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港股怎麼又熱鬧起來了

2025-05-22 15:02

  在4月1日安徽銅陵「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故被官媒披露的前一天,小米宣佈完成425億港元的配售,這是港股歷史上第三大的閃電配售項目。

  前兩位是,2021年4月的美團(542億)和2025年3月的比亞迪(435億)。頗為共性的是,三者發生在各自市值快速突破萬億后的高光時刻。而2021年1季度與2025年1季度,也是基金經理南下香江的兩個鼎沸時點。

去年9月之前,港股連續4年下跌,跌得連私募大佬葛衞東也受不了,「太他媽的難了!就算巴菲特,索羅斯來了一樣被埋!」同期港股融資腰斬,2023年港股IPO募資僅463億,較2021年縮水86%,創下20年來最低,港股淪為全球第六大IPO市場。

反觀今年,港股重見凌厲升勢。港交所IPO融資額653.25億,同比增長691.33%,配售總額1242.68億,同比增長853.47%蜜雪冰城、泡泡瑪特、老鋪黃金組成「港股三姐妹」,颳起新消費風暴;小米、比亞迪、蔚來組成「港股三兄弟」,掀起再融資狂潮。

  520當天,曾毓羣在港交所敲響二次上市的銅鑼,寧德時代赴港募資總額46億美元,成為2025年至今全球最大規模IPO。恆瑞、海天等A股大白馬即將馬不停蹄地赴港二次上市。加上一季度恆生科技的權重股們,在AI浪潮下大象起舞,港交所的場子越來越熱,一季度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港股持倉也達到27%的新高。

港股創新葯也「死灰復燃」,眾所不知,葛蘭近一個月都被拱到同類十幾了。

港交所CEO陳翊庭表示,一些人譏笑香港已淪落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論調已不攻而破[1]!

  那個曾經在許多投資人眼中,就像被夾在麥辣雞腿堡里的生菜——兩邊都不討好的港股市場,今年搖身一變,成爲了西瓜中間最甜。這期間發生了什麼,讓本應飽受「脱鈎」困擾的港股,反倒成爲了資本的避風港。

「金融遺址論」

2019年,張坤把港交所買到港股產品前十大持倉。到了2021年南下的熱潮里,很多流行的邏輯把港交所比作上海機場,成爲了集聚優質流量的基礎設施,只要港股IPO和交易量延續繁榮,港交所作為流量入口就能受益。

  可轉頭到了2022年,港交所業績兩年連降,股價蒸發六成,跌到投資者擔憂新加坡可能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而張坤也在2024年下半年減持了90%的港交所持倉。

香港、倫敦、紐約並列世界金融中心第一梯隊,時代周刊封面

香港、倫敦、紐約並列世界金融中心第一梯隊,時代周刊封面

  過去兩年,港股似乎的確陷入了一種「內憂外患」的困境。

  內部——核心資產高估之后,撞上了互聯網反壟斷、房地產去槓桿;外部——美聯儲暴力加息7次,疊加俄烏衝突與能源危機,資本回流美股。

  事實上,拋開這些現實的變量,港股先天不足的流動性問題,也使其在遇到寒潮時容易顯得韌性不足。

  2021年,港股巔峰時刻日均成交額214億美元,相比之下,美股交易日的日常就有4000-5000億美元。也正是因為美股流動性更好、交易成本更低,木頭姐買騰訊,買的是美國發行的ADR,而不是港股騰訊。與此同時,港股20%的大市值股票貢獻了90%的流動性[2],小市值股票老千當道,莊家橫行。

  《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導致中概股加速回港上市,本就成交慘淡的港股,流動性被進一步抽離。

  PAC資本指出當時排隊的IPO公司太多,聯交所人手不夠,處理速度慢。不少公司項目執行一年半左右,有的遞交上市申請,審計數據超過180天需重新提交。中小企業希望享受AB股的政策,非常不現實。港交所規則的硬性指標不難達到,能否被定為「創新型企業」判斷標準很主觀,僅憑港交所認定[2]。

