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新消費行業正迎來二次「甦醒」?

2025-05-23 10:35

原標題:新消費行業正迎來二次「甦醒」? 來源:消費最前線

新消費似乎有要復甦的跡象,這不是憑空猜測。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消費企業扎堆上市。2025年,蜜雪冰城、古茗、滬上阿姨、霸王茶姬陸續在港股與美股上市,當前,還有一大批消費品牌如老鄉雞、遇見小面、綠茶、鳴鳴很忙、八馬茶業、卡遊……等待上市。

資本市場的確重燃對消費品牌的偏愛。

統計顯示,量販零食第 一股萬辰集團的股價上漲超6倍,衞龍、中寵股份乖寶寵物、泡泡瑪特、老鋪黃金、蜜雪冰城的股價也如同坐上過山車。去年,泡泡瑪特的股價與今年相比整整漲了6倍。

老廟黃金更是「離譜」,不到一年時間漲了20倍。從2015年概念出圈,到2019年開始風生水起,隨后一地雞毛的新消費賽道,或許要在新的一年重生了。

新消費在「假性」復活?

先看過去一年,2024年新消費行業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從總體表現來看,市場大有復活前兆。統計顯示,2024年,多家登陸港股的新消費企業股價表現不俗,Wind數據顯示,2024年-2025年一季度末,港交所IPO共86宗,消費股佔了22宗,佔比達22.6%。

各大企業突飛猛進的股價彷彿讓人重新回到2020年之前。但當前的消費行業顯然沒有從前好混,曾經消費勢頭如日中天,追求升級成為一代人消費理念時,新品牌的誕生與崛起都顯得格外流暢。

甚至衍生出一套固定的邏輯,只要有資本肯入局,消費市場上的鮮花與掌聲很大程度上會層出不窮。然而,時至今日,一切都沒有從前想象得那麼簡單。

首先來看資本態度。2024年,消費領域的投資事件與2023年相比雖然沒有出現太大落差,品牌數讀不完全統計,2024年消費領域共有195起投融資,與2023年的201起融資數量相比,僅相差6起。

但對比2022年的300多起還是有較大差距。更有意思的是,昔日最受資本青睞的餐飲賽道開始失控,總投資只有73起,佔比不到4成。2023年時,餐飲投資在消費市場上的佔比還是半壁江山。

而上一階段的品牌隕落大戲在去年也曾上演過,尤其是烘焙類。

繼虎頭局、墨茉點心局在新消費洪流衝散,2024年12月底,「烘焙第 一股」克莉絲汀宣佈退市,網紅蛋糕品牌「熊貓不走」蛋糕也倒在這一年。數據顯示,克莉絲汀在巔 峰時代擁有超1000家門店,熊貓不走成立於2017年,曾年營收超過8億元,在全國25個城市擁有超過110家直營門店,有超過2000萬用户,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十大烘焙品牌。

奶茶行業也一樣,雖然蜜雪冰城在資本市場大殺四方,但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2日「奶茶飲品」行業門店總數達41.26萬家,近一年門店數減少1.77萬家。就連頭部品牌看似輝煌無比,但門店也在不斷縮減。

那麼,新消費賽道到底有沒有在復甦,答案當然是有,尤其在這個拉動內需的關鍵節點。

只不過,這兩年「復甦」成為整個消費市場的主基調,各大品牌或下沉或轉型,雖已有一番成績,但一些原則性的矛盾在短時間內仍然存在。比如北大經濟學院指出,消費復甦的關鍵在於「有錢可花」與「願意花錢」。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314元,增速首次超過經濟增速,但勞動報酬佔GDP比重不足20%等結構性問題仍待破解。在這個基礎上,與上一階段賽道大爆發不同,這一階段的新消費略顯「寒酸」。

盤點資本市場上大放異彩的消費企業,基本都與性價比掛鉤,典型的如蜜雪冰城、衞龍、還有量販零食品牌。要麼就是年輕人為情緒消費的泡泡瑪特、寵物經濟、卡遊(待上市)。為數不多能與高端相聯的或許是老鋪黃金。

但這背后與黃金瘋魔化的增長不無關係。

值得慶幸的是,在2025年這種略顯假性的新消費復甦或許還有轉圜的余地。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線下消費熱度指數同比增幅達14.2%,生活服務消費復甦顯著,僅清明假期文旅搜索熱度就飆升4倍。

也許,被悲觀氛圍裹挾了那麼久,是時候走出陰霾了。

傳統品牌還能吃到紅利嗎?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儘管蜜雪冰城、泡泡瑪特們終於迎來時代紅利期,但傳統消費品牌似乎並沒有因此沾光,特別是白酒、家電這類傳統主力消費賽道。

數據顯示,2023年之前,白酒業績還能保持雙位數的高增長。但2024年開始,一路下降,去年第 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上市的白酒企業總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4.67%、10.64%、0.53%,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15.75%、11.76%、2.05%。

具體來看,頭部的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在第三季度的利潤增速也出現下降。直到2025年,白酒市場的元氣都沒完全恢復,甚至還有進一步降温的可能。據悉,茅臺在2025年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營業總收入較上年度增長9%左右。

9%意味着什麼?

