沒有各種國家、省級補貼支撐,市場總量早就開始下滑。

2024年前兩季度為例,乘用車零售量增長就明顯放緩,全憑后兩個季度補貼發力,纔將銷量拉昇,保住了年銷量不下跌。但這種補貼挖掘潛能的方式,必然會造成之后的需求下滑,以2025年第一季度為例,在補貼進一步加碼的情況下,銷量也只是同比增長了5.8%,完全比不上2024年對2023年的13.3%漲幅。

比亞迪必然注意到了嚴峻的市場需求狀況,面對整個汽車市場的需求持續疲軟,如果再不從銷售端發力,必然會在競爭中將客户拱手讓給競爭對手。失去部分銷量事小,更麻煩的是后續有可能促成連鎖反應:銷量下滑導致營收減少,同時導致產能利用率下降,進而推高產品折舊成本,最終對利潤造成侵蝕。

最終,比亞迪的選項也只剩下了「加碼競爭」一個選項。

正如虎嗅汽車今年年初對於中國汽車市場的預判《慘烈,是中國汽車 2025 的必經之路》中所提到的——只要行業全方位多角度的 「供過於求沒有得到扭轉,那麼競爭就不會停止。

更殘酷的是「沒有解決方案」以補貼促進「需求」的做法,效果存在「邊際遞減」(到后期效果越來越差)效應;海外需求的開拓,周期比較長且總量比較小(主要是因為發達國家市場進入門檻高);供給端自主車企、國有車企、合資車企眾多,也都有一戰之力。唯一公平且可行的降低供給的方式,就是「通過更激烈的競爭,以決出最后的勝者」。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