  就算上市了,也要迎接2022-2023年超過60%的破發率。所以,前些年港股的問題本質是大企業抽離流動性,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低迷的市場行情又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不只一位機構投資者向遠川形容,相比A股「花園「市場,港股就像一個「叢林」市場。

  一方面,港股以機構交易為主,賺取超額收益困難;另一方面,港股寬松的上市准入、增發配股、私有化政策對產業資本有利,比如小米閃電配股425億,不需要經過股東會批准。

原投資凌鵬曾幽默比喻,就像澳門關閘和珠海拱北口岸一牆之隔,兩地理發價格差好幾倍,A-H股無法通過套利縮小价差。H股估值跌破0.3倍PB可以再跌30%,一旦上漲A股可能更瘋狂[6]。

  陰跌連綿,成交清冷,香港被調侃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在港股最黑暗的時候,唐家成與陳翊庭新官上任,把港股的敍事從「內憂外患」轉向了「否極泰來」。

港交所「變法」

港交所的改革圍繞着兩個核心命題:其一是如何擺脫解決流動性困境,其二是如何引進有競爭力的公司提升國際吸引力。

  2024年4月24日,唐家成接棒史美倫成為港交所主席,在此之前陳翊庭接替歐冠升成為港交所首位女性總裁。兩個月內,港交所最重要的兩位高管先后換人。

唐家成早年在畢馬威干了32年,坐上了亞太區主席。2012-2018年,唐家成出任香港證監會主席,深度參與監督滬深港通、互認基金等互聯互通的安排。有意思的是,唐家成擔任過港府「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主席。

陳翊庭曾任港交所IPO交易部主管。她熱衷賽馬,是香港馬會馬主,旗下馬匹名為「超額認購」。在她上任時,「超額認購「已奪得5次冠軍、4次亞軍、7次季軍,累計總獎金501萬元[3]。陳翊庭形容,唐家成是她的「伯樂」。

  一位是找「上等馬」的專家,一位是找「水源」的專家,唐家成搭配陳翊庭,正是爲了改變港交所交投不足的困境。

 唐家成(右)與陳翊庭(左),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

唐家成(右)與陳翊庭(左),深圳市投資基金同業公會

  過去兩年,「827新政」與「新國九條」的出臺收緊了A股IPO,另一邊美國強化中概股審查,推出《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加劇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風險。但反過來,對港交所而言是一個時代機遇。

要接住「潑天的富貴「,先得降低上市門檻。還沒擔任港交所CEO的時候,陳翊庭就參與引入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18C章)

  2024年8月,通過18C章上市的已商業化公司市值門檻由60億降至40億,未商業化公司由100億降至80億。不同於科創板對研發投入、研發人員、發明專利與營業收入的條條框框,18C章僅對研發投入提出要求,覆蓋的行業也更為廣泛。深圳明星機器人公司越疆就是通過18C章上市。

降低了上市門檻,沒有激發打新熱情也不行。爲了活躍打新氛圍,陳翊庭參與推出的新股結算平臺FINI,FINI是推高蜜雪冰城、布魯可、毛戈平等新消費公司超額認購的關鍵推手。

  此前港股打新,申購多少錢就得打多少錢過去,全額預付的機制時常造成港股流動性問題。對於打新者來説,新股申購資金凍結長達兩周,若融資打新需要付出不小的利息成本。

FINI推行之后,資金凍結時間大幅縮短,允許券商只繳納部分申購資金,並且堵住了單身份證開多個賬户打新的漏洞。這意味着打新參與者,減少了超額認購的凍結資金,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減少了融資利息。而多户打新被禁,想提高中籤份額只能上槓桿

  蜜雪冰城上市時,富途證券、輝立證券為散户提供200倍的融資額度,一萬本金就可以撬動百萬槓桿,甚至有投資者單賬户認購金額1.74億港元[4]。正因如此,造就了蜜雪冰城認購倍數5125倍,港股打新熱的盛景。

 融資打新計息天數由6天減為2天(不橫跨周末),華贏證券

融資打新計息天數由6天減為2天(不橫跨周末),華贏證券

  唐家成+陳翊庭組合上任后,港交所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2022年,聯交所審批上市申請時間中位數為61日,截至今年一季度前的12個月,中位數縮減至28日。寧德時代從遞表到上市只用了三個月,在港股又一次成為「上市閃電俠」。