要知道自2017年以來,茅臺的營收增速目標基本沒跌出兩位數,10.5%到15%纔是常態,而9%是近8年來出現的第 一個個位數,也是茅臺上市以來,定下的第二低增速目標。

同樣的,家電行業也是。奧維雲網(AVC)推總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家電市場(不含3C)零售規模1798億元,同比僅增長2.1%。就連零食賽道、乳製品賽道乃至整個快消市場都有同樣的趨勢。

在量販零食品牌站上資本風口時,好想來、良品鋪子來伊份的業績則大幅預減,良品鋪子淨利潤同比減少8成以上,面臨着較大增長壓力。在「新經銷」統計的20家乳製品企業中,14家企業2024年營收下滑,15家企業淨利潤下滑,多半企業營利雙降。

需要注意的是,這不是個別現象,放眼全球,傳統品牌都沒跟上這波消費復甦。

雀巢為首的131家快消品上市公司發佈2024年報,68家營收下滑。貝恩全球消費者實驗室的最新調查顯示,全球50強消費品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僅實現1.2%的營收增長,而新鋭品牌僅對美國消費品行業增長的貢獻率就高達40%。

種種跡象中,傳統品牌是不是已經跟不上如今的消費市場了?

從當前的表現來看,這一階段的資本對品牌的追捧似乎已失去耐心,估值的邏輯不僅開始考慮增量、前景還在關注盈利能力與穩定性。尤其是盈利能力,這是與從前大不相同的一點,過去,一個品牌只要集齊消費聲量,即便暫時沒有盈利,也會被資本青睞。

典型的例子如奈雪的茶。時至今日,盈利能力成了很重要的一點,加上品牌自帶的市場基礎與消費者熱情,逐漸有了傳統品牌爭鋒的底氣。

其次,性價比帶動了這一階段的大部分品牌,但一些傳統品牌想向降級風口轉型已來不及。如良品鋪子,這個昔日定位高端的零食品牌,雖然開始下降品牌調性,但一時半會不僅沒有實現企業轉型,還因為降價策略壓縮了利潤空間。

數據顯示,2024年,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71.59億元,同比下降11.02%;毛利潤為18.71億元,同比下降16.21%;歸屬淨利潤為-0.46億元,同比下降125.57%;扣非淨利潤為-7476.14萬元,同比下降214.77%。

時至今日,傳統品牌還能吃到紅利嗎?這個問題送到企業面前,自然是不肯罷休,比如茅臺就在積極調整,甚至不惜找到張藝興代言來緩解年輕市場的僵化。當消費市場重振旗鼓,誰也不想被時代拋棄。

2025年,消費賽道繼續下沉嗎?

不可否認,迎合性價比已經是當前新消費賽道最 大的風口,過去一年,幾乎各行各業的品牌都在忙着下沉。2025年,這種形勢還要繼續嗎?其實就目前看來,踟躕在下沉市場中的一部分品牌多少開始猶豫。

在市場範圍方面,以縣城為首的五環外早已不如之前廣闊,典型的例子是蜜雪冰城。

截至2024年,蜜雪冰城在國內的門店數量已達到40510家,其中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佔比達57.2%,覆蓋了全國4900個鄉鎮,鄉鎮覆蓋率高達72.4%,這種程度的擴張基本接近臨界點。

有分析顯示,按照目前的開店密度,蜜雪冰城全國門店的上限預計在6到8萬家。再擴張下去,單店終端的零售額可能會受到影響,其實蜜雪冰城如今便隱約出現這一隱憂,去年前9個月,公司平均單店終端零售額下降至108萬元,低於2023年全年144萬元的水平。

另外,縣城消費在這兩年屢次被捧上神壇,但一番滾燙后,理智的反思也越來越多。

公開資料里,有關於縣城真實消費水平揭露的文章、視頻甚囂塵上。在某縣城里,德克士、書亦燒仙草等一系列連鎖加盟品牌幾乎都在關店,連大火的量販零食店也只能保持微利。

當縣城貴婦、縣城婆羅門圈起一個升級的消費環境時,真實的五環外其實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單一的「公務員經濟」顯然不能讓各大品牌高枕無憂,比如星巴克一則調研數據顯示,來店消費的縣城顧客中,有60%是附近工作的公務員和銀行員工,30%是周邊居民及學校教職工,還有10%是外地遊客。

一旦「公務員經濟」被透支,縣城消費很有可能被打回原形。

其次,整個消費市場真的對下沉市場用心嗎?除了一窩蜂地湧入外,五環外的消費氛圍似乎無人在意。

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農村消費環境與相關問題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經常遇到的產品問題中,三無產品問題佔比最高,達到28.9%;其次則是價格虛高、價格不實問題,佔比達到27.1%。

然而,如果不繼續打馬入縣,2025年的品牌們還會去往何方?出海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泡泡瑪特、蜜雪冰城、名創優品當前在海外的表現都可圈可點。

以泡泡瑪特為例,北美地區2025年一季度收入接近2024年全年收入。名創優品也是,2024年海外收入達66.8億,同比增長42%;海外同店銷售增長率同比增長中個位數,優於國內,2025年,名創優品海外市場增長預測為35%-40%。

有意思的是,起起落落的關税戰似乎並沒有對這些國貨造成太大的影響。尤其是泡泡瑪特,4月份,關税陰影籠罩全球,摩根士丹利研報仍看好泡泡瑪特公司在全球市場的長期潛力,並對其股票予以了「增持」評級。

時至今日,關税大降,泡泡瑪特們或許真的要帶着整個新消費賽道「霸道迴歸」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