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5-21 12:35
轉自:法治日報
◎ 文 《法人》雜誌全媒體記者 岳雷 見習記者 李遼
智行破局
從車門到電池,從本土到海外,中國新能源車產業正面臨技術、安全與規則的三大挑戰——隱藏式門把手的尷尬、動力電池的爆燃、海外專利池的圍困,當行業從「速度崇拜」轉向「質量覺醒」,如何平衡創新衝動與安全底線?答案藏於對本質的迴歸:安全不是營銷話術,而是生命紅線;創新不是炫技表演,而是對消費者真實需求的應答;而海外知識產權糾紛,則揭示了在全球化競爭中應與規則共舞。三者的交織,映射出唯有將安全基因融入技術血脈,以用户為本重構創新邏輯,用規則意識護航全球知識產權佈局,中國新能源車產業方能真正實現蜕變。
前不久,比亞迪接連收到德國法院傳票——Avanci專利池成員Sol IP和IP Bridge先后發起訴訟,直指其通信技術專利侵權。事實上這並非個案,近年來,中國車企海外市場的知識產權糾紛不斷。
「專利侵權、商標搶注、商業祕密泄露、權屬糾紛······這些風險如同潛伏的‘暗礁’,遍佈中國車企境外參展、產品出口、海外合作、技術許可等每一個環節。」近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王軍雷在接受《法人》記者採訪時,道出了行業的隱憂,「隨着中國汽車‘出海’步伐的不斷加快,知識產權問題已成為其‘走出去’面臨的首要挑戰之一。」
成本黑洞與防禦真空
「過去,中國車企‘出海’常陷入商標侵權糾紛,但隨着產業向智能製造升級,專利糾紛已然成為橫亙在全球化道路上的攔路虎。」IEEE自動駕駛和電動車技術委員會委員裴穎説。
起訴中國汽車企業的Sol IP並非傳統汽車製造商,而是一家專利運營公司,也是Avanci專利池的專利權人之一。北京市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馮韻鈐解釋道:「汽車專利池是眾多汽車領域相關專利權人把各自的專利匯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專利集合或聯盟,進行統一管理與運營。加入專利池的企業,可以抱團向其他企業收取專利許可費獲利。」
北京智燃律師事務所律師易吉靈介紹,目前全球已有70多家車企加入了Avanci專利池,但中國車企普遍抱有疑慮,「他們認為,一輛汽車上萬個零部件,逐一去研究是否應該繳納專利許可費並不現實,畢竟車企已經支付了零部件採購費用,專利許可和繳費應該由零部件供應商去操心。即便繳納許可費,計費基數應以通信設備價格爲準,而非整車價格。而兩者間的價差顯然是巨大的」。
海外專利佈局的「燒錢」程度超乎想象。萬慧達知識產權合夥人蔣宇星算了一筆賬:「國內申請一個專利成本在5000元至12000元,若要獲得歐洲授權,單個專利費用直接飆升至數萬元,使許多車企在海外專利佈局上並不積極。」這導致了尷尬局面的產生——從數量上看,中國的頭部車企海外專利總量僅為豐田的1/5,在歐美核心市場的防禦性專利儲備較少,難以有效應對全球化競爭中的專利訴訟風險。
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人事與組織執行副總經理劉懿艷曾在2024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通過對2018年至2023年的數據觀察分析發現,中國車企的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國內市場,佔比80%以上;海外專利主要聚集於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場,在國際專利佈局上相對滯后。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苟博程説:「受專利地域性影響,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國內專利無法直接覆蓋海外市場,需通過專利合作條約或直接申請目標國專利。如果企業沒有提前在目標國佈局關鍵專利,可能會導致技術被當地企業反向規避或搶先註冊。」
