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7 20:46
前言:
具身智能作為AI與機器人技術的結合體,正站在技術革新的門檻上。
海爾創投與青島創新投攜手成立的百億元規模基金,主要投資於整機制造、核心部件、系統集成三大關鍵領域。
這與行業目前面臨的[硬件技術突破、算法持續迭代、應用場景落地]三大挑戰相契合。
作者 | 方文三
圖片來源 |網 絡
海爾聯手青島國資設立具身智能產業投資基金
近期,海爾集團宣佈將與青島創投攜手,共同設立一隻規模達100億元的具身智能產業投資基金。
根據官方發佈的信息,海爾創投已與青島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
雙方計劃利用這100億元的產業基金,對具身智能領域進行投資佈局。
投資重點將集中在整機設計與製造、基礎部件及軟件、系統集成及應用等機器人項目上。
海爾創投隸屬於海爾金控,負責管理規模超過300億元的海創母基金。
青島市創新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合作方,是青島市財通集團於2021年成立的市級科創投資平臺。
該平臺主要負責管理政府引導基金,並與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爾創投、海爾資本、海創匯等機構保持着緊密的合作關係。
該專項基金將專注於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重點投資於整機設計與製造、基礎部件及軟件、系統集成及應用等機器人產業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以支持前沿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
早在2017年,青島創投與海爾創投合作成立了[青島海域同輝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2018年,雙方共同設立了青島海創新動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2019年,再次與海爾創投合作,設立了[山東省海創千峰新舊動能轉換基金]。
這支[海創千峰基金]的出資額達到35億元,是青島市規模較大的產業基金之一。
海爾在機器人領域投資並非偶然
在機器人領域,海爾創投較早進行了佈局,其投資的項目包括極智嘉、遨博智能、高仙機器人、潛行創新等。
這些項目覆蓋了倉儲物流、工業操作、商業清潔、醫院藥房等多個應用場景。
2022年,海爾智家以1.25億元的現金對價,全資收購了青島塔波爾機器人公司。
2023年,海創母基金直接投資了巡檢場景的天創機器人和工業場景的阿童木機器人。
海爾資本也在今年4月對[清華系]的星海圖進行了投資。
2022年4月,爲了提升家庭清潔類服務機器人的市場競爭力,海爾智家的全資子公司青島海爾智慧生活電器以1.25億元收購了青島波爾機器人100%的股權。
2023年12月,海爾家庭機器人與樂聚機器人達成了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共同推進AI及機器人在海爾智慧家庭場景中的應用,並助力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在2024年的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AWE)上,海爾與樂聚合作推出了國內首款專為家庭場景設計的服務通用人形機器人——[夸父](Kuavo)。
2025年1月7日,海爾智家投資1000萬元註冊成立了海爾兄弟機器人科技(青島)有限公司,該公司經營範圍涵蓋智能機器人銷售、工業機器人銷售、特殊作業機器人制造、AI硬件銷售、AI應用軟件開發以及AI基礎軟件開發等多個方面。
此舉亦象徵着海爾智家在AI與機器人技術領域的進一步拓展。
利用場景與供應鏈的優勢完善產業鏈環節
從全國視角來看,機器人產業發達的地區往往與其區域優勢緊密相關,北京和深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青島市在進軍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方面,至少在三個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製造業基礎雄厚、應用場景多樣化以及AI產業的深厚積累。
青島市完善的製造業體系,為其在細分領域孕育關鍵企業提供了堅實基礎。
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被譽為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其中減速器的研發難度最大,成本佔比最高,約佔機器人整機成本的35%。
青島國華智能、豐光精密等企業的諧波減速器等創新產品,已經成功進入國內外領先整機企業的供應鏈體系。
青島市擁有家電、汽車、軌道交通等六大千億級產業,形成了軌道交通裝備、智能家電、儀器儀表、船舶海工裝備四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
這些產業將成為機器人技術最前沿的應用場景,並且許多是獨有的。
相較於深圳依靠市場資本實現單點突破、合肥通過[國資風投]孵化產業鏈的做法,青島選擇了一條[國有資本定錨、鏈主企業搭台、市場化機構操盤]的中間路徑。
這種模式既可避免純市場化投資的短期逐利性,又可克服國有資本效率不足的問題,有望成為其他城市在新興領域競爭中的參考模式。
基金成立后,青島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將邁入[以投促引]的新階段,這不僅將為本地企業注入活力,還將吸引外部創新資源向青島匯聚,形成[技術-資本-場景]的閉環。
青島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地規劃了[10+1]創新型產業體系,將AI定位為優先發展的先導產業之一。
他們致力於在人形機器人等細分領域取得突破,力求將北方地區打造成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創新高地以及重要的研發製造中心。
對青島市而言,智能家電和大健康等產業與家庭服務機器人產業的結合,將成為其發展的重要方向。
綜上所述,一旦政策、資金等條件具備,青島市需要做的就是吸引人才、進行孵化、建立平臺,構建完整的產業鏈生態。
如此一來,青島市打造成為北方地區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和重要的研發製造中心的目標,將有望得以實現。
結尾:
早在2017年,美的集團便以292億元的代價收購了庫卡集團,深入發展工業機器人領域,此舉成為美的集團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外併購之一。
格力電器則強調自主研發,宣稱已實現從1kg至600kg負載的機器人產品全系列覆蓋,適用於機械製造、汽車零部件加工等多種工業場景。
總體而言,美的與海爾的策略頗為相似,均通過併購手段加速自身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步伐。
除了提高生產效率之外,這些白色家電企業可能還面臨着機器人取代傳統家電產品的潛在焦慮。
除了海爾,海信集團也在2024年發起了山東省人形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成立(海爾建設了山東省服務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
海信提出了[工業智能化+家庭服務化]的雙引擎驅動機器人戰略,旨在加速在全球海信工廠部署工業機器人,並計劃推出健康監測機器人。
部分資料參考:LP波譜:《千億巨頭聯手青島,100億砸向機器人》,鳳凰網青島:《青島100億[押注]機器人》,長江商報:《海爾集團擴張擬25億入局機器人賽道 新時達三年累虧16億實控人套現13億》,青小島:《青島設立百億基金,衝擊最火賽道》,青報觀象山:《一個月吸金120億!資本為何密集[押注]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