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十大創新葯企盈利能力(人效數據)PK:百濟、信達、君實、康方

2025-05-27 19:58

特約作者 | Jacky Huang 

審校 | Terry Weng

2024年可以看作是創新葯行業發展的拐點。國內創新葯企業商業化能力提升,頭部企業盈利能力顯現

信達生物、百濟神州等「創新七君」率先跨越盈虧平衡點,2024年信達生物調整后淨利潤達3.3億元,百濟收入增長56.2%,虧損大幅收窄。港股18A和科創板上市企業如科倫博泰、艾力斯等實現扭虧為盈,毛利率普遍提升至80%以上。

創新葯行業競爭激烈、發展迅速,對創新葯企業的發展態勢分析需要從政策、技術、研發、商業化等多個維度衡量,其中人效分析研究有其重要意義。

筆者選取2020年至2024年十家創新葯企的累計5年綜合平均人效指標數據:

營收、毛利、人均營收、人均毛利、人均虧損(淨利)、人均人工成本、元均營收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每支付1元人工成本所產生的平均營收)、元均毛利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每支付1元人工成本所產生的平均毛利,反映人力成本對核心盈利能力的貢獻)、元均虧損(淨利)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每支付1元人工成本所對應的平均虧損額)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2020年-2024年,這十家創新葯企的綜合人效數據對比情況。

01

平均營業收入VS毛利對比

2020-2024年累計5年平均營業收入VS毛利對比

2020-2024年累計5年平均營收來看,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和黃醫藥為前三,和鉑醫藥排名末尾。從2020-2024年累計平均5年毛利來看,百濟神州、信達生物、復宏漢霖前三,和鉑醫藥排名末尾。百濟神州和信達生物無疑已經成為中國頭部創新葯企業。

02

人均營收VS人均毛利

2020-2024年累計5年人均營業收入VS人均毛利

從2020-2024年綜合累計5年人均營業收入來看,和黃醫藥、百濟神州、信達生物排前三。

2020-2024年綜合累計5年人均毛利來看,百濟神州、和鉑醫藥、信達生物排名前三

從人均營收及人均毛利來看,百濟神州和信達生物是從BiotechBiopharma轉型的標杆。和鉑醫藥轉型成功,直接從Biotech轉到早研中心,介於BiotechCRO之間。

03

創新葯企全面人效分析

我們進一步從人效矩陣的維度來綜合比較,人效矩陣研究的核心是分析資源的投入與產出,所以我們把人效數據從投入及產出的角度,做對比分析。在確定均值標準后(這里特指十家企業的平均值),看看這十家企業分別處在什麼位置,從而研究他們的相對人效水平狀況,這就是人效矩陣

橫軸代表人均人工成本(成本),縱軸代表人效指標(投入),每一個散點代表一家企業,中間虛線部分代表行業中位值。

第一象限代表低投入高產出;第二象限代表高投入高產出;第三象限代表低投入低產出;第四象限代表高投入低產出。當然投資者最願意看到企業在第一象限,最不樂見企業在第四象限。

先説結論,人效矩陣數據如下表:

備註:按照人效矩陣象限排序邏輯,平均象限值越低,人效越高;在平均象限值相同的情況下,按照人均虧損來排序,人均虧損越少排名越靠前。平均象限值=每個象限值的和/6

接下來進一步細分觀察,這里統計2020年至2024年的綜合數據。我們把橫軸固定為人均人工成本,縱軸從人均營業收入、人均毛利、人均虧損、元均營業收入、元均毛利、元均虧損六個角度來看一看,這十家企業分別落在什麼象限(行業線選取十家企業的平均值為參考標準)。

2020-2024年人均營業收入VS人均人工成本

1象限:復宏漢霖,信達生物;第2象限:和鉑醫藥,和黃醫藥,百濟神州;第3象限:康方生物,榮昌生物君實生物;第4象限:亞盛醫藥,再鼎醫藥。

2020-2024年人均毛利VS人均人工成本

1象限:復宏漢霖,信達生物;第2象限:和鉑醫藥,和黃醫藥,百濟神州;第3象限:康方生物,榮昌生物,君實生物;第4象限:亞盛醫藥,再鼎醫藥。

2020-2024年人均虧損VS人均人工成本

1象限: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康方生物,榮昌生物,君實生物;第2象限:和黃醫藥;第3象限:無;第4象限:亞盛醫藥,再鼎醫藥,和鉑醫藥,百濟神州。

2020-2024元均營業收入VS人均人工成本

1象限: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第2象限:和黃醫藥;第3象限:榮昌生物,君實生物;第4象限:亞盛醫藥,再鼎醫藥,和鉑醫藥,百濟神州。

2020-2024元均毛利VS人均人工成本

1象限: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第2象限:無;第3象限:榮昌生物,君實生物;第4象限:亞盛醫藥,再鼎醫藥,和鉑醫藥,百濟神州,和黃醫藥。

2020-2024元均虧損VS人均人工成本

1象限: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康方生物,君實生物;第2象限:和黃醫藥,百濟神州;第3象限:榮昌生物;第4象限:亞盛醫藥,再鼎醫藥,和鉑醫藥。

以上,就是2020-2024年十家創新葯企業的綜合靜態人效數據,也就是説賽車絕對速度的問題。

04

從藥企案例看

毛利增長與人員擴張是否匹配?

