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8 14:20
5月28日,科創芯片50ETF(588750)延續震盪回調,當前跌0.3%,盤中溢價持續走闊!資金持續佈局科創芯片板塊,已連續9日借道科創芯片50ETF(588750)佈局芯片核心環節,近10日累計增倉超5000萬元。
科創芯片50ETF(588750)標的指數成分股多數回調,源傑科技漲超4%,芯原股份漲超2%,翱捷科技漲超1%,納芯微、天岳先進等漲幅居前,寒武紀漲超0.49%,中芯國際、中微公司等回調。
芯片航母即將來襲!5月25日晚間,科創芯片50ETF(588750)標的指數成分股海光信息發佈公告稱,正在籌劃由海光信息通過向中科曙光全體A股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中科曙光,併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本次合併將打造怎麼樣的企業?】
海光信息專注於國產架構CPU、DCU等核心芯片設計,中科曙光在高端計算、存儲、雲計算等領域具有深厚積累,從產業鏈角度,海光信息是中科曙光業務的上游。海光信息董事、總經理沙超羣最新表示,本次重組不僅是兩家企業資源的疊加整合,也是我國算力產業「補短板、鍛長板」的有益嘗試。
對於公司而言,據專業人士分析,通過「芯片—算法—散熱」全鏈路優化,將有望實現1+1>2的協同效應,合併后新公司三年內AI訓練算力成本可降低40%,推理時延縮短50%。
【半導體產業併購潮開啟?】
對於此次海光信息與中科曙光合並,還有不少人士分析稱,此舉有可能會開啟國內半導體產業的併購潮。
當前半導體產業正處於關鍵節點,AI驅動的算力革命正在重塑整個產業的技術架構和競爭格局,而地緣衝突風險則進一步催化了產業鏈的本土化重構。在此背景下,海光信息和中科曙光的重組不僅是資本層面的整合,更標誌着產業創新發展的新範式。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隨着小米玄戒芯片的橫空出世,國產芯片產業鏈最突出的痛點、難點以及堵點已發生更變,當前更多考驗在於企業的資源調度能力。對當下的廠商來説,通過創新迭代產品、併購或重組優質資產等方式提高自身優勢,拿下更多市場份額纔是重點。
展望未來,AI 算力需求持續,在大國科技博弈以及國產芯片廠商多渠道、多路徑尋求技術突破、提升市佔率的背景下,科創芯片板塊國產化配置機遇加強:
互聯網和智算中心兩大下游AI 算力需求持續:互聯網大廠持續加大基礎大模型訓練,國產AI算力建設加速,對AI芯片等基礎硬件需求提升。
國產替代空間廣闊,一方面是在大國科技競爭下,英偉達在我國芯片市場市佔率或下降,產生的芯片供需缺口國產廠商有望承接,另一方面,國產芯片技術突破正當時,多款芯片性能已達或接近於全球領先水平!
【AI 算力需求持續,國產化採購快速推進】
山西證券表示,互聯網和智算中心兩大下游AI 算力需求持續,國產化採購快速推進。
1)互聯網:24 年以來互聯網大廠仍持續投入基礎大模型訓練,並在今年開始佈局推理大模型,推動算力資本開支保持快速增長,隨着DeepSeek 的突破大幅降低應用端門檻以及Agent 技術和產品日趨成熟,推理側需求有望逐漸成為AI 算力支出的主驅動力。(來源於山西證券《AI算力專題報告:AI產業高景氣持續 算力國產化大勢所趨》)
據公開數據統計,2025 年,騰訊與阿里巴巴紛紛加大資本開支,有力推動國內算力發展。騰訊2025 年第一季度資本開支達 275 億元,同比增長91%。阿里巴巴 2025年一季度資本開支為246 億元,雖環比下降但公司2025年Q1資本開支承諾大幅增長,
2)智算中心:政策明確國產AI 算力建設目標,奠定AI 算力建設的政策基調,24 年以來各地方智算中心項目招投標數量仍在持續增加,同時多個全國產化標杆項目已跑通,未來智算中心的AI 算力國產化率有望加速提升。(來源於山西證券《AI算力專題報告:AI產業高景氣持續 算力國產化大勢所趨》)
【國產化空間廣闊,芯片廠商正加速突破性能】
一直以來國內互聯網廠商大模型訓練主要基於英偉達 A、H等系列芯片,根據Trendforce 在 2024年初披露的數據,阿里、騰訊等國內頭部互聯網廠商採購的高端 AI芯片中有 80%來自英偉達。
但隨着科技博弈加劇,據英偉達CEO黃仁勛表示,英偉達在華市佔率已經從2022年的95%暴跌至目前的50%。由於當前海外的芯片政策,公司因此放棄了約150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額。而據IDC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AI芯片市場規模將突破2500億元,國產化空間廣闊。
與廣闊的市場空間相呼應的是我國第一梯隊芯片廠商正加速突破性能、產能、生態瓶頸,成為互聯網大廠採購的新選擇。根據媒體報道,24年以來字節已訂購超過 10 萬顆昇騰芯片,同時阿里、百度、騰訊均開始批量採購。
山西證券表示,硬件性能方面,目前華為昇騰已成為國內互聯網廠商國產訓練芯片的首選,同時寒武紀、海光信息等新一代芯片未來有望對英偉達AI芯片形成替代。除了硬件性能的快速提升,國產芯片廠商正在加快解決國內晶圓代工等供應鏈問題,在生態上,國產AI 芯片廠商自研及兼容策略,加快突破CUDA 的生態壁壘。(來源於《AI算力專題報告:AI產業高景氣持續 算力國產化大勢所趨》)
看好芯片核心科技,可關注科創芯片50ETF(588750),跟蹤複製科創芯片指數,漲跌幅彈性高達20%,覆蓋芯片產業鏈核心環節,高純度、高鋭度、高彈性!低門檻佈局科創芯片核心環節,高效把握「新質生產力」大行情,搶反彈快人一步!場外投資者可關注聯接基金(A:020628;C:020629),可7*24申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