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2 11:17
來源:八角樓里一盞燈
(注:馬斯克親自轉發了該報道)
「Fxxk you! Fxxk you! Fxxk you! 」
上個月,在白宮西翼的走廊里,財政部長貝森特衝着馬斯克大吼:去你媽的!聲音之大,連川普都聽得一清二楚——而且毫無疑問能聽懂。
這場爭執的焦點,是誰有權決定下一任國税局局長——本質上,也是在爭誰能主導這場無視官僚體系的改革運動。馬斯克沒有經過財政部長的批准,就擅自推了他心儀的人選上位,而貝森特顯然完全不能接受這種做法。
這場爭吵最初是在橢圓辦公室外爆發的,之后一路延伸,經過羅斯福廳,走向白宮幕僚長的辦公室,最后拐進國家安全顧問一帶的辦公室羣。馬斯克當面指責貝森特以前經營過兩個失敗的對衝基金。「我聽不見你説話,」他挑釁地貼近對方説道,「大點聲啊?」
馬斯克來到華盛頓時,帶着Cybertruck和電鋸般的氣勢,誓言要摧毀官僚體系,解僱那些無所事事的聯邦僱員,並誇口説能為納税人省下2萬億美元。他身穿Tech Support風格的T恤,一副「顛覆者」的形象,承諾要重塑政府運作方式,還要剷除「覺醒心智病毒」,而這一切都是以新設立的「政府效能部」(DOGE)為平臺。幾周來,他和他那羣興高采烈的DOGE兄弟們橫衝直撞,穿梭於各個政府機構,嚇倒一羣官員,要求查閲敏感數據,甚至在員工辦公桌上留下吃過的零食包裝。
但隨着馬斯克在華府的「任期」接近尾聲,他在川普政府高層中已變得愈發孤立。他沒能建立必要的政治盟友關係,反倒惹惱了許多原本是他服務對象的各部門首長。他的團隊最終連個十億級別的節支成果都拿不出來,更別說萬億了。一系列訴訟阻礙了他的其他改革項目,各部會也紛紛否決了他提出的削減預算計劃,理由是會影響關鍵服務。而與此同時,馬斯克的個人財富縮水,他旗下公司股價暴跌,他本人也成了官場茶余飯后的笑料與八卦對象。
馬斯克以桀驁不馴的姿態闖入華盛頓,如今四個月過去,他實際上已經準備抽身而退,把注意力重新轉回自己那些老本行上——Tesla、SpaceX、X,以及其他一眾公司。在上個月一次與華爾街分析師的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他打算每周花「一到兩天」處理DOGE的事務,跟他管理其它公司時的模式差不多。到了下一周,他又向媒體暗示,可能還要進一步「瘦身」政府業務,説自己預計「隔周」纔會來一趟華盛頓。就在昨天,他通過視訊出席卡達經濟論壇時更坦言,他現在看不到再為政治花錢的理由了,不過「將來也許會變」。他説:「我覺得我已經做得夠多了。」
馬斯克和川普依然關係密切,據顧問和盟友透露,川普對這位億萬富豪金主依舊頗有好感,但馬斯克決定將注意力轉向別處,這讓不少聯邦高層松了一口氣——他們正忙着撤銷他留下的各類預算削減,也有一些人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推行「DOGE風格」的改革。許多內閣首長本來就對被馬斯克當成下屬對待十分不爽,更別提他還口出狂言説要把他們的「地盤」丟進「碎木機」。結果,他推動的許多措施根本沒人理會,比如他在2月下令要求所有聯邦僱員每周發一封項目總結郵件給上司,列出自己的三條工作成果。
「一周不發三條總結就要被炒魷魚?誰他媽真能因為這個被炒了?」一位不願具名的川普顧問私下吐槽,「我覺得現在所有人都想趕緊翻過這一頁。」
馬斯克和貝森特的那場罵戰,很快就在圈內傳開了——不僅成了茶余飯后的八卦話題,也成了檢驗MAGA圈站隊傾向的某種「墨跡測驗」。一些政府成員親耳聽到了全過程,更多人則是通過轉述、甚至是道聽途說了解的。
「一個温和的億萬富翁對抗一個‘巨嬰’!」、「馬斯克用橄欖球式衝撞頂了上去!」、「根本沒動手!」、「全場都是鬼哭狼嚎!」、「馬斯克早該被逮起來!」、「馬斯克根本沒錯!」、「根本沒啥大不了的!」
