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現金流不足2億!陷入90億兑付風波的泛華如何破局?

2025-05-26 19:23

  來源:中保新知

  作者:胡婉香
 在市場上提及智能未來,可能知道的不多,但若提及泛華,可謂響噹噹的「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其實,這是一家企業。

  在2024年10月更名為智能未來的泛華控股近日在納斯達克披露了2024年財報。雖然延迟,但是沒有缺席。

  根據財報,智能未來2024年收入總額18.09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43.45%;歸母淨利潤4.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21%。分析來看,2024年智能未來收入減少的原因與保險代理業務淨收入減少有關,而淨利潤同比增長則和營業成本及費用的縮減有關。

  作為曾經的「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智能未來一時風光無兩。然而,從2024年7月開始,隨着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在網上或者接受媒體採訪講述,智能未來90億元理財產品兑付風波始末浮出水面。

  從披露的最新財報來看,智能未來賬上流動資金遠不足以達到理財產品所涉金額。截至2024年末,智能未來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921億元人民幣(約合2630萬美元),短期投資6.155億元人民幣(約合8430萬美元)。

  兑付風波尚未解決,現金流不足2億元,智能未來正在積極尋求破局。

  淨利營收「升降」不一

  2024年,智能未來在營收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淨利潤同比逆勢增長。

  根據財報,智能未來2024年總淨收入從2023年的31.983億元人民幣下降43.4%至2024年的18.088億元人民幣(2.478億美元)。

  智能未來的收入主要來自壽險業務和非壽險業務的淨收入。其中,壽險業務淨收入佔公司總淨收入的73.6%。

  壽險代理業務淨收入包括首年佣金、已收取的續保佣金以及與可變對價估計相關的已確認續保佣金。2024年,智能未來壽險業務淨收入為11.865億元人民幣(1.625億美元),較2023年的25.938億元人民幣下降54.3%。

  財報指出,壽險業務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報行合一」政策實施后,保險公司支付的佣金率下降,且銷售額下降,該政策對經紀及代理渠道的佣金設置了上限;2023年壽險定價率由3.5%下調至3%之前,銷售額高峰期的基數相對較高;2023年約20%的壽險收入來自新收購的實體,而2024年並無新收購;續保佣金收入的減少,是由於基於投資組合的平均續保佣金率下降,以及產品組合變化(但幅度較小)所致。

  非壽險業務收入主要來自互聯網保險產品(包括醫療保險、意外險、旅行保險等)的佣金收入,以及提供商業險經紀服務產生的佣金和服務費。2024年,智能未來非壽險業務淨收入佔公司總淨收入的8%。

  為什麼在營收同比下降的情況下,智能未來的淨利潤卻實現同比增長?從數據來看,和「降成本」有關。

  智能未來財報顯示,2024年營業成本及費用從2023年的30.026億元人民幣下降25.2%至2024年的22.447億元人民幣(3.075億美元)。

  具體來看,智能未來保險代理業務的營業成本及費用從2023年的24.224億元人民幣下降33.1%至2024年的16.198億元人民幣(2.219億美元),主要由於代理業務保險收入減少,但部分被減值損失4.041億元人民幣(5540萬美元)所抵消。

  現金流不到2億元

  從去年以來,智能未來經歷了兑付風波、更名和創始人辭職等。

  據媒體報道,從2024年7月開始,來自湖南、四川、廣東、江西、河北、陝西、浙江等全國各地的8000余名保險代理人、投資人被告知,他們在泛華保險、泛華聯興保險銷售股份公司(泛華保險全資子公司)、泛華普益家族辦公室等公司或業務板塊購買的產品的資金無法回款。

  據悉,多名投資人反映,2024年10月23日,泛華創始人胡義南在一則視頻演講中表示,募資的產品包括員工持股計劃和「承創」等私募股權基金類產品,募資規模約為90億元。

  智能未來的前身泛華控股是中國老牌保險中介公司,由胡義南1998年創立於廣州,並於2007年登陸納斯達克。

  近年來,泛華更名不斷。梳理綜合公開信息瞭解到,2015年2月,泛華保險更名為「泛華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后於2016年12月更名為「泛華金融控股集團」,股票代碼由「CISG」更名為「FANH」。2022年1月,根據《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要求,「泛華金控」更名為「泛華控股」。2024年10月,「泛華控股」更名為「智能未來」,股票代碼從「FANH」變更為「AIFU」。

  在此過程中,泛華的董事長也曾做出調整。2021年12月17日,泛華發布公告稱,由於個人原因,汪春林向董事會遞交辭呈,卸任董事長及首席執行官一職,由胡義南迴歸接任。隨即,泛華開啟了私有化之路。事實上,就在這一年,泛華啟動了「職業化、數字化、開放平臺」的戰略升級,胡義南也稱將帶領泛華全體將士,矢志不渝地為將泛華打造成為偉大的公司這一目標而努力。

