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能源車智駕比例飆升 中國躍向技術普惠階段

2025-05-28 07:04

  羊城晚報財經評論員 戚耀琪

  近日,比亞迪官方公佈4月智駕車型銷售數據,以213325輛的單月銷量(佔國內乘用車銷量 71%)、超48萬輛的累計銷量(截至今年4月底),居智能輔助駕駛車型銷量榜首。基於乘聯會及第三方數據交叉驗證的「智能駕駛輔助車型4月品牌銷量排行榜」顯示,比亞迪領先優勢超鴻蒙智行、理想、小鵬等品牌銷量總和兩倍,中國智駕汽車市場「一超多強」格局顯現。

  細分來看,比亞迪的智駕車型滲透率達71%,普及速度領跑全行業。其智駕市場的爆發,折射的是中國新能源車全面走向智能化新階段。今年,比亞迪推出「全民智駕」戰略,以智能駕駛輔助系統技術矩陣為核心,「天神之眼A」三激光版用於高端仰望品牌,「天神之眼B」激光版服務騰勢及比亞迪品牌,「天神之眼C」三目版適配方程豹及比亞迪品牌,覆蓋高端到主流市場。

  相比之下,其他車企智駕戰略執行多為「高低配功能分層」,與比亞迪「全系智駕」形成鮮明對比。此外,比亞迪每天超3000萬公里的智駕數據生成量,為智駕系統進化提供有力支持,構建起技術護城河。

  其實,一眾搞智駕的對手最怕的不是特斯拉,而是銷冠。數據方面,比亞迪構建的中國最大車雲數據庫,為智駕系統優化提供豐富數據;研發上,超12萬名研發人員(含5000多名智駕工程師)組成全球最大研發團隊,實現軟硬件全棧自研,保障技術迭代自主性與高效性;製造體系上,依託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製造體系,帶動產業鏈協同,降低智駕技術普及成本。

  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的變局。波士頓諮詢預測,到2030年全球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將突破8000億美元。在這場智能化的馬拉松中,中國車企既要應對特斯拉的持續創新,又要警惕傳統巨頭的絕地反擊。大眾集團宣佈未來五年投入1800億歐元轉型,豐田計劃2030年前推出30款純電車型,這些數字背后是傳統巨頭的覺醒。中國車企若不能建立智能化護城河,電動化先發優勢或將消弭於無形。

  可見,智能化正在重塑汽車產業價值鏈。摩根士丹利研究顯示,未來汽車價值構成中,硬件佔比將降至40%,軟件和服務佔據主導地位。寧德時代的麒麟電池、百度的Apollo系統、華為的智能座艙,這些技術模塊構建起中國智能汽車的完整生態。比亞迪通過全棧自研打破技術壁壘,將激光雷達成本降低60%,這種技術突破使智能駕駛不再是豪華車的專屬配置。

  此外,城市交通治理的深層變革需求為智能化注入澎湃動力。北京亦莊自動駕駛示範區累計測試里程突破800萬公里,上海奉賢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模擬2000種交通場景,這些數字背后是智慧城市與智能汽車的協同進化。當每輛汽車都成為數據節點,城市交通將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質變,擁堵指數下降30%不再是幻想。

  儘管也有很多人會對智能駕駛各種挑剔。但是毋庸諱言,智駕車型滲透率達71%已經顯示出,技術普惠是智能化發展趨勢,規模化降本推動高端技術普及。數據、研發和製造能力協同是智駕技術進化關鍵。安全是智能化的前提和底線。隨着「全民智駕」 戰略推進,無論是誰,只要銷量提升帶來智駕市場滲透率提升,反過來也能推動數據積累,加速智駕系統進化,也將帶動更多車企加大智駕領域投入,推動汽車工業向智能化、安全化、普惠化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