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低空經濟享政策紅利 誰將成為第一臺「空中的士」?

2025-05-24 04:31

轉自:中國經營網

中經記者 陳靖斌 廣州報道

近年來,低空經濟如一顆冉冉升起的產業新星,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在5月19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指出,4月份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和智能車載設備製造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4.2%和29.3%,遠超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增速。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廣汽集團、億航智能、小鵬匯天等龍頭企業正加速在低空經濟領域佈局,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落地協同發展,釋放出更大的市場潛力,也為行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創新空間。

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行業正處於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的關鍵節點,進入從政策哺育向自我造血的演進階段。這一過程是產業生命周期自然發展的體現。儘管前期政策在立法突破和空域開放方面起到了關鍵支撐作用,但未來真正決定產業成敗的,將是能否構建完整、可持續的商業閉環。

以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企業為例,其面臨的核心挑戰在於技術迭代速度與市場驗證節奏的錯配。朱克力指出,儘管電池能量密度持續提升,但距離支撐高頻次、商業化運行仍存在技術瓶頸。對此,企業亟須採取「循序推進、場景優先」的策略,如優先在島嶼物流、景區接駁等對續航要求較低、運行環境可控的場景中試水,以積累運營經驗,規避核心技術短板的集中暴露。

他進一步強調,運營方應構建動態風險評估模型,實現飛行器可靠性、空域調度能力與具體市場需求之間的有機匹配,避免盲目追求全場景覆蓋。此外,行業洗牌已成必然趨勢。到2027年,或僅有少數具備全棧能力的企業能夠生存下來,這一過程本質上是資源重新配置、優勝劣汰的必經階段。

「投資者應警惕盲目押注大而全的通用場景,更應關注具有確定性價值的細分領域,如特定航線的獨家運營權、關鍵零部件的專利壁壘等。」朱克力提醒道。

企業涌向飛行汽車賽道

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各級政府正通過系統性、前瞻性的政策體系,為低空經濟構建起通向未來的「高速通道」。這一新興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在政策推動與市場牽引的雙輪驅動下,一批標誌性項目加速落地,推動低空經濟從藍圖構想轉向現實運營。

3月28日,億航智能旗下全資子公司——廣東億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正式獲得中國民航局頒發的全球首張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運營合格證(OC)。這一突破性進展標誌着中國低空經濟正式邁入「載人時代」,為城市空中通勤、低空旅遊等新型出行方式打開商業化通道,成為低空經濟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對此,朱克力指出:「億航智能獲得運營認證,是低空經濟標準化的破冰之舉,其意義遠超單一企業的資質獲取。它向資本市場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低空經濟的商業化已從概念驗證進入實際運營階段。」

除了政策突破,企業的前瞻佈局也正在重塑低空經濟的產業格局。其中,廣汽集團的動作尤為引人關注。

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廣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明確提出,飛行汽車作為智能移動服務的重要組成,與廣汽集團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積累高度契合,將成為其產業拓展的新高地。

廣汽集團的實際動作也印證了其雄心——正式推出全新飛行汽車品牌「GOVY高域」,併發布兩款面向不同出行需求的飛行產品:短途多旋翼飛行汽車GOVY AirCar和複合翼飛行汽車GOVY AirJet。據瞭解,廣汽高域飛行汽車已開啟適航審定,預計明年年底能夠取得適航證。

另一家備受關注的企業小鵬匯天,也在加快進入量產階段。5月9日,其「陸地航母」飛行汽車項目的生產許可證(PC)申請已被民航中南地區管理局正式受理,標誌着小鵬匯天正式邁入產品量產審查階段。

當前,小鵬匯天位於廣州的飛行汽車智造基地建設進展迅速,生產車間已全面封頂,總體完成度達70%。據企業負責人介紹,該基地將於2025年第四季度竣工,首款飛行汽車「陸地航母」計劃於2026年實現量產交付,目標售價不超過200萬元,預計將成為面向公眾的首批可商用飛行汽車產品之一。

推動全鏈條深度協同

近年來,低空經濟地位在國家戰略中日益凸顯,被明確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各地政府積極響應,陸續出臺配套措施,從空域管理的逐步放寬,到基礎設施的加快建設,再到專項資金的精準投放,正構建起一個覆蓋全鏈條、多維度的政策支持體系。國家與地方形成的政策合力,正持續為低空經濟注入強勁動能,其直接成果便是相關企業數量的爆發式增長。

企查查數據研究院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範圍內與低空經濟相關的企業總數已達8.65萬家。回顧過去10年,儘管行業發展曾面臨波動,但2024年成為關鍵拐點,全年新增註冊企業達1.11萬家,同比增長14.55%。尤其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前四個月的新增企業數量已高達9217家,同比激增234.92%。

儘管行業發展勢頭強勁,但低空經濟的可持續商業模式仍面臨諸多挑戰。

朱克力指出,當前行業面臨的核心瓶頸並非技術難題或政策缺位,而在於商業模式的驗證性不足。飛行器製造商普遍陷入高投入、低迴報的困境,而運營商則受限於應用場景不足,難以實現規模化落地,導致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不足、資源錯配。

朱克力認為,破解當前困局的關鍵在於重構產業鏈的價值分配機制,推動全鏈條深度協同。

「製造企業應開放技術平臺,與物流公司、出行服務商共建聯合研發中心,將部分產品定義權讓渡給市場端。例如,可為生鮮冷鏈定製温控艙,為高端商務出行設計隱私空間。基礎設施開發商則需轉變重資產思維,探索共享起降點等輕運營模式,通過動態定價機制提升設施使用效率。公眾接受度的提升也不應停留在傳統營銷層面,而應建設沉浸式體驗網絡,如在城市CBD設立模擬飛行體驗艙,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服務體驗。監管機構則應創新監管工具,例如引入空域資源拍賣系統,以市場化手段提升資源配置效率。這種多方協同的核心,在於將低空經濟從‘技術秀場’真正轉變為價值創造網絡。」朱克力提出。

與此同時,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洪勇則從飛行汽車的發展視角指出,當前商業化落地的主要障礙在於技術成熟度、成本控制與市場接受度。

「上游企業應聚焦于飛行器性能的提升,包括續航、安全性及製造成本的優化,同時加快適航認證流程。下游企業則需建立健全運營服務體系,實現與現有交通網絡的有機融合,並探索用户習慣培育與合理定價策略。此外,產業鏈各方還應加強與政府及社區的協作,共同完善基礎設施、法律法規建設,提升公眾對飛行汽車的認知度與接受度,推動低空出行服務的廣泛普及。」洪勇則進一步表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