但吵架結束之后,馬斯克提名的國税局局長在上任三天內就被換掉,換成了貝森特那邊更有經驗的候選人。貝森特贏了。這場權力鬥爭,成了馬斯克在政府中難以凝聚支持的象徵。
本報道根據對白宮幕僚、外部盟友與密友共14位人士的訪談整理而成,他們均要求匿名以便談論內部私下對話。白宮和財政部拒絕就爭執細節發表評論,馬斯克的代表也未迴應置評請求。
在和貝森特爆發爭吵幾周后,馬斯克召集媒體記者,在羅斯福廳為自己辯護。他坦承,自己最新設定的目標——為納税人節省1萬億美元(已從最初的2萬億大幅下修),「實在是非常、非常困難」。
「我們已經盡最大努力在推動進展——但政府體系的慣性實在太大了,」他對媒體説,「所以,這事兒並不輕松。這種做法……很容易樹敵,卻很難交朋友。」
馬斯克所面臨的核心困境在於:他並不熟悉如何改革一個他無法完全掌控的龐大組織。聯邦政府可不是他旗下那些公司。他沒有花時間去理解政府運作中的複雜性、習慣和制度僵化等種種微妙之處,反而要求自己的團隊動作要快——哪怕以后回頭修正也比謹慎行事來得好。(一位政府官員透露,馬斯克的邏輯是:如果砍人砍得不夠多,以至於沒到需要「回聘」幾位的程度,那就説明你根本沒砍夠。)
在試圖解決政府支出和數字基礎設施問題時,馬斯克卻常常反而製造出更多新問題,讓川普、總統核心幕僚、甚至國會盟友都頭疼不已。
「他帶着一套‘政府外’的劇本來了,而結果嘛,可以説是好壞參半,」阿庇安(Appian)公司的CEO卡爾金斯(Matt Calkins)告訴我們。這家公司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專注於自動化業務流程,已經和聯邦政府合作了二十多年。「他帶着硅谷式的理想主義和那一套模式衝進來,確實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但‘快速行動、大膽試錯’的那一套在華盛頓能行得通嗎?説實話,並不太行。」
卡爾金斯表示,他本人其實非常支持馬斯克設定的目標——提高政府效能、實現現代化、善用科技改善民眾生活——但他也坦言,華盛頓永遠不會像硅谷那樣運作。這里對「顛覆性改革」的承受力更低。雖然人們可能喜歡用手機叫車、點外賣,但這些科技創新遠不如公立教育或醫療補助計劃那樣不可或缺。「科技公司提供的是額外享受,而政府是社會的根基,」卡爾金斯説,「前者是錦上添花(bonus),后者是基本底線(baseline)。」
馬斯克的團隊聲稱,他們通過削減撥款、合約、租賃和其他支出,找出了1700億美元的節省空間,但這些數字經常因為錯誤或項目被恢復而被下修。聯邦僱員總數大約為450萬人(包含軍人),原本計劃削減數萬人,但其中許多裁員案已因法院裁定而暫停。白宮幕僚私下承認,馬斯克所謂揭露的一項「高調欺詐」——一些社保數據庫中出現「壽命不合理」的個人——其實只是數據問題,並不代表真有欺詐行為;政府早在他指出之前就已經停止向這些人付款。(不過川普還是在三月的國會首次正式演講中重複了這個説法,而馬斯克更在上羅根(Joe Rogan)的節目時稱社保制度是「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讓政府陷入一場小型政治風波——畢竟川普曾公開承諾不會動社保)
最關鍵的是,川普早已明確表示,馬斯克不能像管理自己公司那樣隨意改造聯邦政府。在馬斯克曾舉着電鋸上臺大談政府改革計劃幾周后,川普在社交媒體上公開潑冷水:「我們更傾向使用‘手術刀’,而不是‘砍柴刀’。」
而馬斯克的法律圈對手則開始將他的退出視作他「大政府改造夢」失敗的象徵。他們指出,民調顯示馬斯克的公眾支持率自年初以來明顯下降;此外,當他跑去威斯康星州替一名共和黨支持的州最高法院候選人站臺,那名候選人卻大敗十幾個百分點,進一步引發一波反彈聲浪。
「我們把他趕出城了,」美國政府僱員工會(AFGE)的總法律顧問桑赫維(Rushab Sanghvi)告訴我們。「如果他當初躲在幕后偷偷搞事,誰知道情況會糟到什麼程度?但問題是——沒人喜歡那家伙。」