  隨即,在2022年11月泛華收購了中融慧金,2023年2月收購了吉林中吉和武漢泰平,向着收購20—30家中小型保險機構的目標奮進。然而,2021年互聯網人身險業務規範化,給了線下經營壯大的希望,然后近兩年「報行合一」又讓中介渠道接受嚴峻的考驗。而泛華的戰略決策就是在這樣大起大落之間所做出的並開始實施。

  爲了應對種種經營上的壓力,泛華引戰投入局,胡義南曾不惜讓出董事長一職。2024年2月,泛華宣佈,獲新加坡財團華德集團及其合作伙伴5億美元注資入股,幫助泛華實現智能化發展和國際版圖擴張。作為交換「籌碼」之一,華德集團創始人、執行主席兼總裁白振華加入董事會,出任泛華董事長,胡義南則「退居」副董事長,並繼續擔任首席執行官一職。泛華更名為智能未來就是在此期間。

  在兑付風波之下,今年1月27日,胡義南因「個人原因」辭去智能未來董事及副董事長職務。當天上午10點,胡義南還在一則視頻演講中表示,與戰略投資人的交易已於2025年1月17日正式達成,第一筆錢會於2月8日向投資人打款。

  然而,隨着創始人胡義南的退出,資金兑付情況走向並不明朗。

  不過,從智能未來最新的財報中,依然可以對賬上資金一窺究竟。智能未來2024年年報顯示,主要流動資金來源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所持有現金及現金等價物1.921億元人民幣(約合2630萬美元),短期投資6.155億元人民幣(約合8430萬美元)。

  相比於要兑付的90億元人民幣,智能未來現在賬上的主要流動資金可謂是「杯水車薪」。智能未來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目前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以及預期的經營現金流足以滿足其預期的現金需求,包括至少未來12個月的營運資金和資本支出。然而,由於業務狀況的變化或其他未來發展,包括其可能決定進行的任何投資或收購,可能需要額外的現金。

  「如果現有的現金不足以滿足需求,我們可能會尋求出售額外的股權證券、債務證券或從貸款機構借款。出售額外的股權證券(包括可轉換債務證券)將稀釋每股收益。債務的產生會將營運資金和資本支出的現金用於償還債務,並可能導致經營和財務契約,從而限制我們的運營和向股東派息的能力。如果我們無法獲得所需的額外股權或債務融資,我們的業務運營和前景可能會受到影響。」智能未來在財報中表示。

  這或許是應對極端事件的無奈之舉。

  「慌亂」的股權買賣

  的確,在風口浪尖上,智能未來短時間內處理了一筆股權的「買入」和「賣出」。

  3月14日,智能未來發布公告稱,2025年3月12日,智能未來全資子公司 CISG Holdings Ltd.(以下簡稱「CISG」)與四家投資公司(以下簡稱「買方」)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根據協議,CISG 將向這些買方轉讓總計5346.6331萬股博美集團BGM Group Ltd.(以下簡稱「BMG」)的 A 類普通股,每個買方分別收購2000萬、2000萬、673.3166萬和673.3165萬股 BGM 的 A 類普通股,以換取總計約1.07億美元的對價。

  當時智能未來稱,本次股份轉讓預計將於2025年4月30日前完成,對價將在交割日后兩年內分兩期支付。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后,智能未來通過CISG持有的BGM股份將從72%降至17%,其在BGM的投票權將從3.4%降至0.8%。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博美集團每股股價在14美元附近,而智能未來對其的轉讓價算下來僅每股2美元左右。

  其實,智能未來於去年底才獲得博美集團上述股份。2024年11月,智能未來發布公告,已與博美集團簽署換股交易協議。

  根據協議,智能未來將其旗下估值約1.4億美元的智能化平臺——榕數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及深圳市新保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轉讓給博美集團。智能未來將以每股2美元的對價估值換取博美集團6999.57萬股A類普通股。交易完成后,智能未來將持有博美集團約72%的股權及約3.4%的投票權,而博美集團將全資持有榕數科技及新保投資。

  對於互換股權交易,有媒體評價稱,「這是國內保險科技企業和醫藥大健康企業首次互換股權」。

  彼時,還是智能未來首席執行官的胡義南表示:「智能化是保險行業的未來。我們的智能化平臺已經在保險行業展現出巨大潛力,但要實現更廣闊的發展,需要更加開放的行業視角和生態支持。此次與博美集團的合作,不僅能讓智能化平臺服務於更廣泛的用户羣體,也將推動AI技術在保險行業之外的領域釋放更大的潛力。」

  回看2021年以來,泛華及現在的智能未來可以説生不逢時,在市場環境快速變化之下似乎並未能精準研判,戰略調整難免草率衝動,導致只能被動應對。

  有時,一家企業或生或死、或平庸或偉大,就在一念之間。

責任編輯:王馨茹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