那動態的加速度如何研究呢?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階為毛利增長率除以人工成本增長率,來體現公司毛利增長和人工成本增長之間是否保持一定的一致性。

很顯然,結果最好是大於1,體現毛利增長速率超越人工成本增長速率,如果小於1,假以時日,極端情況下,人工成本就可能把利潤「吃掉」

以此類推我們可通過重點關注以下不等式,開展人效分析: 

毛利增長率>人工成本增長率角度

從此圖表中可以看出,亞盛醫藥2024的毛利率增長/人工成本增長率比值77.35為最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亞盛醫藥實現收入人民幣9.81億元,較去年同比大幅增長342%

其中,耐立克®當期實現銷售收入2.41億元,同比增長約53%。公司與武田製藥的合作同樣也是2024年的「重頭戲」。雙方關於耐立克®(奧雷巴替尼)簽署的一項總價達13億美元的具有「高首付、高里程碑、高分成」特點的獨家選擇權協議,刷新了國內小分子腫瘤藥BD交易金額的新紀錄。

此外,武田製藥還投資7500萬美元,溢價25%認購公司股份,成為亞盛醫藥重要的產業股東。而在簽署協議的一周內武田便完成7500萬美元股權認購,並在不到三周時間便支付了1億美元選擇權付款。武田積極合作的背后,側面反映出耐立克®巨大的全球商業化潛力。

毛利增長率>營收增長率角度

從此圖表中可以看出,君實生物的2024毛利率增長率/營收增長率的比值為2.48為最高,主要因為公司營業成本同比下降24.08%,其核心產品組合的單位生產成本降低。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和加強費用管控,單位成本顯著下降,直接提升了毛利率。

具體來看,核心產品特瑞普利單抗(拓益)的規模化生產和銷售進一步攤薄了固定成本,形成規模效應。特瑞普利單抗作為高毛利率的PD-1抑制劑,2024年國內銷售收入達15.01億元,同比增長66%,佔公司總營收的77%以上。其銷售佔比的提升顯著拉高了整體毛利率。該產品已獲批11項適應症,其中10項納入醫保目錄,覆蓋黑色素瘤、肺癌、腎癌等高需求領域,進一步推動銷量增長和成本優化。

公司通過「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減少了低效研發投入,研發費用同比降低34.18%,資源聚焦於后期高潛力管線(如抗BTLA單抗Tifcemalimab等),優化了研發與生產之間的資源配置。管理費用同比下降2.47%,顯示公司通過精細化運營進一步控制成本。特瑞普利單抗已在美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地獲批上市,雖然海外收入佔比尚低,但國際市場的定價遠高於國內(美國售價約為國內的30倍),未來可能進一步改善毛利率結構。

人均營收增長率>人工成本增長率角度

從此圖表中可以看出,再鼎醫藥的2024人均營收增長率/人工成本增長率的比值是-64.31,其中,2024年人工成本增長率是-1.19%,2024人均營收增長率是76.76%

仔細分析可以發現,營收環節:艾加莫德作為國內首個FcRn拮抗劑,2024年首個完整年度銷售收入達9360萬美元,同比增長835%,佔總營收的23.5%。其增長主要得益於20241月納入國家醫保目錄(NRDL),覆蓋患者羣體迅速擴大,且處方復購率從二季度的10%提升至四季度的40%,艾加莫德新增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適應症,202411月獲批並於2025年開始貢獻收入;腫瘤電場療法(TTFields)在胰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臨牀數據積極,未來市場潛力大。

則樂(尼拉帕利):全年收入1.871億美元(同比增長11%),保持卵巢癌PARP抑制劑市場領先地位,續約醫保后持續放量。紐再樂:全年收入4320萬美元(同比增長99%),受益於靜脈和口服劑型先后納入醫保,適應症覆蓋肺炎和皮膚感染。

成本環節:2024年研發開支同比減少3140萬美元至2.345億美元,主要因部分臨牀項目進入后期階段后投入減少,資源集中於高潛力管線(如ZL-1310、貝瑪妥珠單抗等)。此外,公司通過「提質增效」策略減少低效研發投入,聚焦后期管線以降低成本。

銷售及行政費用(SG&A)佔營收比例從2023年的106%降至75%,顯示公司在人員配置和流程優化上的成效。

通過精細化管理減少冗余開支,例如調整銷售團隊結構、優化市場推廣策略,同時艾加莫德的生產成本實現三分之二的降幅。

核心產品銷量增長攤薄了固定成本(如生產、管理成本),而醫保納入后通過以價換量策略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提升整體利潤率。

 人工成本增長率>人數增長率角度

從此圖表中可以看出,君實生物2024人工成本增長率/人數增長率比值是-14.4,2024人工成本增長率是-5.61%,人數增長率是0.39%,也就是説人數增長了一點點,但人工成本下降幅度大。

君實生物2024年人工成本下降但人數略增的核心邏輯在於:結構性調整與效率提升。研發團隊大幅縮減和費用優化降低了人工成本,而銷售、生產及國際化團隊的局部擴張(尤其是高附加值崗位)推動了總人數增長。此外,生產端的規模效應和管理精細化進一步攤薄了成本壓力。這一策略反映了公司在創新葯行業競爭加劇背景下,通過「降本增效+聚焦核心」實現扭虧的長期佈局。

2025年中國創新葯行業進入質變階段,在政策、技術與資本共振下,頭部企業通過差異化創新與全球化佈局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參考資料:

01 東方財富網,06160.HK百濟神州等10家公司財務分析主要指標按年度數據

02 如何開展人效分析,楊冰(Keystone科石人力資源洞察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