王軍雷認為,中國車企在海外核心專利佈局不夠系統,重點市場和高風險領域覆蓋不足,「標準必要專利相關的風險迅速上升。這類專利因被納入國際標準而具備強制實施性,權利人常藉此發起訴訟施壓」。在之前提到的專利訴訟案中,涉及的兩件專利正是標準必要專利。「多數中國車企在應對此類複雜法律框架和談判機制時仍較為被動,缺乏應訴經驗和談判籌碼。」
「只要車輛搭載4G以上通信設備,幾乎無法規避該標準必要專利。」易吉靈形象比喻,「車輛像是一個大號手機,隨時隨地會有通信需求,如打電話、導航、訪問在線影音等。而路上行駛的車輛多,相互干擾也大。Sol IP的兩件專利技術就是幫助車輛在與基站通信時區分不同的發送方,避免頻道擁堵,提高通信效率和降低相互干擾。」
對此,苟博程稱,「即便某車企手握3萬余項國際授權專利,卻未在該領域形成有效專利防禦,面對Avanci開出的單臺車20美元至32美元的4G/5G專利許可費,因缺乏交叉授權籌碼,也只能被迫接受單邊費率」。
供應鏈環節的「連帶責任」更讓風險防不勝防。2024年年底,小鵬汽車因供應商鋼材專利問題,在歐洲被安賽樂米塔爾集團連主機廠帶經銷商一併起訴。儘管小鵬迅速啟動合規覈查,但這場風波已然敲響警鍾: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車企不僅要鍛造自身的專利「鎧甲」,更需編織覆蓋全產業鏈的知識產權防護網。
從單打獨鬥到抱團作戰
為何歐洲會成為中國車企的「專利訴訟重災區」?
王軍雷分析:「歐洲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法院高效的審理節奏與強大的執行力,讓這里成為權利人維權的首選戰場。同時,法院判令禁售產品的可能性高,訴訟的商業威懾力強。」蔣宇星補充説:「在歐洲,一審就能執行禁令,短短一年多就能出結果,這種‘閃電戰’式的訴訟策略,常常打得被告措手不及,不得不選擇和解。」
歐洲的「專利火力」還體現在資源高度集中。王軍雷稱,諾基亞、愛立信等無線通信和智能網聯領域的標準必要專利權利人扎堆於此,再加上歐洲統一專利法院的成立,讓專利訴訟的「殺傷力」成倍放大。一家車企被訴,往往會牽連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直接切斷苦心經營的歐洲市場銷售渠道,多年的品牌建設也可能毀於一旦。
苟博程列出目前車企出海的三大專利痛點:首先是標準必要專利領域的技術壟斷。「在車載通信、車聯網等核心技術上,歐美日企業早已築起高牆。就拿5G C-V2X車載通信模塊來説,它必須遵循3GPP國際標準,可能涉及高通、愛立信、諾基亞等企業的標準必要專利;就連充電接口、快充技術等細分領域,也處處是專利壁壘。」其次,防禦性專利儲備不足。「歐美市場對新能源車的碳排放標準、電池安全認證以及智能駕駛系統法規的要求不斷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暗流湧動,而中國車企在覈心市場的專利佈局仍停留在傳統技術領域,面對訴訟時,常常陷入被動。」最后,專利風險預警機制缺失。「多數車企只盯着競爭對手,卻忽視了專利運營機構的‘暗箭’。目前超過60%的專利訴訟因為缺乏預警而倉促應戰。」
王軍雷認為,這給中國車企帶來三重啟示:出海不是簡單的商業擴張,而是一場必須提前謀劃的法律戰役,知識產權風險評估應成為市場拓展的「前置關卡」;在產品出口前,務必開展全面的 FTO(自由實施調查)檢索,將侵權風險扼殺在搖籃里;同時,還要強化供應鏈的知識產權協同管理,建立統一的應訴與授權策略,構建從源頭到終端的合規屏障,避免因單點漏洞引發系統性風險。
「近年的訴訟,折射出國際專利許可模式的演變。」王軍雷指出,如今的專利許可已從「單打獨鬥」轉向「平臺化作戰」。「專利池的興起,讓權利人擰成一股繩,集體議價能力直線上升,使被許可方面臨更高的談判門檻和合規壓力。」對此,他建議,中國車企在關鍵技術領域加速專利佈局,尤其要在V2X通信、車載芯片、AI算法等前沿賽道搶佔高地;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知識產權政策制定,爭取在全球規則演進中佔據更多制度話語權;打造一支懂技術、精法律、擅談判的知識產權團隊,系統提升專利許可、應訴談判和國際合規的綜合能力,在與國際專利池的博弈中掌握主動權。
