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6 17:24
智通財經APP獲悉,近期,港股醫藥股迎來爆發式上漲,尤其是創新葯板塊表現尤為亮眼。港股醫藥股的強勢崛起,本質是技術突破、估值修復、資金共振的三重驅動。創新葯國際化驗證了 「中國智造」 的含金量,歷史低位的估值提供了安全墊,而資金配置的升級則打開了上行空間。隨着 ASCO 年會等行業事件的催化,以及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港股醫藥板塊有望在 「估值修復 + 成長」 的雙重邏輯下延續強勢表現。
隨着輝瑞和三生製藥合作的重磅協議披露,輝瑞支付12.5億美元首付款及最高48億美元里程碑費用,激發市場對國產創新葯出海能力的信心。三生製藥5月20日最高漲幅超過40%,最終收漲32%。類似案例還包括恆瑞醫藥、康方生物等企業的授權合作,也驗證了國內創新葯的國際競爭力。
不僅如此,創新葯板塊同時還處於低估值以及內外資從極低配置提高的過程。實際上在三生製藥的大合同披露前1個月,恆生醫療保健指數漲幅已經接近20%,在三生的合同之后,吸引了更多的關注,推動該指數延續上漲4%。如果覆盤醫藥板塊的表現,包括信達生物,康方生物等,隨着藥物試驗的進展,年內最多也有翻倍漲幅。
一、創新葯出海破局,研發實力獲全球認可
中國藥企正從 「仿製跟隨」 向 「創新主導」 加速轉型,一系列國際授權合作便是最好的證明。2025 年以來,多個重磅合作協議接連落地:
5 月 20 日,三生製藥將 PD-1/VEGF 雙抗藥物 SSGJ-707 的全球開發權以 12.5 億美元首付款 + 48 億美元里程碑費用授權給輝瑞,刷新國內創新葯出海首付款紀錄;
3 月 24 日,聯邦制藥與諾和諾德簽訂協議,授權 GLP-1/GIP/GCGR 三重激動劑 UBT251 的全球權益(除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地區),首付款 2 億美元,潛在里程碑付款 18 億美元,另加銷售分成;
3 月 21 日,和鉑醫藥與阿斯利康共同開發多特異性抗體療法,覆蓋免疫疾病和腫瘤領域;首付款1.75億美元,最高44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總金額達 45.75 億美元(含 1.05 億美元股權投資);
3 月 26 日,恆瑞醫藥與默沙東合作,默沙東支付 2 億美元首付款,總里程碑金額 17.7 億美元。
中國創新葯海外授權交易增長趨勢的背后,是中國藥企從「仿製跟隨」向「創新主導」的轉型,背后是極致的內卷帶來競爭力的提升,比如中國創新葯研發成本僅為美國的1/3,臨牀試驗周期縮短30%。德琪醫藥成立AI部門后,其卵巢癌藥物研發周期縮短40%科濟藥業藉助AI優化CAR-T細胞療法,臨牀試驗患者應答率提升至78%。
CAR-T、ADC(抗體偶聯藥物)、雙抗等前沿領域,中國已涌現多個「同類最優」產品。康寧傑瑞的雙抗平臺、科倫博泰的ADC技術、和鉑醫藥的全人源抗體平臺,這些「硬核科技」正在打破跨國藥企的技術壟斷。以加科思的KRAS抑制劑為例,其客觀緩解率達77.7%,較安進同類產品高出15個百分點。
這些案例不僅驗證了國內創新葯的國際競爭力,更標誌着中國藥企研發能力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二、即將到來2025年ASCO年會,爆點預期多多
5月30日至6月3日將會在美國舉辦2025年ASCO年會,今年會議涵蓋500余項口頭報告及2700余份壁報,覆蓋腫瘤學各領域前沿進展,中國學者共有71項原創研究入選口頭報告環節,包括信達生物、百濟神州、恆瑞醫藥等企業的創新葯物數據。相關的公司若披露一些超預期的藥物臨牀數據,也將繼續推動相關公司股價上漲。
根據國盛醫藥發佈的ASCO摘要點評,
Ø映恩生物的B7H3 ADC 前列腺癌數據超預期(PFS 8.3 個月持續延長,接近諾華覈藥)
Ø信達生物:1)肺癌:3mk/km 組療效信號非常明顯,尤其鱗癌三線患者 PFS7.3 個月,腺癌中位 PFS 4.2 月 2)結直腸癌:OS 轉化率很高,單藥治療的中位 OS 為 16.1 個月,聯合治療的中位 OS 未成熟。
