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機器視覺賦能視光眼科產品智能生產,「平方和科技」獲近億元B+輪融資|36氪首發

2025-05-23 08:30

文|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36氪獲悉,平方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平方和科技」)已於近期完成近億元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北京市先進製造和智能裝備產業投資基金獨家投資。資金主要用於研發、拓展和落地新的行業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0月,平方和科技剛剛完成過一輪數億元融資,該輪融資的新投資方包括同創偉業、元禾璞華、雅惠投資和相城金控,老股東雲暉資本、博行資本及熵一資本持續加持。這也成為公司在一年內完成的又一輪大額融資。

平方和科技成立於2018年,專注於提供基於計算機視覺系統的智能化解決方案。創始人蔡仲倫博士曾任職於庫博光學,在工業視覺系統領域擁有10余年開發經驗。現階段,公司的主要服務領域以視光眼科行業、高端醫療器械和醫藥行業為主,合作客户既包括CooperVision、海昌集團、蒂螺集團、愛博諾德集團、康視達集團等頭部隱形眼鏡生產企業,也涵蓋國藥集團、諾華製藥、第一三共、揚子江藥業、科倫藥業、健帆、威高等國內外藥/械公司。

2024年,平方和科技已實現數億元收入。其中,隱形眼鏡以及視光耗材相關業務佔大多數。公司預計,未來2到3年內,隱形眼鏡業務仍將是主營業務,但醫藥和其他醫療器械的智能化升級是主要發展方向。

蔡仲倫介紹,近些年,傳統制造業向智能製造轉型是大趨勢,但既有方案往往停留於「簡單的機器人或自動化設備應用階段」。「我們認為,以自動化設備為載體,再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工業軟件加持不斷形成反饋,進而輔助到工藝改進、生成過程優化,纔算實現真正的智能製造過程。這恰恰是平方和科技的優勢所在。」

具體到隱形眼鏡業務這個細分賽道,首先,其生產體量往往要非常大才能維持有效利潤。以傳統年產量在1000萬片的產線為例,一條產線需要的工人量就有近百人。按照傳統「堆人工」的方式,想要達到年產1-2億片可能就要拓展20條產線、僱傭上千名工人。考慮到國內當前的人力成本等因素,這個方法頗難實現。「但如果使用智能化產線,一條產線僅需10人左右。因此,這會成為相關企業后期擴張的主要方式。」

另一方面,作為透明材質的隱形眼鏡、光學鏡片等視光類產品的機器視覺檢測技術難度相對較大。具體而言,第一,透明材質上的瑕疵很多需要特殊光學成像系統才能呈現;第二,這是一個多介質概念,由於隱形眼鏡成品要保存在液體中,如何將鏡片上的瑕疵與容器中或液體里的雜質做區分,也是行業難題;第三,亞洲地區90%的產品為印刷了花紋的美瞳片,印刷圖紋檢測本身就屬於行業多年的難題,同時,這些圖案和物理瑕疵存在重疊或類似,因此需要研發更多的光學系統將其影響降至最低。當這些難度疊加上工業生產需要的時效性和成本管控,就需要大量新興技術的整合和落地才能實現突破。

使用傳統的人工方法檢測,存在效率低、培訓成本高、質控波動性大等問題。相較而言,機器視覺檢測能有效彌補這些缺陷。而且可以提供有效和實時的反饋數據,對於生產製造的持續改進有很好的幫助。

「我們現在的角度雖是從質檢環節切入,但已經將機器視覺深入到整個生產環節,可以完成瑕疵屬性分類等工作。這就讓檢測工作超越了單純的保證良品、剔除不良品的概念,可以將相關數據反饋到生產工藝上,比如通過分析某種瑕疵在哪個批次上出現得比較集中,就能對應尋找生產過程中的問題,有助於改進未來的生產工作、提高生產效率。這些纔是智能製造體系對工業生產真正賦能的地方。」蔡仲倫解釋。

據介紹,平方和科技的自有品牌Insvis主要聚焦於為醫療器械和醫藥領域的透明材質產品(如隱形眼鏡、光學鏡片、醫療耗材等)提供缺陷檢測。尤其在隱形眼鏡及透明材質檢測方面,公司已逐步向生產環節的各個工藝段擴展,從隱形眼鏡生產的物理瑕疵/表面瑕疵檢測,逐步擴展至印刷、注模、分模、清洗及檢測后期包裝等整個產業鏈的全流程檢測。再配合公司自己設計開發的各類數字化及智能化生產製造設備和工業數據平臺軟件,隱形眼鏡行業的一個完整的智能化體系就搭建完成了。

2023年6月,平方和科技還在亞洲地區首次推出了「全流程智能化隱形眼鏡生產線」,通過全流程無人觸碰、可追溯、高產能+智能排產的方式,實現隱形眼鏡產品從傳統制造向智能製造的轉變。據稱,在這之后,中國大陸隱形眼鏡行業各大客户都採用了類似的佈局。

平方和科技方面認為,經測算,未來3到5年內,僅中國大陸地區的隱形眼鏡新增生產線數量「就在200條左右,對應的市場空間可達數十億元」。如果考慮整個亞洲和歐美地區,潛在的市場規模或許更大。

基於此,平方和科技的業務也逐漸由當前的中國大陸為主,向中國臺灣,以及東南亞、日韓等亞洲周邊地區發展,「因為美瞳產業在亞洲的發展本身就相對快些」。待這部分地區的業務相對成熟后,公司也會考慮重點向歐美地區進發。

此外,平方和科技也在同步拓展和佈局生物醫藥以及醫療器械/耗材檢測等領域的市場。以生物醫藥檢測為例,平方和科技已自研了Pharmvis醫藥產品線和Medivis醫療產品線,可應用於固體及液體藥品的各類檢測以及多種醫療器械和耗材的生產製造及檢測等場景。

蔡仲倫坦言,這些領域的競爭相對激烈,需要兼顧產品性能和性價比問題,「才能應對當前整個醫藥行業的‘內卷’情況。但是我們會通過技術的進步來降低成本,不會僅僅是通過降低價格來獲取市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