「被起訴恰恰説明我們做得好。曾經,日韓車企也經歷過這樣的成長之痛。」蔣宇星強調「被起訴並打贏纔有意義」:這需要車企練好「內功」,對自身技術有清醒認知,杜絕僥倖心理;通過技術改進爭取交叉許可,降低成本;要持續創新,用自己的專利武器打破被動局面。
他總結道:「應對專利糾紛其實就6個字——不惹事,不怕事。」不惹事,就是提前佈局海外專利,藉助專業人士的力量,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產權防護網;不怕事,意味着敢於接招,通過反訴、專利無效等手段掌握談判籌碼,因為越是難啃的對手,越可能在利益驅動下給出和解條件。
中國企業是否可以發起並主導建立本國的專利池?答案是非常有必要。王軍雷分析,目前成功專利池的定價權大多被外國所掌控,並沒有考慮中國國情以及中國企業實際支付能力,部分參與國外專利池的中國公司在其中的話語權還比較弱,但我們在部分領域已經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包括專利儲備,比如,蜂窩無線通信、動力電池、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領域,完全有條件建立自我為主的專利池。通過產業聯盟整合優勢專利,既能考慮中國製造業大國的實際許可費支付能力,又考慮到創新獲得合理的回報,也能在國際談判中以更強大的姿態發聲。這或許正是中國車企從「專利被動挨打」走向「規則制定者」的關鍵一步。
從點狀防禦走向體系構建
除了專利糾紛,看似與技術無關的商標也成為企業海外佈局的「隱形雷區」。蔚來汽車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商標監測網絡,但仍在2020年遭遇「突襲」。一家阿聯酋企業搶先在第12類汽車商品上註冊了蔚來的核心商標,甚至連公司域名也一併收入囊中。「這事給很多佈局海外的車企敲響了警鍾。」苟博程介紹,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商標審查相對寬松,且存在「未使用即撤銷」的規則,這讓車企的商標稍有不慎就可能被輕易攻破。
可以想見,如果不是蔚來及時監測到搶注行為並奪回商標權,去年蔚來高調進軍中東與北非市場、在阿布扎比開設首家品牌中心並啟動交付的計劃,恐怕會被扼殺在搖籃里。因此,苟博程建議,車企應該提前佈局,利用馬德里體系或單一國家註冊模式,將商標保護網覆蓋核心市場與潛在市場;同時委託專業機構實時監控目標國商標公告,一旦發現異常立即發起異議,把風險遏制在萌芽狀態。
如今,中國汽車「出海」正迎來知識產權戰略升級的關鍵節點。由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知識產權分會提出、中汽知識產權(廣州)有限公司牽頭起草的《汽車企業出海知識產權風險防範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團體標準公開徵求意見,旨在為行業提供一份系統的海外知識產權「作戰手冊」。
王軍雷説,未來,中國汽車企業應構建系統化的海外知識產權佈局戰略,從點狀防禦走向體系構建。他稱,《指南》明確提出了出海過程中常見的知識產權風險場景,並相應提出了應對建議措施,旨在幫助企業在產品研發、境外展會、海外合作、技術轉讓等關鍵環節中,系統識別風險、科學預判佈局,切實提升「出海」合規能力與全球市場競爭力。
他建議,企業在技術層面圍繞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自動駕駛、V2X通信、車載芯片、安全控制、智能座艙等重點技術領域進行深度專利佈局,既要有核心專利,也需佈局外圍防禦型專利,提升整體技術壁壘;在操作層面,企業應建立「風險分級管理機制」,對不同國家和技術領域進行IP風險評分,結合市場規模、糾紛頻度、專利密集度等因素分層制定防範策略。同時,建立「知識產權+法務+商務」三位一體的全球運營機制,整合內外部資源、加強動態監測、完善合規預案,將知識產權真正融入企業的全球經營戰略中,實現從防禦性保護向戰略性運用的躍升。