在四月底的一次內閣會議上——也可能是馬斯克最后一次出席——這位Tesla和SpaceX的掌門人以一場自嘲收場,戴着兩頂帽子出現在眾人面前:一頂紅色的「美洲灣」(Gulf of America)帽子,疊在他標誌性的黑色DOGE帽子上。他開玩笑説自己身兼多職,「就像大家説的,我戴很多頂帽子。你們看,我的帽子上還有一頂帽子。」這番話倒是引來了一陣真心的笑聲。
而實際上,這場反馬斯克的「起義」——從后來的角度看,是他逐步謝幕的開始——正是在一個月前,也是在同一個房間里悄然拉開序幕。當時臨時召開的會議上,那些尚未被正式確認上任的內閣部長們,已經開始向川普和白宮幕僚長懷爾斯(Susie Wiles)等人表達對馬斯克干預過多的不滿。與此同時,馬斯克則在抱怨聯邦政府的用人進度太慢,效率太低。
但事實上,以聯邦新政府的標準來看,川普團隊這次的組閣速度已經算是快得驚人了。正如一位白宮顧問對我們解釋的那樣:「但你要是馬斯克,一個以炒人為業的人,那你看招聘這件事的角度當然就完全不一樣了。」
厭倦了聽來聽去都是互相埋怨,川普終於發話:「全都叫進來,咱們當面攤牌」。第二天,內閣成員們果真全部到場。那場會議的細節——包括馬斯克和國務卿魯比奧、退伍軍人事務部長科林斯、交通部長達菲的激烈交鋒——幾乎立刻就泄露給了媒體。
會議中,馬斯克批評魯比奧沒有大幅裁員,而魯比奧也毫不客氣地反擊,特別是因為他早就對馬斯克幾乎解散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一個隸屬他管理範圍的機構——感到憤怒。(「那是川普對魯比奧印象改觀的一個轉折點,」一位川普盟友透露,「那時川普才發現魯比奧居然還有點骨氣。」)
不少人告訴我們,馬斯克雖然知道這次會面是場「埋伏」,但他沒料到火力會這麼猛。會議上,在一陣對DOGE項目的抱怨和集體發難后,馬斯克試圖為自己辯護。他説問題不是裁員或精簡政府,而是他無法快速找到「更好的人」來補位。(在DOGE項目初期,馬斯克曾因無法立刻僱傭自己的工程師而大為光火,這些人不僅得接受MAGA忠誠度篩查,還因為不是美國公民無法被錄用,例如他曾想聘請一位持綠卡、土耳其裔的風投家,但受限於聯邦僱傭法。)
白宮總統人事辦公室主任戈爾為招聘進度辯護,因為這是他的職責範圍。據多位顧問透露,戈爾和馬斯克之間早就關係緊張,一位顧問甚至説兩人「幾乎天天互嗆」。會議后不久,馬斯克曾私下向川普抱怨:「拜託你告訴我,以后我再也不用跟那個人打交道。」這位顧問回憶說。
不過如今,隨着DOGE團隊人手基本就位,馬斯克和戈爾之間也漸漸沒什麼交集了。也有其他消息人士表示,兩人后來已經言歸於好,現在相處得還不錯。
但這次衝突再次凸顯了馬斯克與政府體系之間的格格不入,而戈爾的辦公室,恰恰就是專門守住這些體制規範的。「馬斯克對體制本身根本沒有什麼敬意,」一位川普顧問説,「這套體制確實不完美,但它畢竟是我們的體制。」
馬斯克對川普政府初期幾個月的影響,毋庸置疑。他經常在自己擁有的社羣平臺X上放大白宮的政策宣傳——有時候也會無意中拆臺。他還把公眾注意力引向了一個選民普遍支持、至少在理論上認同的議題:清除華府的浪費、欺詐和濫用,提升政府效率與科技靈活性。他確實裁撤了大量聯邦員工,但正如一位顧問所説,這種「雜亂無章」的方式帶來了參差不齊的結果。一些原本技術嫻熟、經驗豐富的公務員——也正是川普和馬斯克口中「應該留下的人」——乾脆跳槽到私營企業或提早退休;混亂的局面甚至讓部分被解僱的人又被重新聘用。
在聯邦航空總署(FAA),馬斯克的干預和裁員帶來了嚴重混亂,尤其是對原本就人手緊張的空管人員來説更是雪上加霜。此外,馬斯克還成了川普政府決定關閉國際開發署(USAID)的代言人——這一舉動被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茨批評為「世界首富殺死了世界上最窮的孩子們」。(馬斯克曾一度被賦予「聯合總統」的尷尬稱號,看起來註定會和真正的總統來一場激烈碰撞。但事實是,他在政府中撐得比很多人預料的久,至少以川普政府的標準來看,他的離場方式還算體面。)