Ø邁威生物:Nectin4 ADC、B7H3 ADC、TROP2 ADC 均有亮眼數據,尤其是B7H3 ADC 的前列腺癌的 ORR,以及 TROP2 ADC 在子宮內膜癌、胃癌、HR + 乳腺癌的 ORR 都比較高。
Ø中國生物製藥:安羅加PD-L1 頭對頭替雷利珠的一線鱗癌三期,取得mPFS 10.12 個月,疾病進展 / 死亡風險降低 36% 的顯著優效。
除了以上公司之外,澤璟製藥,科倫博泰,再鼎醫藥,復宏漢霖,科濟藥業也公佈了其核心產品數據。
三、低估值提供安全墊,價值迴歸需求強烈
截至 2025 年 5 月,港股醫藥行業平均市盈率僅 15 倍,遠低於 A 股的 24 倍和美股的 24 倍。其中,仿製藥遠期 PE 約 14 倍,接近歷史低位;創新葯經歷上漲后 PE 仍僅 20 倍,相比美股 Biotech 公司 50 倍以上的估值,性價比顯著。
從市場表現看,恆生醫療保健指數自 2021 年高點回撤超 60%,部分個股甚至跌破淨資產,當前估值分位數處於近 3 年的 10% 以下,安全邊際顯著。
以石藥集團為例:
其靜態PE僅16倍,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實際上公司的創新葯平臺也進入兑現期,新型EGFR ADC有望破局肺癌EGFR-TKI耐藥;多個創新管線達成對外授權成為新增長點。例如,SYS6010在EGFR-TKI耐藥NSCLC患者中展現出高緩解率:
1)新型EGFR ADC(SYS6010)I期臨牀結果優秀,在102例EGFR突變非鱗NSCLC患者中,ORR為39.2%,DCR達93.1%;
其中單純EGFR-TKI耐藥的EGFR敏感突變非鱗NSCLC(n=19):ORR高達63.2%,DCR為94.7%;
而EGFR-TKI和含鉑化療雙耐藥的EGFR敏感突變非鱗NSCLC(n=78):ORR 為33.3%,DCR為92.3%。
2)2024年8月26日啟動了SYS6010聯合奧希替尼一線治療EGFR突變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NSCLC的Ib/III期臨牀研究。
而且公司還有其他大品種會有大適應症的擴容,存在業績極大改善的預期。
四、政策紅利釋放,行業生態持續優化
政策方面的壓力明顯減少,集採影響鈍化,創新葯納入醫保后加速放量,企業盈利明顯提升,尤其是醫保談判對於有真正創新能力的藥物給予了超出市場極端悲觀預期的利潤率水平。
最新醫療器械集採中,國產替代產品獲得15%溢價,創新葯醫保談判降價幅度收窄至30%以內。這種「優質優價」的規則重塑,使頭部藥企的研發投入獲得正向反饋。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制定創新葯目錄」,意味着高臨牀價值但未納入醫保的創新葯,將通過商業保險、專項基金等新渠道獲得支付支持。據測算,這一政策將釋放超3000億元市場空間,直接利好如百濟神州PD-1抑制劑等前沿療法。醫保局人士透露,首個目錄或於三季度發佈,涵蓋20-30個重磅品種。
商務部《穩外資行動方案》明確支持生物醫藥分段生產試點,為藥企跨國合作掃清障礙。政策催化下,2025年前四月中國創新葯跨境交易額同比激增180%,三生製藥與輝瑞60.5億美元的「世紀交易」更創下首付款紀錄。這種「國家隊」式的政策護航,使中國藥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發生質變。
五、資金共振驅動,配置邏輯轉向 「估值修復 + 成長雙擊」
在低估值、高增長預期下,資金持續湧入港股醫藥板塊。二季度以來,港股通創新葯 ETF 淨流入超 50 億元,份額創歷史新高;截至 5 月 23 日,香港醫藥 ETF 年內漲幅超 25%,規模突破 70 億元。
機構方面,主動型醫藥基金普遍增持港股,長城醫藥產業精選 A、永贏醫藥創新智選等基金重倉港股醫藥股,業績表現優異。外資方面,隨着美國市場動盪,國際對衝基金對港股醫藥板塊的配置比例從 2% 飆升至 7%。
此外,行業併購活躍,MNC 巨頭溢價收購中國管線、上市藥企分拆高成長業務等資本運作,形成 「價值發現 - 資本運作 - 估值提升」 的正向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