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2 19:15
來源:險聯社
曾以「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光環登陸納斯達克的泛華控股,如今正深陷一場近90億元資金的「兑付」風暴。
這家已更名為「智能未來」的企業,其背后的兑付危機不僅引發市場廣泛關注,更讓數千名投資者陷入困境。
8000余名投資者遭遇「理財劫」?
這場風波始於2024年7月。來自湖南、四川、廣東等全國多地的8000余名保險代理人及投資人發現,他們在泛華控股及其關聯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無法如期回款。
據知情人士透露,出問題的理財產品涉及資金約90.8億元,其中「員工持股計劃」佔70億元,普益紅和承創產品約21億元。
這些產品最初以「員工專屬」名義推出,投資期限2-3年,約定年化收益率7%-8%,投資金額從20萬元至數百萬元不等。合同明確僅限泛華員工或簽約代理人購買,但部分非員工通過獲取工號違規參與。
持有產品一年多后,投資人被要求籤署計劃終止協議,並轉而與英屬維爾京羣島註冊的公司簽訂股票轉讓與代持協議,原計劃的本金及收益被強制轉為購買泛華控股和華普集團(泛華控股旗下的另一家美股上市公司)的股票。
多名投資人表示,起初對「股票代持」模式心存疑慮,但在代理人多輪遊說下被迫簽署協議。如今股價暴跌導致資金無法回款,投資者認為自己「被誘導欺騙」,紛紛向泛華及創始人胡義南追討。
官方迴應與兑付方案爭議
2024年10月23日,泛華保險曾召開視頻會議作出正式迴應,稱該事件本質是股價下跌導致的流動性問題,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層面問題,與泛華、華普兩家上市公司無關,也與保險和基金銷售實體公司無關。
面對投資者的追討,據WEMONEY研究室報道,泛華保險提出的兑付方案引發更大爭議:
方案1:本金130%轉信託受益權(實質為延期兑付且綁定信託風險);
方案2:10%現金+90%轉信託(現金比例極低,大部分資金仍被鎖定);
方案3:30%折價一次性兑付(相當於投資者需承擔70%損失)。
2025年2月8日,創始人胡義南進一步宣佈「每户按淨本金1%」的兑付方案。以一位投資200萬元的投資者為例,僅能獲得2萬元回款,這一近乎「象徵性」的舉措被投資者視為「拖延戰術」,引發集體抗議。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月27日,廣東監管局向投資人書面反饋稱,關於投資人提出的泛華保險存在違法違規銷售非保險產品行為的舉報事項,投資人所提供的資料未能指向和有效證明有關違法違規事實。
廣東監管局表示,關於投資人提出泛華控股及相關公司存在詐騙等涉嫌違法犯罪行為的事項,建議向公安、司法等有權部門反映。關於投資人提出退還投資款的訴求事項,屬於投資人與泛華控股及相關公司或個人之間的民事事項,依法應當通過雙方協商、調解、民事訴訟、仲裁等途徑解決。
企業更名,創始人退出
泛華保險由胡義南於1998年創辦,2007年泛華保險母公司泛華控股在納斯達克上市,曾以「亞洲保險中介第一股」的身份備受矚目。
其名稱與股票代碼歷經多次眼花繚亂的調整,2024年10月泛華控股更名為「智能未來」。不過,自上市以來,其股價持續走低,此前股票價格已連續多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
按照美國監管規定,股價低於1美元,超過30個交易日,會收到退市警告,在90天內未能改善至可接受水平則可能被勒令退市。為避免退市,5月20日,泛華控股進行了縮股,每400股普通股合併爲1股新普通股,股價滿足了美國監管要求,不過股價依然大跌7.19%,最新收盤3.2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1月27日,智能未來和華普集團同時發佈董事會及管理層變動公告,披露胡義南因個人原因辭去兩家公司首席執行官及副董事長職務的信息。
華普集團原名普益財富,成立於2010年,是國內較為知名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201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
2023年12月,普益集團與泛華控股完成了股票置換,普益持有泛華50.1%的股權,但是泛華股東持有普益76.7%股權。胡義男事實上控制了普益與泛華兩家公司。
2024年2月,泛華控股與新加坡華德集團(White Group)簽署戰略投資協議,后者5億美元注資入股泛華控股,幫助泛華實現智能化發展,並通過幫助泛華在新加坡、越南、歐洲、美國及中國香港成立辦事處實現國際化擴張。
華德集團董事會主席白振華(Peh Chin Hua)加入董事會,並被任命為董事長。泛華的創始人胡義南「退居」副董事長,並繼續擔任首席執行官。
2025年1月,胡義南在一則視頻演講中表示,與戰略投資人華德集團的交易已於2025年1月正式達成,第一筆錢會於2月8日向投資人打款。不過胡義南也同時辭去了泛華與普益兩家公司首席執行官和副董事長職務。
近幾年業績波動明顯
回顧泛華控股(現智能未來)的財報數據,其業績呈現明顯波動態勢。
2017年至2021年,泛華保險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0.88億元、34.71億元、37.06億元、32.68億元、32.71億元,歸母淨利潤分別為4.49億元、6.1億元、1.89億元、2.68億元、2.51億元,整體在波動中趨於平穩。
但2022年,公司遭遇營收與淨利潤「雙降」,營業收入降至27.81億元,同比下降14.9%;歸母淨利潤僅1億元,同比降幅達60.05%。
2023年,泛華控股業績出現階段性回暖,全年實現營業收入31.98億元,同比增長14.98%;歸母淨利潤回升至2.8億元,同比增幅達179.72%,似乎呈現觸底反彈跡象。
然而,這一向好趨勢未能持續,2024年公司業績再度走弱,上半年營業收入僅11.23億元,同比下降42.71%;歸母淨利潤更是大幅下滑至473.8萬元,同比降幅高達96.54%。
值得注意的是,更名為「智能未來」后,公司2024年全年收入總額為18.09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43.45%,但歸母淨利潤卻實現4.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2.21%,收入與利潤呈現出「背離」現象。
此次事件中,投資者面臨多重爭議:非員工通過工號購買「員工專屬」產品的合規性、從固定收益理財轉向股票代持的合同變更合法性,以及企業將風險歸咎於市場波動的責任界定問題。
隨着創始人退出、股價低迷,近90億元資金的兑付前景仍不明朗。
責任編輯: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