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元買物業公司背后,收併購已進退兩難

2025-05-26 08:39

(轉自:物股通)

近期,物管行業「新手」東原仁知服務花1元購買物業公司20%股權一事,再次引發物業收併購話題熱議。

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目前物業管理行業的收併購整和過程出現截然不同的兩種路徑,物股通將兩種路徑簡要的劃分爲進攻派和退出派。

進攻派,因業績對賭不達標被迫進一步控股;退出派,則因母公司資金壓力選擇剝離資產。

這一「進退兩難」的格局,折射出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發展轉型的陣痛。

01#

進攻派:對賭壓力下的被動擴張

以碧桂園服務、時代鄰里和東原仁知服務為代表的進攻派,在收併購中因被收購方業績承諾未達成,被迫通過股權補償或被動增持鞏固控制權。這種策略雖能整合資源,但也加劇了資金壓力和管理風險。

碧桂園服務:環衞賽道的對賭困局

2020年,碧桂園服務以3.75億元收購福建東飛60%股權,設置「扣非淨利潤+營業收入」組合對賭條款。

然而,福建東飛2020-2023年累計業績未達標,碧桂園服務選擇股權補償,持股比例升至67.5%。儘管獲得控制權,但福建東飛的商譽減值風險仍存,2024年碧桂園服務因歷史收購的商譽減值導致淨利潤承壓。

時代鄰里:併購案的補償漩渦

公司2020年收購成都合達聯行時設置了業績對賭條款,因合達聯行2021-2023年淨利潤僅完成承諾的68%而觸發股權回購。

2025年4月,時代鄰里以1000萬元現金+豁免4505萬元債務的代價,完成對合達聯行剩余20%股權的收購。這場看似"划算"的交易背后,其實是對長達五年的併購糾葛進行了結。

東原仁知服務:「1元購」的隱性成本

東原仁知服務2022年以6170萬元收購湖南金典80%股權,約定三年累計業績增長不低於20%。因湖南金典未達標,東原仁知服務以1元收購剩余20%股權,但需計提商譽減值4104.1萬元。

儘管湖南金典2024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15.88%,但整體所有人權益較收購前縮水34%,顯示對賭失敗后的長期影響。

02#

退出派:資金危機下的斷臂求生

綠城服務、融創服務、世茂服務、和泓服務等退出派企業,因母公司資金鍊緊張或戰略收縮,通過出售非核心資產回籠資金,優化戰略佈局。這種策略雖能緩解短期壓力,但可能錯失行業整合機遇。

綠城服務:教育業務剝離與戰略聚焦

綠城服務作為退出派典型代表,2024年11月以3120萬澳元(約2.4億人民幣)出售旗下澳洲教育公司MAG合計22.42%股權,並保留未來出售剩余35%股權的認沽期權,實現淨收益8210萬元人民幣。

此次交易是其剝離重資產、迴歸主航道的關鍵動作——MAG因國內教育政策變化和重資產運營模式,2023年淨利潤同比暴跌75.43%至28.86萬澳元,毛利率不足10%。

出售后,綠城服務將資源聚焦社區托育等輕資產服務,2024年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7%,毛利率達25%。

融創服務:聚焦核心城市的戰略收縮

融創服務2025年以8.26億元出售廣西彰泰物業,通過出售融創服務不僅回籠了現金流、實現退出三四線城市,更將資源集中於科技投入和核心城市項目,以提升服務溢價和利潤率。

世茂服務:併購踩雷與資產止損

世茂服務因收購的深圳世路源環境業績不達標,被動增持至100%,同時以2.5億元出售金沙田科技,虧損6.11億元。

這兩筆交易凸顯世茂服務在環衞賽道的戰略失誤,也暴露其應收賬款周期長、盈利不達預期的問題。此外,世茂服務2024年城市服務業務收入同比下滑7.9%,毛利率承壓。

和泓服務:虧本出售的無奈選擇

和泓服務2025年以3050萬元出售深華時代物業51%股權,虧損1370萬元;此前2023年以2544.5萬元賣回貴州星際物業51%股權,均以原價退出。

這兩筆交易反映出和泓服務在收購時的高溢價風險,以及后續因應收賬款問題導致的經營困境。公司表示,出售資產是為「減低與較弱資產相關的風險」,但連續虧損進一步拖累財務表現。

03#

行業趨勢:從規模擴張到質量競爭

當前物業行業已進入低速增長時代,收併購市場從「規模導向」轉向「質量優先」,企業策略分化加劇。

1)收併購市場降温與戰略調整。2023年以來,物業收併購規模同比下降40%,企業更注重標的質量和協同效應。例如,碧桂園服務終止收購合富輝煌10.63%股權。

2)財務壓力與盈利挑戰。2024年,60家上市物企淨利潤均值下降19.7%,淨利率首次降至5%以下。進攻派企業因商譽減值和對賭補償壓力,淨利潤波動更大;退出派企業雖通過資產出售緩解現金流,但長期盈利能力仍受質疑。

3)政策與市場環境的雙重影響。政策層面,政府對物業管理行業的監管加強,如重慶、武漢等地實施物業費指導價,要求服務透明化,加劇企業成本壓力。市場層面,房地產下行導致新增項目減少,物企合約面積增速放緩,第三方管理面積佔比提升至53.76%,行業競爭轉向存量市場。

04#

未來展望:專業化與精細化成破局關鍵

面對行業轉型,物企需在收併購策略上更加審慎,同時通過專業化服務和數字化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

1)聚焦細分賽道與區域深耕。頭部企業如萬物雲、保利物業通過聚焦城市服務、IFM(設施管理)等細分領域,提升盈利水平;區域深耕戰略也成為主流,世茂服務設定19個深耕城市,融創服務聚焦高濃度優勢城市,提升項目密度和運營效率。

2)數字化與管理效率提升。物企加大數字化投入,通過智能巡檢、線上繳費等技術手段降低成本。2024年,TOP50物企數字化投入達2500億元,人均管理面積提升7.1%,管理費率下降至9.4%。碧桂園服務、華潤萬象生活、萬物雲等頭部企業通過數字化優化服務流程,提升客户滿意度和收繳率。

3)政策支持與市場整合機遇。政府通過「白名單」項目融資支持房企盤活存量資產,為物企收併購提供新機遇。未來,優質標的估值下行(PE中位數降至6.8倍)可能引發新一輪整合,強強聯合或成為趨勢。同時,物企需平衡規模擴張與風險控制,避免重蹈對賭失敗和資產減值的覆轍。

結  語

物業收併購的「進退兩難」,是行業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必然結果。進攻派在對賭壓力下的被動擴張,與退出派在資金危機中的斷臂求生,均面臨各自的挑戰。

未來,只有通過專業化服務、精細化管理和數字化升級,物企才能在存量市場中找到新的增長動能,實現從「規模為王」到「價值優先」的蜕變。

在這場行業洗牌中,如何平衡短期利益與長期戰略,將成為物企破局的關鍵。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