打新熱情被激發后,根治流動性問題,還需吸引股民持續交易。對此,唐家成參與推動港股印花税由0.13%下調為0.1%,允許上市發行人以庫存股形式回購股份,股票最小价格變動單位也將下調。有意思的是,2018年以來,惡劣天氣導致港股休市11次,去年9月23起,就算懸掛八號風球港股也不會休市。

隨着唐家成和陳翊庭的改革進入深水區,港股迎來了一個歷史劇變的時刻:外資主動基金大舉撤退,南向資金洶涌而來。

奪回定價權

  2025年,資本市場一個反常識的現象是,「對等關税」之后港股顯示出了強大的韌性。

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劉晨明認為,港股堅挺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南向資金的持續湧入對港股形成支撐。

圖片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片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洶涌而來的南向資金,分為三列縱隊:

一縱,參與DeepSeek驅動港股科技資產重估的資金;二縱,參與由「港股三姐妹」引領的新消費行情的資金;三縱,瘋狂舉牌銀行,增持港股高股息資產的險資。

公募基金一季度主動權益加倉最多三隻股票為騰訊、阿里、中芯國際,合計佔公募持倉港股比例34.48%。新增規模排名前10 的ETF,4只與科技相關——富國中證港股通互聯網ETF、工銀國證港股通科技ETF、景順長城中證港股通科技ETF、華泰柏瑞南方東英恆生科技ETF,合計新增381億。

  只是遺憾的是,「港股三姐妹」的底部,並沒有多少公募基金買到。

  主觀私募今年的業績取決於港股買了多少,「主觀含港量,量化含A量」已是機構盡調的重要指標。

信璞投資年初月報披露倉位8成以上是港股,畢盛投資港股倉位增加到9成以上,景林資產高雲程已將美國公司全部剔除,全面轉向中國資產,日鬥投資王文3月轉發軟銀大幅減持阿里的微博,並配文:中國資產應該通過滬港通積極買入,拿回中國核心互聯網企業的控制權。

  險資15次舉牌港股高股息資產,自然不是沒有原因。險資通過港股通買港股,持有滿一年免徵紅利税,將舉牌標的納入FVOCI資產,還可以減少淨利潤波動的影響。當然,迫於利差損和資產荒的壓力,險資也不得不加大力度在港股搜尋高股息資產。

爆買龍頭的公募,瘋狂舉牌的險資,槓桿打新的散户,燃起來的私募,在外資「long only」基金持續撤出的一季度,組成最堅硬的南向資金,拖起了港股的流動性。

  一季度港股日均成交額已超過2427億港元,5月IPO募資額也重回全球第一,港股流動性問題的緩解縱然離不開唐家成與陳翊庭的改革,也離不開內地作為后盾帶來的底氣。

去年,吳清主席上任僅兩個月,證監會就發佈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1)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資格產品範圍;2)將REITs納入滬深港通;3)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4)優化基金互認安排;5)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前瞻性地為今日北水南流打下基礎,此后監管的幾次發佈會上,也時常提及對香港市場的重視。

港交所前行政總裁李小加有一番形象的總結——股票、債券等資產是「貨」,交易所是「場」,港交所的目標是成為一個讓中國錢買上世界貨,讓世界錢買上中國貨的場[5]。

  更多的股票通過滬深港通交易,更多的外資機構來華投資,更多的跨境ETF走向世界,終究會讓一個資本市場煥發出生機勃勃的圖景。

  而對於基金經理們來説,定價權的獲取從來都不是喊出來的速勝論,而是買出來的持久戰。

參考資料

[1]陳翊庭:香港金融「遺址論」不攻自破,鳳凰網

[2]紐約到香港,崎嶇有淚光,PAC資本

[3]今天,港交所來了一位女CEO,投資界

[4]蜜雪冰城變「凍資王」的背后推手,新消費日報

[5]從李小加到史美倫:歷史進程中的港交所,遠川研究所

[6]為什麼不買更便宜的H股,荒原投資凌鵬的策略筆記

封面來源:shotdeck

作者:沈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