前美國總務署技術專家、現任哈佛甘迺迪學院「數字政府」講師羅伊(Ayushi Roy)告訴我們,馬斯克的確實現了某些目標:精簡聯邦人力,以及給留下來的人留下心理陰影。但她認為,他基本沒做出任何實質性的改革,也沒讓政府變得更有效率。
「我還在等他們真正交出點成果。到目前為止,他們只是把東西砍掉而已,根本沒增加任何價值,」她説。「如果我們只是拿着砍刀亂砍,而不是改善、甚至替代現有機制,那所謂的‘提升效率’,在我看來就根本不是目標。」
阿庇安執行長卡爾金斯則提醒大家不要低估馬斯克的成果。他説,在政府這種「高度結構化」的體系里,馬斯克能「砍出幾個大口子」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在卡爾金斯看來,如果馬斯克能再多一些時間——比如一年半左右——他或許能取得更好成果。他同意政府確實還需要精簡,但認為馬斯克的方法太過粗糙。
「回頭看,」卡爾金斯總結道,「他砍得遠遠不夠,但我們可能也根本不需要電鋸,我們需要的是鑿子。」
馬斯克始終難以適應自己公司之外的「現實生活」——在那里,他的一切想法幾乎都是聖旨,很少需要真正建立共識。一位川普陣營的外部顧問告訴我們:「他嚴重高估了自己可以完全自由行動的能力。他在很多機構里的做法都有失誤,本來這也沒什麼,因為大家都知道‘快速行動、勇於破壞’這種方式不可能事事都順利。但問題是,他不但搞砸了,還沒有得到那些機構的基本認同——你點火的地方連個點頭的人都沒有。」
馬斯克還因為一些涉及個人財富利益的政策問題,與川普團隊中的其他顧問發生衝突。比如他強烈反對政府大規模加徵關税的做法——有一次甚至主張美歐之間「實行零關税政策」——並公開抨擊川普的首席貿易顧問納瓦羅,稱他「蠢得跟一袋磚頭一樣」。
《紐約時報》曾在三月下旬披露,馬斯克當時正準備接受五角大樓的一場祕密簡報。報道一出,輿論譁然。川普隨后在社羣平臺上發文否認,稱馬斯克訪問五角大樓時「不會收到任何與CN有關的簡報」。但這一事件仍引發大量質疑,許多人擔心馬斯克身上的眾多潛在利益衝突,尤其是在他擁有多家涉足軍工與國際市場的企業背景下。
「你當時能感覺到,一切都變了,狂熱退燒了。」長期支持川普、同時也是馬斯克死對頭的班農在談到五角大樓風波時發來短信這麼説。在他看來,政府官員選擇把消息泄露給《紐約時報》,而不是直接找馬斯克對質,或者向總統反映問題——這正說明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馬斯克權力過大,已經讓人不敢正面交鋒。
現在,川普政府內部開始有人思考:一旦馬斯克真的轉向別的事,DOGE將何去何從?目前已有部分DOGE團隊成員正式轉入政府系統,擔任具體職務。比如,一名馬斯克核心幕僚現在成了內政部負責政策、管理和預算的助理部長;另一位原本對接能源部的DOGE成員,現在則成了能源部的幕僚長。一位政府官員告訴我們,馬斯克當初大張旗鼓、亂中有序的裁員行動,如今確實在各部門「開花結果」,只是執行方式比當初有條理得多。
馬斯克原本的「特別政府僱員」身份就意味着他最多在政府工作130天。有段時間,白宮內部還曾傳出想法,打算「重新定義工作日」,用技術手段幫他延長任期。但如今,連馬斯克本人都不再鼓動這些傳聞了。白宮發言人萊維特透過電郵迴應我們:「DOGE的使命——削減浪費、欺詐與濫用——肯定會持續下去。那些已進駐各機構的DOGE成員將繼續與川普總統的內閣合作,提升政府效能。」
在本月稍早的一次媒體見面會上,馬斯克對記者暗示,DOGE已經可以自我運轉,不必依賴他本人。「DOGE是一種生活方式,」他説,「就像佛教一樣。」但當被追問,DOGE究竟怎麼在他離開后繼續運作時,他只是神祕一笑:「佛教需要佛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